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上海構建生物醫藥全產業鏈政策支持體系,提供“保姆式”配套服務

2022年11月16日08:58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上海構建生物醫藥全產業鏈政策支持體系,提供“保姆式”配套服務

外資生物醫藥企業緊抓“上海機遇”

在華發展策略發生改變:推動在中國市場布局高端化發展、不斷擴大生產線加大研發投入

■本報見習記者 吳丹璐

3個月時間能建成一家高科技產品工廠嗎?聽上去有些不太現實,但在上海外高橋保稅區裡,這樣的落地速度已成為現實。

11月11日,全球最大醫療激光設備企業科醫人在中國的首個創新基地於外高橋保稅區啟用,從簽約到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落成,僅用了短短60余天。科醫人亞洲高級總裁翟琪瑛告訴記者,這樣的速度簡直“不可思議”,“能在3個月之內,把一座高科技現代化工廠建起來,這讓我們企業親身體會到了上海優良的營商環境”。

近兩年,看好上海、投資上海的外資生物醫藥企業不在少數。記者在上海國際生物醫藥產業周上獲悉,全球藥企前20強中的18家和醫療器械前20強中的17家已在上海設立地區總部、研發中心或生產基地。

隨著中國醫藥產業自身的成長,外資企業在華的發展策略已經發生改變,想要繼續抓住中國這個全球生物醫藥最具發展機遇的市場,外資醫藥企業或許離不開“上海機遇”。

高端化競爭時代

說到外資醫藥企業近兩年在中國市場經歷的變化,“本土化”一定是最頻繁被提及的詞語之一。中國近年老齡化趨勢顯著,又是全球第二大生物醫藥市場,必然是醫藥外企的“必爭之地”。很大程度上,這種本土化戰略也是為疫情所助推。外資企業必須加快在中國市場的布局,以求更加穩定的本地供應鏈。

但外企的“本土化”並不只是“本土化生產”這麼簡單。許多跨國醫藥企業也希望能夠在華建立研發中心,將更多的高端化生產線放到中國,其代表是眾多將高端器械國產化的國際醫療器械巨頭,如西門子、波士頓科學等。

業內人士指出,長期以來我國高端醫療器械大多依賴進口,近年來關於加快推進高端醫療器械國產化替代的討論從未停止,部分省市已經在醫藥器械採購領域發布了試水政策,為應對潛在的中國市場採購趨勢變化,許多外資企業也在主動考慮將原本進口的產品轉本土化生產。下轉 4版(上接第1版)

另一方面,外企的策略變化和國產醫療器械企業的崛起也有很大關系。實際上,在某些產品領域,中國制造的競爭力已經顯著提高,不少中國企業如聯影、邁瑞、微創等已經崛起,外企優勢不再。但總體而言,在一些高端器械生產領域,國內企業和跨國企業還有一些技術差距,而這,正是外企的核心競爭力。

人才、生態圈成關鍵

在此背景下,外資生物醫藥企業正在推動“本土化”向“高端化”發展,這種升級要求企業將更多研發的力量和更多的人才資源配備到本地。

上海良好的產業基礎和優質的人才資源,正促使越來越多的跨國醫藥企業將生產基地、創新中心、研發中心落地。2021年,阿斯利康宣布正式啟用位於上海的全球研發中國中心﹔同年,美敦力醫療科技產業基地項目簽約落地臨港新片區﹔2022年8月,基因測序上游設備巨頭因美納在滬正式啟用在華首個生產制造基地,計劃未來5年將投資超4.5億元,逐步實現高端基因測序儀及耗材全面本土化生產﹔幾乎同時,總投資超7億元的直觀復星總部及產業化基地在張江科學城開工建設,按照設想將打造集技術、培訓、服務、支持為一體的本土化手術機器人生態系統……

“我們在生物制藥生產基地落地前,對全國多個城市從各個角度進行了評估,比如是否貼近制藥產業的核心區、人才的可及性等,因為生物醫藥這個行業對人才的教育背景和行業經驗等要求較高,從這些角度來說,上海都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勃林格殷格翰生物藥業(中國)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彬告訴記者。

勃林格殷格翰是全球領先的生物制藥合同開發生產服務商,2013年就在浦東張江設立了外企在華首個生物制藥生產基地,與不少國內初創創新藥企業合作過,可以說見証了上海生物醫藥產業上下游生態鏈的一步步完善。

十年間,張江的醫藥產業基礎優勢越來越強。王彬說,現在回過頭來看,十年前公司的決策是非常正確的。許多落戶張江的創新藥企業都成了勃林格殷格翰的合作伙伴,一同開發了許多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藥品。2020年,勃林格殷格翰又對張江的生物制藥生產基地進行了二期擴建,目前已經完工,預計總產能將達到6000公升的規模。

全環節服務助力外企擴容

良好的產業基礎離不開頂層設計。上海將生物醫藥列為重點發展突破的三大先導產業之一。2021年,上海市出台《關於促進本市生物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提出將通過六個方面重點支持創新藥品、高端醫療器械、先進生物醫藥裝備和材料、新型服務外包等四大產業發展。

對於外資醫藥企業,上海市在2020年發布的《上海市鼓勵設立和發展外資研發中心的規定》明確了跨境研發通關、跨境金融服務、人才引進與培養、出入境和停居留、知識產權保護等一系列便利化政策,為生物醫藥外資企業在滬發展打造了優良的營商環境。

翟琪瑛將上海的營商優勢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硬件,如高科技產業園區的環境,廠房基礎是否能允許企業快速建廠﹔一方面是軟件,如政府團隊的專業性和高效率。據他回憶,在去年年末,科醫人管理層團隊第一次來外高橋會談,僅用了1小時,就決定了要留在這裡,主要還是出於對於上海營商環境的信任。

選擇上海也並沒有讓科醫人失望。實際上,科醫人與外高橋的合作意願在今年年初就已達成,經歷了疫情的突發因素,6月科醫人還是堅定地選擇了簽約。在各方的努力推進之下,科醫人生產基地項目按下“加速鍵”,如約在一年之內完成了落地。

無獨有偶,因美納的生產制造基地項目在2021年第二季度獲批,建設過程中也遭遇了疫情,但仍然在今年8月完成了第一階段的落成與啟用。因美納相關負責人表示,上海構建“研發+臨床+制造+應用”全產業鏈政策支持體系,為因美納建造生產基地提供了沃土。

翟琪瑛也提到,上海為企業提供的各種配套措施幾乎是“保姆式”的服務,並不是停留在紙面上的文字,而是落實到實際的行動中,“企業有什麼不懂的,政府會告訴你怎麼做,帶著你一步步完成”。翟琪瑛介紹,醫療相關的法規專業性很高,手續復雜,同時,進口醫療器械轉本土生產本身還是一個新事物,相關政策如何落地各方也都在探索。在合作的過程中,翟琪瑛感受到了政府團隊的決心,“他們就是一心想把事情做好。”

據他透露,未來科醫人會在本土化生產成熟的基礎上,不斷擴大生產線,加大對中國的研發投入,也希望借助保稅區優勢將產品銷售到海外,讓更多國際消費者也能用上“上海制造”。

(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