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道式"小區邊門要不要開…這些探索在滬展開

“二房東”,能成為日租房治理的參與者嗎?八成是租客的農民自建房,如何共治?如何持續激發和引領年輕人參與社區自治?
“我的城,我的家——2022上海市‘美好社區 先鋒行動’”昨天發布16個社區典型項目。聚焦基層“急難愁盼”問題,16個居村黨組織在上海大學專家“賦能團隊”和市級部門“顧問”支持下,探索破解難題的不同方法,爭取為上海基層治理提供系列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疫情之后社區治理的新課題
上海社區治理經受了疫情“大考”,許多居民區黨組織有了新思考、新嘗試。
黃浦區蒙西居民區是上世紀80年代建造的老公房,有59棟樓、2700多位居民。和周邊一圈高檔商品房比,這裡密度高、沒電梯、老人多、公共空間少、配套設施少。“85后”居民區書記尹曉芸說,疫情期間,他們以樓棟為單位組建了59個樓棟群。微信群有問必回、日清日結,成了蒙西“戰疫”的保障。“現在,新問題也來了。這麼多微信群怎麼辦?我們要如何繼續用好這59個群?”
連續幾周調研,居民區黨組織通過微信群把社區裡的商戶、老人、孩子和年輕媽媽們凝聚起來,發起了一場中秋活動。尹曉芸說,居委第一次從主角變成觀眾、從主導者化身記錄者,居民們成了活動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微信群再一次熱鬧起來,大家紛紛留言:重陽節的活動搞伐啦?”在她看來,線上空間將成為居民自治、鄰裡互助、聯勤聯動的社區治理新空間。
小區的邊門,開還是不開,不同居民訴求截然不同。建於1981年的虹橋小區就遇到這樣的問題。小區一頭連著安順路,一頭連著虹橋路,屬於通道式小區,主弄堂兩側的三道門分別聯通愛建、虹儲、虹東三個居民區。2020年疫情時,各小區為了方便,隻留了大門,住在小區裡的居民覺得,“小區安靜了,更安全了。”而周邊借用旁門出入的居民,出行就不方便了,強烈要求開放所有通道。
“不同訴求的群體一起參與社區公共事務協商,體現全過程人民民主。這是我們行動的方向。”虹橋居民區黨總支書記裔斐說,這一個月來,居民區黨組織召集毗鄰小區居民代表分別與賦能團隊一起座談,梳理各方訴求,為“破冰”第一步打下堅實基礎。之后,又一起開展黨總支聯合主題黨日,讓大家逐漸消弭社區邊界,打造共治、共享的鄰裡街區。
化解“多元利益訴求的沖突”
事實上,剖析眾多社區治理案例,其中最核心的問題是如何化解“多元利益訴求的沖突”。
青浦區朱家角鎮北大街社區,位於朱家角古鎮的核心位置,“長街三裡,店鋪千家”。令北大街社區黨總支書記徐健頭疼的是:這裡7條路、2條街、4個居民新村、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商業網點共有450多戶。而且房屋性質雜,有產權房、公租房、單位用房、集資房、自建房等,人戶分離、老齡化嚴重,人員流動性大。居民、商戶、游客之間利益如何協調,如何打造旅游景區居民與商戶的共治新模式,讓景區、商區、社區、街區、園區相互支持?這是社區黨組織的行動方向。
同樣是人員流動性大多,鬆江九裡亭街道杜巷居民區面臨的問題卻不一樣。這裡是農民自建房小區,本地居民隻有326戶,常住人口卻高達7200多人,流動人口6000多人。杜巷居民區黨支部副書記柴曉慧說,這裡八成居民是租戶,曾經他們也想通過摸清人口底數來加強管理,但現實很骨感——“摸不清楚”。“有租戶昨天還在我們這裡做核酸檢測,等結果出來,這個人已經租到隔壁小區,找不到了。”
調研過程中,他們走入業主、租戶家中、走進“迷宮”一樣的出租空間,和“二房東”深入交流,摸清人口結構、探求共同需求。接下來,他們還將駐點調研和問卷調查,期待用科學的調查方法,真正了解清楚小區人口的面貌。同時,他們也發現,把房出租的業主們大多還住在小區裡。“這300多戶業主既是受益方,也是責任方,我們期待撬動這部分力量,破解‘八成居民是租戶的農民房自建房小區’治理難題。”柴曉慧說。
“二房東”,能成為日租房治理的參與者嗎?這是閔行區景江苑居民區設置的治理議題。景江苑是動遷小區,有2420戶,常住人口6500多人。小區位於仁濟南院、五官科醫院浦江分院兩家三甲醫院之間,全國各地來就醫的患者和家屬在此租房看病,租客越來越多。疫情封控期間,社區黨組織意識到,“二房東和短租戶不僅僅是被管理對象,換個角度,他們也可以是合作伙伴。”近期,他們正對二房東、物業、業委會、黨員代表、居民代表開展座談調研,提出各自問題和訴求。同時,聚焦“二房東”群體開展調研,找到這個熟悉而又陌生群體的“真需求”。
創設情感連接,塑造社區認同
社區治理,關鍵在人。
隨著新老交接,社區治理所仰仗的“達人”們正慢慢退出,怎麼可持續?青年力突顯了,與“老年力”如何融合?“90后”居民區書記俞浩泉一直在考慮這個問題。
俞浩泉所在的普陀區桃浦鎮聖都匯居民區,屬於2011年建成的普通商品房,常住人口3600多人,近50%是20-45周歲的青年居民。對此,賦能團隊建議,通過“共情”持續構筑公共議題。年輕人講究“舒適感”、“鬆弛感”和“距離感”,需要分別從不同人群中尋找大家感興趣的“公共議題”,凝聚起社區青年人的參與和熱情。
讓包括年輕人在內的居民參與治理,塑造社區認同是關鍵一步。許多社區治理的實踐者也都在朝這一方向努力,並基於各社區的人群特點,努力創設多種活動,增進居民間的情感連接。
嘉定菊園新區嘉筱社區也是個年輕人居多的社區,他們當中不少是租客。抱著“過客”的心態,這群年輕人對社區沒有多少認同感,亂堆垃圾、高空拋物、噪聲擾民時有發生。在賦能團隊支持下,社區黨組織最近正對短租年輕人展開調研。社區黨支部書記羅曉華說,希望通過我們共同的努力,讓這些來自五湖四海,哪怕隻住幾天幾個月的年輕人,都能從心底裡感受到 “來了就是嘉筱人”。
“新小區,新居民,年輕人很多。社區活動怎麼讓年輕人加入進來,一直是我這個老書記我頭疼的問題。”奉賢區金海街道龍潭居民區書記周桂華坦承,“最初,我們想通過‘居民說事’,解決一些反映比較強烈的問題。但年輕人隻願在群裡說事,一旦邀請線下,就見不到人了。”什麼樣的活動是年輕人喜愛的,社區黨組織與賦能團隊通過問卷形式,對小區不同人的行為、訴求、心態進行摸底調研。“擇良居,也要識好鄰。”周桂華考慮,借用周邊的公共文化資源,創設年輕人喜愛的多種活動,從而進一步推動社區認同。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