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機制創新 上海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亞太仲裁中心

2022年02月14日08:50 | 來源:解放網
小字號

作為我國仲裁機構資源最集中最豐富的城市,上海正持續推進體制機制創新

上海打造面向全球的亞太仲裁中心

■目前,上海共有4家依法登記設立的仲裁機構,還有4家境外仲裁機構在上海自貿區設立的代表機構,是我國仲裁機構資源最集中、最豐富的城市

■改革后的上海仲裁委員會注銷事業編制,成為面向市場提供仲裁服務的非營利法人。新一屆委員會由15名境內外仲裁專家組成,初步建立起國際化的現代法人治理結構

■本報記者 劉雪妍

春節前夕,上海仲裁委員會連續舉行了3天視頻面試。參與面試的32位應聘者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畢業於劍橋、牛津、賓大等世界名校。“這些人都是優中選優挑出來的,面試表現都很不錯,我們正在綜合考慮,確定進入第二輪面試的人員,期待以后能和他們共事。”上海仲裁委員會合作發展負責人黃一文說。

去年9月底,上海仲裁委員會在ISIP(International Student Interview Program,美國33所頂尖法學院聯合進行校園招聘的平台)上發布了一個招賢納才的“英雄帖”。作為中國第一家在這裡招聘的仲裁機構,得到的反饋令人振奮:一個多月就收到338封簡歷,其中208人來自中國,其余130人來自44個國家及地區。

這背后是上海仲裁日益增長的吸引力。2021年4月,國際仲裁權威研究機構英國瑪麗女王大學發布的《2021年國際仲裁調查報告》顯示,上海首次躋身全球最受歡迎仲裁地前十,位列第八。仲裁,是國際上最有效、最受歡迎的商事爭議解決制度之一。上海作為我國仲裁機構資源最集中、最豐富的城市,正持續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全力打造面向全球的亞太仲裁中心,向國際仲裁之都不斷邁進。

上海仲裁迎來高速發展期

上海市貿促會副會長、上海國際經濟貿易仲裁委員會副主任馬屹表示,仲裁裁決具有跨國執行力,簽署過《紐約公約》的169個國家之間互相承認仲裁裁決的效力並支持強制執行,在國際商事爭議解決上具有比較優勢。實踐証明,商業文明發達的地區,擁有開放包容的市場環境,十分需要也有利於仲裁發展。諸多國際大都市,仲裁法律服務普遍發達,比如紐約、倫敦、新加坡、中國香港等。

“上海自開埠以來,逐漸成為東西方商業和文化充分融合的城市。講法治、重契約、守規則的城市基因推動上海成為我國商事仲裁的重要發祥地之一。”上海仲裁協會會長俞衛鋒說。

自1995年中國第一部仲裁法實施以來,截至2021年底,上海仲裁機構累計處理各類案件6萬余件,總標的額超過4200億元人民幣,案件當事人遍及全球80余個國家和地區。特別是2019年以來,上海仲裁業務呈現高增長態勢,本土仲裁機構在3年內共受理案件近2萬件,佔歷年案件總量比重超過30%,總標的額2018億元,接近歷年總標的額的50%。

請進“鯰魚”加速國際化

2015年4月,國務院印發《進一步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首次提出上海要加快打造面向全球的亞太仲裁中心,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為了增強我國涉外法治話語權。 

“上海打造亞太仲裁中心,就是要打造受境內外當事人歡迎的仲裁目的地。”市司法局仲裁工作處處長徐勇說,仲裁業務對外開放,不但有利於使境內當事人在更為熟悉的司法環境中解決爭議,而且有利於吸引更多境外當事人選擇在上海仲裁。

吸引國際高端仲裁機構入駐是第一步。2019年,首屆上海國際仲裁高峰論壇亮相進博會,開幕式上發布了《境外仲裁機構在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設立業務機構管理辦法》,這是全國首份仲裁業務對外開放實施文件。同年,世界知識產權組織仲裁與調解中心獲批在上海自貿試驗區設立業務機構,2020年10月正式運營,成為首家國際組織仲裁機構在我國境內登記設立的仲裁業務機構,截至2021年底,已受理涉外知識產權調解案件40余件。

目前,上海共有4家依法登記設立的仲裁機構,還有4家境外仲裁機構在上海自貿區設立的代表機構,是我國仲裁機構資源最集中、最豐富的城市。

“引進境外仲裁機構落戶上海,必然會與上海本土仲裁機構形成競爭。”徐勇說,“仲裁不受地域管轄限制,當事人可以自主選擇境內外仲裁機構,競爭客觀存在。擴大開放不僅可以增加仲裁法律服務供給,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有‘鯰魚效應’,有利於本土仲裁機構加速國際化發展。”

打造國際仲裁“中國主場”

除了“請進來”,上海仲裁機構也在通過“自我革命”,努力打造中國國際商事仲裁的“主場”。市司法局黨委書記、局長陸衛東說:“上海正下大決心、花大力氣對上海仲裁委員會進行機構改革。”

2021年1月,上海出台全國首個主流仲裁機構退出事業單位體制的改革方案——《上海仲裁委員會深化改革總體方案》,明確改革后的上海仲裁委員會退出事業單位序列,注銷事業編制,成為市政府組建、由市司法局登記管理、面向市場提供仲裁服務的非營利法人。同年8月,改革任務基本完成,新一屆委員會由15名境內外仲裁專家組成。初步建立起國際化的現代法人治理結構,實行決策權、執行權、監督權相互分離、有效制衡的治理機制。

上海仲裁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范銘超說:“脫離體制內就如同走出‘舒適區’進入未知的深海,但改革更是體制鬆綁、活力迸發,我們堅信‘陣痛’過后必是一片光明。”

這次改革,也吸引了一批有境外爭端解決機構工作背景的人才加入。2021年加入上海仲裁委員會前,黃一文在新加坡國際調解中心工作了3年,任東亞地區主任。她說:“這次改革在仲裁圈裡很轟動,領導是富有涉外仲裁工作經驗的法律人士,能充分感受到改革的魄力。”除她之外,曾任迪拜金融法院首席大法官助理的鄧迪心、美國聯邦大法官助理的郭芮安也在近幾個月內加入。

“目前,我們正在抓緊修訂仲裁規則。”范銘超介紹,“新的規則將充分吸收國際先進仲裁規則的理念和做法,並與中國仲裁實踐相結合,將提供多樣化仲裁服務,滿足國內外多元化專業化國際化的爭端解決服務需求。”

去年,上海仲裁委員會成為中國第一個獲得聯合國國際貿易法委員會第一工作組(中小微型企業)觀察員席位的仲裁機構。上海仲裁委員會主任劉曉紅表示,未來將繼續加強國際交流和實務研討,“向世界傳遞上海、中國仲裁界的聲音,與國際仲裁界攜手共進,優化營商環境”。(來源:解放日報)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