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要聞

佔上海85%陸域面積,集體經濟總資產六千多億!上海鄉村如何念好“致富經”

2022年02月18日09:12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佔上海85%陸域面積,集體經濟總資產六千多億!上海鄉村如何念好“致富經”

“過來領紅包啦!”春節前的一天,崇明區建設鎮虹橋村顧伯伯民宿群會議室裡一片喜慶,30位村民領到了沉甸甸的紅包,最多4萬多元,最少也有4000多元。他們既是民宿業主,也是顧伯伯民宿群擁有的“濤濤叫”農業專業合作社股東。2021年崇明民宿發展迅速,“濤濤叫”合作社銷售額130萬元,純利潤36萬元,除了留出30%作來年的抗風險基金,其余均按比例給股東及業主分紅。

無獨有偶,前不久上海安亭聯投經濟發展有限公司也召開了年度股東會,安亭鎮19個經濟薄弱村都領到了315萬元分紅。另一個好消息也從股東會上傳出:全鎮其余23個行政村各出資1043萬元,加上安亭實業公司和聯投公司的資金共3億元注冊成立了新項目公司,已爭取到三家優質企業的股權投資權,其中有的項目投后估值已翻了一倍。

這些喜氣洋洋的分紅、投資景象,是上海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的縮影——目前,上海共有1600多個村級集體經濟組織,集體經濟總資產達6300多億元。近年來,上海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積極拓寬發展路徑,努力探索新的集體經濟增值機制,讓“錢袋子”越來越鼓。

在全市生產總值突破4萬億元大關、“穩增長”成為重中之重的城市發展大背景下,佔上海85%陸域面積的鄉村如何進一步念好“致富經”?一輪一輪的市級鄉村振興示范村建設,許多鄉村換了新貌,“好風景”能否帶來“好收成”?發展村級集體經濟如何破解模式單一等難題?

顧伯伯民宿群分紅現場

從“輸血”到“造血”

記者了解到,雖然本市農村集體經濟總量較大,但由於區位、資源稟賦等方面的差異,鎮與鎮、村與村之間差異較大,如今仍有一定數量的經濟薄弱村。為這些行政村“輸血”、幫助其集體經濟自主“造血”,至關重要。

今年1月舉行的市人代會上,市人大代表、上海永勝瓜果專業合作社理事長、來自青浦白鶴的“草莓姑娘”周瑜提交了一份建議,聚焦農村集體經濟可持續發展。建議直陳,一些經濟薄弱村資源不足、發展空間窄、經營性物業少,但人員經費、公益事業費、福利支出等逐年增加,缺口部分主要靠上級財政補助。

“其實村子和人一樣:囊中羞澀的時候,就算有資產增值的想法,也沒有足夠的‘本錢’,往往也很難承擔試錯的成本,導致長期處於經濟薄弱的地位。”周瑜坦言。

最近,上海財經大學三農研究院以2020年為樣本年,對全市集體經濟的收益分配情況進行調查。根據調查報告,2020年全市有637家村級集體經濟組織、19家鎮級集體經濟組織進行了收益分配,共分配23.3億元,惠及成員248.6萬人。相比以往,參與分配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數量、金額有較大提升空間。

俯瞰橫沙島

經濟薄弱村資金有限,加上缺乏投資渠道、信息不暢等原因,通過資產收購、股權投資等方式增收幾無可能,往往隻能將結余資金存入銀行,長此以往必然“坐吃山空”。如何幫助“單兵作戰”能力較弱的經濟薄弱村壯大經濟實力?抱團取暖,為“窮村”輸血並幫助“窮村”造血,是可行路徑。

記者從市農業農村委了解到,近年來,本市開展了多輪農村綜合幫扶工作,新一輪農村綜合幫扶(2018-2022年)中,由市級財政預算安排農村綜合幫扶資金用於支持崇明、金山、奉賢、青浦和鬆江五個受援區的相關項目建設。目前,這五個區的薄弱村都已共同成立區級平台公司,遴選安全可靠、收益穩健的幫扶項目。

除了依靠市級資金幫助“造血”,不少郊區的經濟薄弱村也在自行組團,探索集體經濟資產增值新機制。早在2013年,奉賢就探索成立百村公司、百村創業園,通過區級層面統籌資源建立村級集體經濟聯合體的方式,破解因缺乏經營性資產等原因導致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滯緩的問題。

奉賢區百村創業園

在安亭,幾年前鎮裡通過“五違四必”環境整治,拆除了違法建造的廠房、小作坊等。環境變好了,可村集體收入明顯少了一塊。對此,安亭鎮由鎮實業公司、經濟薄弱村共同出資成立上海安亭聯投經濟發展有限公司,採用組合式、多元化投資方式,實現村級資產增值。

