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2位梅花獎得主首次牽手 重逢《牡丹亭》有何新意?

2022年07月12日15:03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張軍、單雯首次牽手,重逢《牡丹亭》有何新意?

45天裡,張軍瘦了10斤,他給自己定目標:8月10日“2022上海大劇院版昆曲——重逢《牡丹亭》”首演前,還要再瘦10斤。7月11日,“重逢《牡丹亭》”媒體見面會上,張軍和單雯即席上演新劇片段,這是他們尚未排演成熟的段落,但兩位梅花獎得主首次攜手便顯得游刃有余。

無法一眼看穿時間線

單雯憑借《牡丹亭》杜麗娘摘得第29屆戲劇梅花獎榜首,張軍主演過多個版本《牡丹亭》,實景園林昆曲《牡丹亭》更是駐演超過10年。對於參與大劇院這版《牡丹亭》,二人均表示十分興奮,這部全新制作與各自演過的版本大相徑庭。

“我演過很多版《牡丹亭》,像陷入時間循環,誰夢見了誰,誰是因,誰是果,到底我在時間裡處於什麼位置。”張軍介紹,傳統《牡丹亭》是柳夢梅進入杜麗娘的夢,而后尋尋覓覓,有情人終成眷屬。在“重逢《牡丹亭》”,觀眾無法一眼看穿時間線。“《牡丹亭》該有的都有,比如唱腔、念白都遵循傳統,只是時空線條出現變化,柳夢梅先說‘我做了一個夢’,編劇羅周加入一些新唱詞,導演馬俊豐不斷問我們‘當下劇情是現在時還是過去時’,仿佛《盜夢空間》裡陀螺轉到哪裡、在第幾層,需要細細琢磨。”張軍劇透,這一版《牡丹亭》直到尾聲才出現《驚夢》,“夢”是起點,也是終點。單雯則表示,自己演了成千上百場《牡丹亭》,但“這次不一樣”。

江南名丑、“梅花獎”得主李鴻良飾演石道姑。弘揚“京昆不分家”的梨園傳統,上海京劇院大武生奚中路跨刀出演大花神,為這個過往多由旦角應工的人物賦予庄嚴雅正的氣質,上海京劇院老生演員藍天受邀飾演陳最良。知名制作人林愷,文華獎得主、作曲家孫建安,金曲獎得主、音樂人李哲藝,金像獎最佳服裝得主賴宣吾繼《浮生六記》后再度攜手,舞美設計劉科棟、燈光設計邢辛也是屢獲大獎的業界翹楚。

挖出湯顯祖隱藏的彩蛋

上海大劇院成立二十多年來,大江南北、名家新秀等不同陣容的眾多“牡丹”在此先后綻放,十七位“國寶級”藝術家聯袂的大師版《牡丹亭》更轟動一時。如今即將推出首台打上“大劇院版”標簽的昆曲《牡丹亭》,總經理張笑丁說:“上海大劇院一向重視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藝術形式。提煉傳統內核銜接當代呈現,以多種藝術門類的跨界融合,豐富觀眾的審美體驗,再次釋放傳統的經典魅力,這在昆曲《浮生六記》廣受好評中得到印証,也是大劇院創制中心今年重點打造的‘東方舞台美學’品牌希望傳遞給觀眾的。最新的嘗試就從昆曲《牡丹亭》開始。”

《牡丹亭》取材於話本小說《杜麗娘慕色還魂》,融合魏晉志怪小說和唐傳奇有關故事寫成,一共五十五出。編劇羅周回到原著,在精讀文本的基礎上,重新破解《牡丹亭》“密碼”。其關鍵點在於兩個“夢”,一是杜麗娘之夢,見原著《驚夢》﹔二是柳夢梅之夢,見原著《言懷》。

“2022上海大劇院版昆曲——重逢《牡丹亭》”將基於原著的這番創新創造搬上昆曲舞台,以杜麗娘“起死回生”為主體,其中原著《言懷》《玩真》《魂游》《幽媾》《回生》為主,《驚夢》《尋夢》等名折名曲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融入,所有新寫念白曲文均化用原著。在羅周看來,第二出《言懷》柳夢梅之夢跨越了七出戲,在第十出《驚夢》裡與杜麗娘之夢合二為一,湯顯祖在此展示了令人驚訝的戲劇結構,涉及時間線的剪斷重組與封閉循環這兩個極具現代性的敘述方式。

繼昆曲《浮生六記》后,導演馬俊豐再度和羅周合作,他以“聽到后心裡在放禮花”描述編劇的創新解讀,馬俊豐說:“羅周挖出原著中的彩蛋,而這本就隱藏在湯顯祖的筆下。”

在馬俊豐看來,羅周的劇本契合湯顯祖原著題旨:“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借用心理學家馬斯洛創造的名字‘高峰體驗’,希望這版《牡丹亭》能集中在一晚三小時內,帶給劇場超越時空、超越過往的滿足與體驗。”馬俊豐說。

8月10日至14日,“2022上海大劇院版昆曲——重逢《牡丹亭》”首輪演出一連5場,根據最新防疫要求,劇院按50%限流開放。7月12日起,該劇將在上海大劇院官方平台等渠道開票。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