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科技創新綜合水平邁入全球主要創新型城市前列

2022年09月20日16:50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人民網上海9月20日電(馬作鵬)上海科技創新十年奮斗歷程,是一段“創新、改革、開放”的創新驅動發展之路。

9月20日,上海市委外宣辦舉行“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黨委專題系列第二場新聞發布會——科技創新專場,圍繞“矢志攀登科技高峰,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 主題,介紹黨的十八大以來上海科技創新工作的進展成效。

“奮進新征程 建功新時代”黨委專題新聞發布會。馬作鵬攝

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黨委書記徐楓,上海市科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馬興發,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長、分黨組副書記胡金波,上海市科技工作黨委委員、市科委副主任陸敏,上海市科學學研究所黨總支書記、所長石謙出席了發布會,並回答記者提問。

十年來,上海科技創新走出一條怎樣的特色發展道路?上海市科學技術工作黨委書記徐楓詳細介紹了諸多細節成就。

創新十年:上海科技實力邁上新台階

全社會研發投入從2012年的679.46億元增長到2021年的1819.8億元,研發投入強度從3.31%增長到4.21%。一批重大原創成果相繼涌現,科技賦能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科技創新綜合水平邁入全球主要創新型城市前列,2021年在世界科技創新集群中排名第8。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原始創新能力顯著增強。一批上海成果,實現了多個全球“首創”。2021年,上海同時牽頭獲得國家科技“三大獎”高等級獎項。2022年,軟X射線裝置實現國際上波長最短的回聲型自由電子激光。截至2021年底,上海累計牽頭承擔國家重大專項項目929項、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554項,資助資金和項目數量居全國前列。

面向國家重大需求,戰略科技力量不斷壯大。在中央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下,加快推進國家實驗室體系建設。全國重點實驗室重組邁出堅實步伐,一批在滬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功進入首批重組序列。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集群加快建設,已建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4個,全球規模最大、種類最全、綜合能力最強的光子大科學設施群初現雛形。高水平研究機構和研究型大學加快發展,先后啟動建設李政道研究所、量子科學研究中心、腦科學與類腦研究中心等一批聚焦世界科技前沿的新型研發機構。在中科院上海分院、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試點“基礎研究特區”計劃,加強基礎前沿探索和關鍵技術突破。科技領軍企業培育發展不斷加速,打造了一批頭部企業牽頭的開放式創新平台,推動產學研深度合作、大中小企業協同創新,有力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一批行業領域的未來科技龍頭企業加快成長,截至今年8月底,已有71家上海企業登陸科創板,市值超1.4萬億元。

面向經濟主戰場,高質量發展新動能加快培育。聚力三大先導產業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持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集成電路產業基礎能力進一步增強。支持建設“超越摩爾”八英寸MEMS研發中試線和硅光子中試研發線,成套工藝、裝備材料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建設集成電路材料、裝備和工藝器件領域的開放創新平台,先進射頻、毫米波等技術取得一批創新成果。生物醫藥創新研發實力持續提升。十年來,研制了CAR-T細胞治療產品等16個I類創新藥﹔其中,2021年8個,全國佔比約1/4。全身5T磁共振設備等1802個三類醫療器械獲批上市。全球排名前20的藥企中,有14家將研發總部或創新中心設在上海。人工智能創新布局與應用加快實施。打造國內首個人工智能創新應用先導區,推動建設“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涌現一批自主智能、自主通用、認知融合、魯棒可信等方向的創新成果,應用於國際首條“5G+L4級智能駕駛重卡”示范線路等智能經濟、智能社會重大場景。支撐引領新興產業創新發展,研發完成面向web3.0技術的互聯網操作系統(Conflux OS),太陽探測試驗衛星“祝融號”成功發射,全海深無人潛水器“思源號”實現8072米最大下潛,燃料電池汽車電堆關鍵零部件、動力系統及整車項目涌現一批自主研發成果,數字孿生、智能制造及機器人等關鍵技術取得突破。