“聯投公司成立后動作頻頻,在資源收儲、土地盤活、項目定建等方面亮點頻出。”上海安亭聯投經濟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錢軍告訴記者。比如去年,聯投公司通過承租澳思生物位於眾百路448號的86畝集體土地,為李寧公司定建國際電商總部,面積達9.4萬余平方米。電商總部建成投產后,預計稅收將達到1.5億元。

聯投公司的成立,讓經濟薄弱村完成了從依靠“輸血”到“自我造血”的轉身。有村支書對記者感慨:“原先各村就像一條條斷頭河,缺乏水動力﹔聯投公司將這些斷頭河一一打通,支流匯成大河,豁然開朗。”

安亭鎮

從“美麗”到“美好”

上海不少鄉村近年來借助村庄改造、美麗鄉村建設等機遇,依靠上級獎補資金,一改昔日面貌,有了“好風景”,也打響了品牌,村級集體經濟也有了增值的本錢,卻找不到好的管賬和“錢生錢”機制。鄉村,如何從“美麗”升級為“美好”,也是一道課題。

近日,記者來到青浦朱家角張馬村黨支部書記朱惠根的辦公室,聽他嘮嘮村裡一年的“賬”。張馬村,是個聲名遠播的網紅村——獲得上海市美麗鄉村、全國文明村等榮譽,是上海市鄉村振興示范村,村裡核心區已成為4A級景區。

“土地租金460多萬元,4A級景區房屋租金收入30多萬元,招商引資收入50萬元,托底保障資金120萬元,以獎代撥資金45萬元,加上停車場租金等,村裡一年收入有720多萬元。”這是張馬村的“進”賬。“村民土地分配資金400萬元,辦公經費44萬元出頭,村干部薪資79萬元,條線人員薪資51萬元,各項村民福利支出56萬多元,衛生獎勵60萬元,一年支出差不多要680多萬元。”這是張馬村的“出”賬。

由此可見,張馬村一年的結余資金僅有40萬元左右。忙碌一年卻沒多少“收成”,這是滬郊鄉村的通病。為什麼存不了錢?朱惠根說,“節流”方面不容小視:以往村裡的道路保潔、河道養護都交給第三方公司管理,專業性是有保証了,但資金成本不小。

針對這個問題,張馬村嘗試將大部分地面、河道、綠化等統一管理,實行村民自治,村民保潔員的工資直接從村經濟合作社的賬上劃扣,這樣村裡一年可節約50萬元左右開銷。“節約下來這筆錢,村裡就可以干點別的事,比如增綠補綠、村民分紅等。”

張馬村

張馬村遇到的問題,是滬郊鄉村面臨的共性問題。精細化管賬,“開源”與“節流”一樣重要。在這方面,嘉定區也已有探索。

“有的村並不是沒錢,而是一時沒有好的管錢辦法。有的村裡因集體資產動遷得到了補償金,但苦於找不到好的投資方向,錢隻能躺在賬上‘睡懶覺’。村級集體資金攥在手裡就像夏天拿冰棍,如果不能保值增值,就隻能不斷‘融化’。”在一篇調研日志中,嘉定區外岡鎮經管中心負責人王海青這樣寫道。

對此,外岡鎮從盤活農村“沉睡資金”入手,探索“村財鎮理”:搭建鎮、村聯投平台“聯鑫企業發展有限公司”,將原先閑散在各村的集體資金統籌管理運營。目前,嘉定區其他街鎮也已借鑒這種“村財鎮理”模式,尋找村級經濟發展壯大的途徑。

外岡鎮

另一方面,要讓鄉村“好風景”轉化為“新經濟”,還需積極探索體制機制創新,通過市場化運作機制和投資方式,推進高能級產業進入鄉村。

在這方面,崇明前衛村的案例值得借鑒。“前衛村誕生了上海第一個農家樂,不過,以前的農家樂主要為分散式經營,村民各干各的,大量游客涌入后增加的管理成本都落在村級集體經濟上,修路、治水花銷不少,村裡漸漸入不敷出,‘窮廟富和尚’現象明顯,明星村一度成為負債村。另外,為了管理村內公共景點,村裡專門成立了旅游公司,公司運營成本也成了集體經濟的負擔。”豎新鎮宣傳委員朱永康告訴記者,2010年后,上海長江大橋通車的熱鬧勁漸漸消退,前衛村農家樂的發展逐漸進入瓶頸期。

