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勇擔使命再出發,閔行開發區迎騰飛時

葛俊俊
2022年02月12日09:10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30年前,面對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的趨勢,上海如何抓住改革開放、吸引外資的大好機遇?1986年8月,經國務院批准,上海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閔行開發區”)成為首批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

1992年2月12日,恰逢開發區成立6周年,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最后一站在上海。30年春風化雨,閔行開發區已從一片阡陌農田變為廠房林立、枝繁葉茂的制造業產業基地,以佔閔行區1/100的土地,創造了超過全區1/6的工業總產值。

30年前,閔行開發區的投入產出比為1:2.8。30年來,閔行開發區整體經濟保持高質量穩健增長。截至2021年底,閔行開發區累計上繳稅收874億元,投入產出比為1:87.4。“通俗的講,相當於國家給了上海一個開發區,我們還給國家87個開發區。”上海地產閔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地產閔虹”)副總經理蔣建忠驕傲的說。

從2.8倍躍升到87.4倍,是3.5平方公裡的“小而美開發區”閔行開發區創造的奇跡,更是閔行開發區作為改革開放的試驗田、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體制改革的實驗基地,為上海對外開放和經濟社會的發展作出的重要貢獻。

大膽嘗試,與園內企業同頻共振

萬水千山不忘來時路。“閔行開發區取得的成績是與鄧小平同志的改革開放理論指引和親臨視察、親切教導分不開的。”地產閔虹黨委書記汪丹表示,多年來,閔行開發區在推動制造業數字化轉型、雙碳戰略實現以及城市更新事業等新使命、新任務中進一步展現了自身使命擔當。

3.5平方公裡,遠離市中心,閔行開發區為什麼能留得住世界500強企業,扎根20年甚至30年?作為全國唯一專注從事先進實體制造業的園區,國家級開發區中佔地面積最小的工業開發區,閔行開發區大膽嘗試、奮力進取,以慎獨的心性苦練繡花功,於螺獅殼裡做道場。

地產閔虹執行董事、總經理馮曉明舉例道:在閔行開發區,最寬的馬路24米,最窄的馬路7米,卻從來不堵車。因為我們有效的土地都是為企業生產服務,我們抗風險能力強,土地利用率高,單位面積產出率高,是全國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的典范。而且,我們熟悉外企,了解外企喜好,我們有共同的市場語言,能夠實現同頻共振。

1989年入職,從青蔥少年到知非之年,蔣建忠30多年來始終與閔行開發區同呼吸共命運。他將閔行開發區的發展分為四個階段:1986年—1992年,為“筑巢引鳳”階段﹔1992年—2000年,為快速發展階段﹔2000年—2010年,為“騰籠換鳥”,二次開發階段﹔2010年至今,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為轉型升級階段。

因地制宜,善於借鑒探索。三十年來,閔行開發區交出了一份令人滿意的答卷:100%的土地完成了開發,100%是外資企業,100%是制造業。

從第一家外商獨資企業落戶到3.5平方公裡“滿員”,從外商投資工業項目為主到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的自我培育,從2009年實現歷史碳達峰到2021年初率先將“創建零碳示范園區”提上日程……

起步於阡陌農田的閔行開發區,從0到1,在改革開放的試驗田播撒了一粒粒種子,收獲了豐碩的果實,也印記下了先行者敢闖敢試的足跡。

轉型升級,於變局中開新局

“已滿員”的閔行開發區,如何突破土地資源的瓶頸,實現轉型升級?

閔行開發區搶抓打造臨港新片區的歷史機遇,通過“智芯源”項目筑巢引鳳,在危機中找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

“智芯源”項目是臨港新片區“東方芯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產閔虹上級公司上海地產集團響應《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而啟動的“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產業綜合體項目,總建筑面積超3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1億元。

“當前,‘智芯源’一期已是一房難求。”馮曉明說,隨著“智芯源”一期交付以及二期建設加快推進,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未來三年內將形成40萬方新增建筑體量,為新片區前沿產業項目提供充足、優質的載體空間。

在招商難度越來越大的近況下,觸角如何向前延伸,新路如何走?

2015年4月,地產閔虹跨前一步,與上海交大及閔行區人民政府政府共建“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主動融入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走上了科技創新園區發展之路。

為加速孵化,形成示范引領效應,“零號灣”第一期800平方全部免費,畢業20年內的交大校友均可免費入駐。不得不說,這是一招“破局”妙棋。“零號灣”已獲批成為首批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

就在一個月前,2022年1月4日,上海馬橋人工智能創新試驗區正式選址閔行區馬橋鎮。作為將創新擺在發展全局核心位置的閔行開發區又迎來了“C位”出道的新機遇,上海南部科創中心建設也將進入快車道。

再造閔行開發區?他們底氣十足!

