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這項醫改服務何以入圍全國“醫改十大新舉措”?市民健康素養提升功不可沒

2023年02月24日09:24 |
小字號

上海又有一項醫改舉措成為全國醫改服務標杆示范。

近日,由國家衛生健康委體制改革司、宣傳司指導,《中國衛生》雜志社、健康報社主辦的2022年度“推進醫改服務百姓健康十大新舉措、十大新聞人物”中,“‘滬惠保’護航健康保障,多方協力為群眾再減負”榜上有名。此前,“‘滬惠保’為上海參保人再增加一份高額普惠保障”榮膺第五屆上海醫改十大創新舉措獲獎項目。

“滬惠保”作為基本醫保的有效補充,在上海市民中形成廣泛認可,社會關注度很高。上海市衛生健康委主任聞大翔介紹:2021年第一版“滬惠保”推出后,投保人數達739萬人,保費收入8.5億元,累計賠付7.9億元。2022年“滬惠保”增加“新市民版”,投保人數達653萬人,其中八成是連續投保。“滬惠保”以參保人數多、覆蓋面廣“勝出”,深究原因,與上海市民健康素養認知不斷提升、科普知識持續更新密不可分。

將防疫習慣轉化為“入法”的健康行為

不隨地吐痰、出門戴口罩、日常勤洗手……三年疫情防控常態化形勢,成為上海市民培養健康習慣、健康素養躍升的好時機。如何為2400萬市民穿上一件無形的“防護服”?2020年年中,《上海市民健康公約》正式出台,內容包括“不隨地吐痰、不亂扔垃圾”等“八不十提倡”,以此為市民健康行為立下標杆。

將防疫經驗轉化成為上海市民健康生活行為習慣。2021年上海再度創新,首次在全國率先開展健康生活新風尚推選,凝練出時尚、專業、有趣又朗朗上口的健康金句。這其中,“請吃飯不如請出汗 ”、“存錢更要存肌肉”、“公筷公勺、健康食尚”等金句已在市民間廣泛傳播,喜聞樂見、口口相傳中傳遞了健康理念,形成了具有引導意義的健康生活啟示錄,進一步凝練出上海作為全球健康城市典范先進的健康文化。

健康行為入法,2020年11月1日起,上海正式實施《上海市公共衛生應急管理條例》。《條例》明確:依法防控、人人有責。這其中包括加強自我健康管理,增強自我防護意識,勤洗手、分餐、使用公筷公勺﹔進入機場、火車站、公交、地鐵等公共場所按要求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等。健康行為被首次寫入上海地方性法規,意味著公共場所市民自覺的健康行為不僅是文明習慣,也是應恪守的法定義務。

構筑2400萬市民疫情防控的“銅牆鐵壁”,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責任人”,上海市衛健委官微牽頭110余家醫療衛生機構組成新媒體矩陣,包括中山醫院樊嘉院士、葛均波院士錄制系列科普視頻,華山醫院張文宏教授開展線上科普,市精神衛生中心推出“疫情防控市民心理疏導18問”等,各種全媒體平台推送科普,累計瀏覽量數十億人次,助力形成全社會廣泛的健康共識。

專家領銜400家公立醫院搭建科普主陣地

提升2400萬市民健康素養,上海醫療機構專家科普團隊成為“實力擔當”。就在去年,全市醫療機構加快從“以治病為中心”向“以健康為中心”轉變,34家市級醫院全部成立健康促進委員會,400多家公立醫療機構(含區屬三級、二級、一級醫療機構)基本實現健康促進委員會建設全覆蓋。

各家醫療機構紛紛將科普工作制度化。市六醫院在全市率先成立健康促進委員會,引導更多醫生成為醫學科普、健康教育的實踐者,借助患者滿意度“金標准”,將健康宣教納入測評體系,探索構建科學有效的健康科普量化考核機制。市一醫院則建立以院長為主任委員的獨立建制的健康促進管理辦公室,聚焦特色技術、首創首例,打造“科普金稿”等一批健康科普亮點品牌。

傳播科普,專家先行。在人才隊伍方面,上海率先於全國推出有財政經費支持的健康科普人才能力提升專項,首輪提升專項名單裡,包括周行濤、崔鬆、程蕾蕾、鄒世恩、孫曉冬、趙靜等19位擅長科普的知名醫生脫穎而出。科普工作正式納入醫務人員職稱晉升考核內容。

就在去年,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市衛生健康委組織上海市健康促進中心、復旦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在全國推出首個醫療機構和醫務人員健康科普影響力指數排行榜,進一步發揮科普硬核作用,提升市民健康滿意度和獲得感。

市健康促進中心黨委書記唐文娟表示,今后將通過健康促進融媒體中心建設,打造健康科普“中央廚房”,進一步提升健康科普影響力、傳播力、創造力,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借鑒的健康科普與健康促進“上海模式”,不斷增強市民的健康獲得感。

市健康促進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市衛生健康委健康促進處處長王彤表示,上海還將不斷創新健康科普模式,強化健康科普資源優質供給,凝聚全社會共同力量,創造高品質健康生活,人人參與、人人行動、人人受益,不斷完善公共衛生群防群控機制,持續提升市民健康素養水平和城市軟實力。

(責編:沐一帆、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