如何改變這種情況?后來,前衛村把集體經濟組織和旅游公司分離,引入第三方企業盛政集團對旅游公司和村內旅游景點進行市場化托管。“讓專業人做專業事,市場化公司經營景點,按市場標准管理收費,村集體專注於民生服務﹔另外,第三方企業也為村裡帶來了新的優質項目。”朱永康告訴記者,盛政集團入駐以來,累計投資8億元,規劃並建設“前衛花島”項目,將打造集花卉種植、花卉研學和花卉觀光為一體的度假園區。

前衛村民宿

從“數量”到“質量”

錢本身固然是一般等價物,但同樣數額資金的后續效益卻大不一樣。在上海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關注“數量”的同時更應該關注“質量”,讓更多村集體經濟進入良性可持續的發展軌道。

說到村級集體經濟,很容易讓人想到一個詞語:億元村。對“億元村”關注度、關注點的變化,折射了上海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從“數量”到“質量”之變。

以往,上海是很“介意”億元村的有無、多少的。《浦東史詩》一書裡曾講過這個故事:20世紀80年代的一個春節,一位上海領導出席蘇南“鄉鎮企業‘億元村’先進表彰會”,因上海當時沒有“億元村”,結果被安排坐“冷板凳”,這讓不少人耿耿於懷。

2005年,上海市“億元村”有428個,佔全市行政村總數的22.8%。不過,在之后很長一段時間裡,“億元村”的關注度有所下降。在上海市統計局官網搜索“億元村”,如今隻有7條結果,且都是2006年以前的信息。

“純粹的‘億元村’不難打造——引入環境不友好但經濟效益好、產稅快的項目,甚至讓村子合並,都可以快速達到‘億元村’的目標。這些年,人們對‘億元村’的追求也在變化:要的並不是純粹統計學意義上的‘億元村’,而是有可持續發展能力、有廣闊發展潛力的‘億元村’。”市農業農村委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

金山廊下勇敢村食用菌種植戶採菇現場

國家也在鼓勵這種變化。在農業農村部“2020年全國鄉村特色產業億元村名單”中一共有136個村子入選,其中寶山羅店天平村成為上海唯一獲評的特色產業億元村。到2021年,這份名單裡的村子增至251個,上海有5個入選,分別為浦東宣橋新安村、浦東老港大河村、金山廊下勇敢村、鬆江葉榭井凌橋村和寶山羅店天平村。在“億元村”前加上“特色產業”的定語並加以表彰,反映了特色產業對村級集體經濟的重要性。

以天平村和勇敢村為例,這兩個村都以菌菇產業為特色。天平村裡的上海永大菌業年產食用菌1萬噸以上,全年產值1.5億元﹔勇敢村2021年菌菇產值達1.12億元。菌菇產業不僅效益好,而且能消化吸收鄉村地區的農業廢棄物和森林綠化廢棄物,門檻也不高,可帶動村民共同致富,發展潛力無限。

天平村

“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除了讓‘窮村’抱團突圍、讓‘富村’的集體資產穩定保值增值,更重要的是將新興產業發展的勢頭引入鄉村,培育一些現在規模不一定大,但潛力無限的‘鄉村獨角獸’。”周瑜告訴記者。

在崇明廟鎮永樂村,一個“鄉村獨角獸”正在逐漸成形。藏紅花(又叫西紅花)主產地並不是西藏而是崇明,其中永樂村有500多戶西紅花種植戶,佔全村總戶數的四成,西紅花種植面積超過700畝,年產值2000余萬元。

永樂村黨總支第一書記王正剛告訴記者,永樂村以前是遠近聞名的窮村,如今依托西紅花產業,村裡用市場化、公司化方式運作村級經濟。2020年11月,由廟鎮資產經營有限公司、永樂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共同出資注冊的上海花紅永樂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正式成立。

“花紅永樂公司成立后,公司將村裡房屋和土地統一租賃、流轉給優質項目,比如將房屋集體資產承租給東方國際集團,並推動村民將自家房屋和土地流轉給民宿項目‘東方G20花島宿集’和生態旅游項目‘五洲四季花海’。打響品牌也更規范,村裡大力推動藏紅花產業鏈開發,藏紅花面膜、藏紅花精油等衍生品銷售漸成規模。”王正剛說。

此外,花紅永樂公司的成立讓村裡實現了盈利分紅周期化,除了房屋土地租金、對外銷售盈利外,村集體將基礎設施和配套資源等資產作價入股,每年還能從藏紅花、民宿等項目中獲取固定比例收益回報。“這些收入都用於永樂村的持續發展,讓村民切實感受到村集體經濟發展的紅利。”

永樂村村民採收西紅花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