2021年,閔行開發區全年實現工業產值632億元和上繳稅收44億元,相比2020年分別增長8%和16%。閔行開發區提出,未來5年,主要經濟指標要翻一番,工業產值達到1000億元,在“土地零增加”的前提下,再造一個閔行開發區。

敢闖敢試,閔行開發區底氣十足。經歷多輪“騰籠換鳥”留下來的不到70家實力強勁的“優質”企業,正是他們的堅強后盾。

“機緣巧合,一九九六年我加入了強生制藥,來到了文井路隔壁的綠春路廠區。記得當時園區整天一輛輛集裝箱車往來穿梭,家家廠房內機聲隆隆,處處一派生機勃勃欣欣向榮的景象,呼應著改革開放滾滾歷史車輪。”

在這裡,上海強生制藥有限公司工廠總監方震見証了一家又一家公司的入駐:可口可樂、百事可樂、西門子、米其林……一個個熟悉又陌生的鄰居讓園區很快“滿員”,各行各業的“翹楚”齊聚閔行開發區,迅速形成制造業的高地。

“閔行開發區這一平台幫助我實現了職業發展的飛躍,激發了自身潛能,不負韶華。”方震說,園區在繼續壯大,強生在繼續發展,我也在不斷進步。讓我們為再造一個閔開發的宏偉藍圖一起努力。

“在閔行開發區,我見証了一棟棟高樓拔地而起,很多企業也同博朗一樣在不斷擴建,我想這一切都離不開開發區的對企業的大力支持,同企業共成長,同企業一起合力共建極具競爭力的中國制造。”近年來,博朗(上海)在綠春路上已經有了3處廠址,公司過去幾年已經全面實現了從手工制造到全面智能化自動化的企業轉型。

博朗(上海)有限公司黨支部書記譚件雲相信,在閔行開發區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下,將繼續保持持續發展的好勢頭,全力打造中國制造,為社會的發展和經濟繁榮增磚添瓦。

閔行開發區的變化,日新月異。“預留長遠的發展空間,將利益捆綁在一起,無形中開發區與園內企業已經成為了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汪丹一語中的。

30年來,閔行開發區累計引進企業183家,目前園區共有企業65家,先后引進了亨斯邁、艾仕得、強生等多家世界級研發中心和近20家企業亞太技術創新中心入駐,促進了閔行開發區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改革開放再出發,注入新動力,釋放新活力

閔開發成立之初,閔聯公司原董事長魯又鳴曾將其比作“難啃的肉骨頭”,攻堅難度可想而知。30年來,“骨頭”成了“香餑餑”,“小小玩具廠,地皮晒太陽”的蕭條場景也已然不復存在。這裡,土地平整、廠房林立、路路暢通,兩旁的香樟樹早已成蔭,“小而美開發區”名副其實。

園區內都是外企,凝聚力如何增強?“閔行開發區堅持敢為人先,將黨的紅色基因注入外企,填補黨的建設空白。”汪丹說道。

多年來,地產閔虹黨組織“悶聲干大事”:通過開發區工會凝聚園區企業工會,打造了總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閔行開發區服務中心,為開發區外資企業黨組織、工會組織提供多功能黨群活動和展示空間﹔在園區內的10家外資企業內部,每家創建了至少50個平方的黨群活動中心,真正激活了基層黨建的神經末梢,呈現“全面開花”的創建氛圍。

以黨建為引領,閔行開發區走出了一條屬於自己的“羅馬大道”。

2020年6月,以國企黨建引領園區外企黨建,探索形成的“三帶三引”黨建工作法獲得了上海市國資委系統“紅旗黨組織”榮譽稱號。2021年,在“百優慶百年”——上海基層黨建創新案例評選活動中,地產閔虹從近300家基層案例中脫穎而出,成為前20家“最佳案例”獲獎單位中唯一一家國有企業。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曾多次提出,上海要“以畝產論英雄”“以效益論英雄”“以能耗論英雄”“以環境論英雄”。每一個“論英雄”均完美契合閔行開發區的發展理念。

以“環境論英雄”為例。為響應國家“3060”目標,閔行開發區早在2009年就已實現歷史碳達峰。2014年,閔行開發區正式獲批國家生態工業示范園,並在2018年度復查評估中獲評優秀﹔2020年,獲評上海市四星級綠色園區。2018年4月,閔行開發區綠色共建聯盟成立,這是上海首個綠色共同體,也是上海首創的環保共治新模式。

蔣建忠:“綠水青山也能產生巨大的效益。”一組數據來說明:截止2021年,閔行開發區累計引進項目200多個,其中外資企業佔比80%以上,世界500強投資企業超過40%。閔行開發區累計實現銷售收入超過一萬億元,上繳稅收近900億元。

生態環境本身就是一種核心競爭力,閔行開發區深信不疑,於2021年率先將“創建零碳示范園區”提上日程,將其作為引領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性舉措,力爭為閔行、上海乃至全國提供園區碳中和示范案例。

新起點,新征程。地產閔虹執行董事、總經理馮曉明表示,今后地產閔虹將努力實現閔行開發區倍增發展計劃與“再造一個閔行開發區”的發展目標,為上海強化“四大功能”、深化“五個中心”建設貢獻新的力量。 

(責編:葛俊俊、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