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人民城市”上海2022開年觀察:“開門三件事”裡有深意

2022年01月15日09:11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新年第一周,上海干了三件大事——

1月1日,國內首部省級人大制定的數據條例《上海市數據條例》施行﹔

4日,上海浦東國際機場四期擴建工程等百余個重點項目啟動建設﹔

6日,上海五個新城首批重大項目集中開工(簽約),首批產業、環境、民生重大工程拉開建設序幕。

“開門三件事”,蘊含著上海建設“人民城市”的一條主線:推動高質量發展,創造高品質生活,實現高效能治理。

“城市,讓生活更美好”的新畫卷,在這裡鋪展。

“一張日程表”看發展轉向

1月4日,投資逾500億元的中芯國際臨港項目啟動。項目規劃建設每月10萬片的12英寸晶圓代工生產線,建成后將以芯片制造為核心,帶動設計、設備、材料、封測等集成電路全產業鏈集聚發展。

“一年開了50多場協調會,每天多項工作同步跟進。”項目落戶在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臨港管委會高科處項目專員張旭卿這樣說。

過去300多天,他隨身帶著一張倒排工期的日程表,上面密密麻麻記錄著進度與細節,方便協調各部門統籌解決項目的問題。成千上萬的項目建設者同張旭卿一樣,隻爭朝夕,為項目推進努力奮斗。

開年一系列瞄准高質量發展的項目開工建設,將為上海全面提升城市能級和核心競爭力、全面增強城市軟實力提供重要載體。

上海提出,2022年要實現質的穩步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長互動並進,推動高質量發展走在全國前列。

歲末年初,在浦西的恆隆廣場,傳來首次成為百億元稅收樓的消息。

“我們的不少客戶,就在公司附近或者同一棟樓宇裡。”畢馬威中國政府與公共事務咨詢服務合伙人劉明說。

開放帶來的總部集聚效應,讓 “上下樓”變“上下游”,推動樓宇經濟形成“內生良性循環”。

目前,上海的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和外資研發中心分別超過800家和500家,數量居全國第一。2022年,上海將抓住RCEP(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生效機遇,加快發展數字貿易、跨境電商、離岸貿易等業態。

瞄准“從0到1”的基礎研究,上海已建和在建的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達14個,正推動寧德時代、中芯國際臨港項目等一批重點項目建成投產,力求在突破“卡脖子”技術和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中發揮更大作用。

打開上海地圖,浦東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上海自貿區臨港新片區、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虹橋國際開放樞紐……一個個國家戰略承載地,2022年將加速構筑區域發展新的增長極。

“一塊寶地”看發展導向

浦江東岸,世博文化公園北區。2022年新年第一天,家住浦西的曹先生特地帶家人來這裡“重溫世博記憶”。這裡曾是2010年世博會會址。

“12年前的上海世博會精彩難忘,那之后我們一直期待著這片區域的后續規劃,現在的面貌令人驚喜。”曹先生說。

可望江、宜賞湖、能爬“山”,定位世界一流公園的世博文化公園,全面建成后將成為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沿江公園綠地。

濱江地段,寸土寸金,被人形容為“大衣料子”。有人估算,這塊地市場價值至少1000億元。但是,秉承“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人民”的理念,上海的選擇不是蓋商務樓、搞大開發,而是建設公園綠地。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理念,淬煉城市的精氣神。

從“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城市精神,到“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再到建設新時代的“人民城市”,上海的發展正在實現質的躍升。

也是在開年第一個工作日,嘉定、奉賢、青浦、鬆江、南匯五個新城的機器轟鳴聲響起。

新城之新,在於創新的規劃建設思路。五大新城將通過完善配套、加大公共服務資源導入力度,持續推進教育、醫療、文化、體育、養老托育等設施,助推新城產業能級、綜合功能和人居環境水平提升。

超大城市的住房關系著千萬人的利益。從清華大學畢業來滬工作的李沛倫,已在上海落戶,工作在徐匯濱江的西岸智塔,住在1.5公裡外的龍南佳苑人才公寓。他對記者說:“公寓離單位很近,騎車十幾分鐘就到了,既便利出行又能鍛煉身體。”

“上海將大力發展保障性租賃住房,既著力幫助解決新市民、青年人的居住問題,又努力為環衛工人、快遞小哥等一線勞動者提供‘一間房’和‘一張床’的供應。”上海市住建委主任姚凱表示。“十四五”期間上海計劃新增建設籌措保障性租賃住房47萬套(間)以上,達到同期新增住房供應總量的40%以上。

“一把椅子”看發展方向

認養樹木、花草,都不稀奇。新一年的上海,還可以認養椅子。

最近,在愚園路523弄內,一把有著“文藝氣息”的座椅火了。記者看到,在木質椅凳的左側,認建認養者、“七一勛章”獲得者呂其明寫下:“為祖國、為黨、為人民而寫作,對我來說,是終身的崇高天職和神聖使命!”

“有的居民說是不是政府建座椅錢不夠了,並非如此。我們希望倡導城市治理新理念,所有人都是城市的主人,有責任維護城市客廳裡的‘家具’。”上海綠化市容局市容管理處處長王永文說。

2022年上海將通過新建、改造、認建認養等方式,優化提升5000處以上公共空間休憩座椅,打造“可以坐下的城市”。

建設人民城市,就是讓城市為人民所共有、為人民所共享、為人民所共治。“人人都是軟實力”“人人展示軟實力”,已成為上海很多市民的自覺。

上海將持續推進城市管理精細化,讓城市擁有“美的追求、高的顏值、暖的表情”。

運行更智能——密如蛛網的地下管線,星羅棋布的城市道路,鱗次櫛比的高樓大廈……在上海這個巨大系統、龐大生命體中,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看似無形又鋪天蓋地的“兩張網”正在編織。

以“一網統管”為例,目前已接入67個部門的210個系統、1150個應用。通過遍布全城的傳感器、攝像頭,實時感知城市生命體征。2022年,上海將構建更為完善的城市數字體征體系,努力實現“治未病”“防未然”。

參與更多元——徐匯區徐家匯街道的樂山路上,曾有一塊雜草叢生的空地,被私堆建筑垃圾。街道整治之后,這塊清理出來的空地用來干什麼,居民議論開了。最后,街道邀請樓組長、居民代表現場商議,決定設一個集中晾晒點,取名“樂來晒”。除了晾衣,還有社區議事廳功能。

“隻有尊重群眾意願,才能形成‘最大公約數’。隻有先讓群眾‘點菜’,才能贏得群眾‘點贊’。”徐家匯街道黨工委書記萬小嵐說。

基層立法聯系點實現16個區全覆蓋、成立人民建議征集辦公室……通過主動問政於民、問需於民、問計於民,上海不斷把群眾的“想法”變成工作的“辦法”,把群眾的“金點子”變成發展的“金鑰匙”。

治理更精細——監測0.01立方米的用水量能關愛獨居老人,7000多個車位“上雲”能盤活小區沉睡資源,手機裡的“隨申碼”既可作為“健康碼”出入公共場合,也可作為“醫保卡”看病就診……《上海市數據條例》施行,一系列創新性的數據應用將賦能超大城市,成為科技之智、規則之治、人民之力結合的有效實踐。

人民城市,人民共享。2022年的上海,虎虎有生氣。

(責編:鄔迪、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