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科技有效惠及民生福祉。布局實施糖類藥物、阿爾茨海默病發病機制等市級科技重大專項,開展質子重離子醫療裝備研發,打造上海國際醫學科創中心,加快培育和建設一批臨床醫學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和重點實驗室。在綠色生態城市建設方面,成功研制亞洲首台11兆瓦直驅海上風電機組,在全國率先啟動低碳科技攻關布局,發起成立上海碳中和創新聯盟,編制《上海科技支撐碳達峰碳中和實施方案》,推動綠色技術銀行建設。

改革十年:上海科技體制改革全面發力

堅持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形成以“科創22條”為總領、科改“25條”為主線、科創中心建設條例為基本保障、各重點領域改革及其配套政策協同實施的創新政策體系。

錨定一個總體目標,全面推進改革:2015年,市委市政府發布“上海推進科創中心建設22條”,明確提出“以開放促改革,破除一切制約創新的思想障礙和制度藩籬”這一體制改革總目標。

圍繞一條發展主線,謀劃了一批重大改革舉措。2019年,為推動科技體制改革向縱深發展,以增強創新策源能力為主線,上海發布實施科改“25條”,對事關全局的重大體制改革問題進行了深入謀劃和科學布局。

出台一批法律法規和配套政策,為科技創新保駕護航。2017年,《上海市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條例》出台,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提供有力支撐。2020年,頒布實施《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條例》,將行之有效的改革舉措予以固化、升級。圍繞“科創22條”,上海陸續出台了人才改革、國企創新、科技金融、財政支持、成果轉移轉化等多項配套政策。為細化落實科改“25條”,在擴大科研類事業單位自主權、促進新型研發機構創新發展等方面出台配套政策10余件。

探索了一批重大改革試點。落實國務院批准的上海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方案,向全國復制推廣的兩批36項創新改革舉措中,有1/4是“上海經驗”。經費“包干制”、重點產業技術攻關項目“揭榜挂帥”等一批改革舉措深入實施。開展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支持上海交通大學落實國家科技成果轉化專項改革,一批可復制的經驗和做法正加快推廣固化。

開放十年:上海科技全球影響力顯著提升

一方面,上海國內外創新資源集聚力不斷增強。長三角國家技術創新中心加快建設,G60科創走廊匯聚高新技術企業3.6萬余家、各類孵化器和眾創空間1300余家。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服務平台集聚重大科技基礎設施23個,國家級科研基地315個,科學儀器4萬余台套、共享率超90%。上海高新技術企業從2012年的4311家增長到2021年的2萬多家﹔集聚了516家外資研發中心,5個國際科技組織在滬設立代表處,上海正日益成為全球極具吸引力的創新創業與投資熱土之一。截至2021年,持永久居留証外籍人才數量約佔全國的1/3,累計核發外國人工作許可証約佔全國的1/4,連續11年入選“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國城市”。

另一方面,上海成為國際科技合作的重要參與者。國際科研合作與聯合研究日益活躍,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國際人類表型組計劃、國際大洋發現計劃等大科學計劃與工程加快醞釀實施,涌現了國際最大小鼠全腦介觀神經聯接圖譜數據庫等一批重大成果。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累計與五大洲2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訂政府間科技合作協議,“一帶一路”科技創新行動計劃已累計在23個國家共建聯合實驗室28個、國際技術轉移與孵化服務平台14個。打造了一批國際創新交流的“大舞台”,浦江創新論壇歷經15年發展,累計吸引近60個國家和地區共2000余位專家、學者、企業家齊聚論壇,線上線下觀眾超過2.3億人次,有效促進技術、人才、項目、機構等方面的合作。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面向全球創設國際科技獎項,全球技術轉移大會正加快構建以上海為基點、覆蓋長三角、輻射全球的技術轉移網絡。

(責編:馬作鵬、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