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浦江每年要做兩次“體檢”! 怎麼做?測哪些指標?

圖說:工作人員使用橫式取水器,分別從江中心的不同深度“取水” 裘穎瓊 攝
作為上海的黃金水道和運輸大動脈,黃浦江每年都要“做體檢”。“母親河”的體檢需要測哪些指標?這些指標又說明什麼問題?帶著這些疑問,記者昨日跟隨工作人員乘上測量工作船“達華01”號,觀摩了一次黃浦江水文測驗。
昨天下午2點50分,記者搭乘的測量工作船抵達鬆浦三橋附近的指定測量區域。船停穩后,隻見工作人員使用1升容積的橫式取水器,分別從江中心的不同深度“取水”,灌入到容器中。“取樣點每小時要取樣一次,一次‘體檢’需要連續29小時完成30次取樣。”上海達華測繪科技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懷利告訴記者,之所以需要這麼長時間,就是要歷經潮水的“兩漲兩落”,這樣得出的數據最全面。取出的水則會被送到實驗室,進行水質成分分析。
在測量工作船的右側下方,還有一個藏在水底的“工作人員”——聲學多普勒流速剖面儀,它可以實時採集到水流速度和方向、水溫、不同時間水流的大小等數據。“給黃浦江進行水文測驗,就好比人去醫院體檢,醫生通過抽血以及照CT來檢測各類指標,最后通過綜合分析對健康情況進行判斷。”達華科技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楊志說,因為測驗區域分布狹長,昨天共有4條船在7個斷面同時進行水文測驗,每條船都設定好一個斷面“來回跑”。
給黃浦江體檢,也要“挑日子”。黃浦江每年會開展兩次水文測驗,分為洪季和枯季,其中每季的體檢還要細化到大、中、小三個潮段。大潮期潮動力最強、潮差最大,小潮期潮動力最弱、潮差最小,中潮介於兩者之間。取三種不同潮型是為了全方位監測黃浦江在不同潮動力下的水流泥沙特性。
昨日的“體檢”是黃浦江的洪季、小潮。在這次“體檢”完成后,歷時近半個月的2022年洪季黃浦江水文測驗工程也意味著圓滿收官。王懷利說,在大潮時期,工作人員除了“取水”,還會使用蚌式抓斗或錐式取樣器對底質樣採集,這是用於分析底質的粒徑組成及其岩土成分。“我們為黃浦江‘體檢’已經做了有7年了。我們欣喜地發現,隨著近年來黃浦江航道的維護疏浚與治理的加強,水體的含沙量有一定減少。”
定期開展黃浦江水文測驗,可以掌握黃浦江的潮流、泥沙特性、地形地貌以及河床演變規律等,並通過數據的累積和分析,對保障黃浦江通航安全、工程建設、水環境保護、防洪安全有著重要作用,也可以為黃浦江開發建設、綜合管理提供技術支撐。上海市港航事業發展中心黨委書記、主任徐萬毅表示,“下一步,我們計劃將黃浦江相關水文測驗數據向可視化、智慧化方向發展,從而提升航道的智能化管理水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相關新聞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