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文化| 體育

在這條不到3公裡的風景線上觸摸、感知城市“魔力”

2022年01月07日10:36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在這條不到3公裡的風景線上觸摸、感知城市“魔力”

  在“用好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資源大家談”中,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熱議他們對上海文化的理解,讀后令人受益匪淺。我感受到,上海的城市文化不再給人冷冰冰的距離感,而是真實地相伴於我們身邊,時間上延綿有序,空間上共存相融。

  走進上海、杭州、蘇州等江南城市的歷史博物館,一件件玉琮引人關注。它們中通外直、溫潤如玉,是江南文化最原始的底色與烙印。

  當“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到來時,東漸的西風與本土文化交融,誕生了海派文化的新潮﹔復雜多元的人群聚集在這座被日本作家村鬆梢風稱為“魔都”的城市中,無論是來自匈牙利的鄔達克,還是來自美國的墨菲,抑或本土建筑師董大酉,都在這座城市留下了不朽的作品,演繹了何為開放包容、與時俱進。

  近代中國的紅色革命文化在申城應運而生,一舉成為時代最強音。“真理的味道”從這裡傳開,“星星之火”在這裡燃起,“從石庫門到天安門”的征程由此起步。

  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雖然起源於不同時期,但和諧一致地融入了這座城市的發展肌理,使人們能夠在一方天地中看到、觸摸到“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因子。

  作為歷史地理專業的學生,我熱衷於策劃一些行走路線,帶著小伙伴們一起走讀上海,漫步從新天地至外灘的經典路線——

  中共一大會址旁,陽光穿透梧桐樹的綠蔭,斑駁地洒在石庫門上,門前留下過毛澤東、董必武的足跡﹔

  徑直向東,穿過人民路,便來到大境閣,上海古城牆的唯一遺存,若留心觀察,還可在古老的青磚上發現年號的字樣﹔

  接著,走入老城廂悠長深窄的江南街巷,每一處地名都有著說不盡的故事。城隍廟中經久不衰的民間信仰,豫園裡精巧雅致的園林建筑,都是具有生命力的人文印記﹔

  步出熙攘的方浜中路,眼前是現代化的十六鋪濱江岸線。現在,這裡已經完成了從碼頭貨棧到旅游綜合體的華麗轉身,復星藝術中心成為年輕人喜愛的觀展“打卡地”。眺望外灘“萬國建筑群”,好似百年近代史鋪展開來,對岸林立的高樓更是讓人感受到走向復興的澎湃動力。

  這條不到3公裡的路線,如同一個切面,讓人觸摸、感知城市發展的肌理,領略三種文化的交織與聯動。

  在全力打響“上海文化”品牌、加快建成國際文化大都市的時代進程中,青年一代可以說是“最憶江南、最潮海派、最紅上海”最活躍的有生力量

  除了走讀上海,青年學生群體參與各種文化志願活動,也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復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星火”黨員志願服務隊,積極宣講老校長陳望道追尋真理的故事,就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近年來,基於上海歷史文化的各類優秀作品不斷涌現。《上海紅色文化地圖》《上海市民考古手冊》《上海武康路建筑地圖》等,是我和小伙伴們尋訪史跡的必備秘籍﹔舞劇《永不消逝的電波》,話劇《長恨歌》《繁花》,將海派韻味通過極具張力的方式盡情展現出來﹔上海博物館主辦的“春風千裡——江南文化藝術展”“魔都與新城”系列講座,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精華,又與現實相輔相成,體現了上海走在前列的文化創新力、傳播力。

  在“大家談”中,汪涌豪教授說:國際文化大都市應具有極強的吸納整合能力,既體現昌明的科技,又能注意傳統文明的保持以及對悠長鄉愁的體恤﹔既能體現物質的豐足,又留心涵養精神的自由與思古懷舊的浪漫。

  根植於江南文化的深厚土壤,胸懷海派文化海納百川的氣概,以紅色文化點亮正能量、凝聚信仰之源,這座城市中的每一名市民、游客都能從中獲取無盡的文化滋養、不竭的創新動力。

  每當舉起相機,將老城廂充滿煙火氣的街巷與背后高聳入雲的浦東“三件套”收入同一個鏡頭之中,我想:這就是這座城市的“魔力”所在吧。

  (作者吳科杰為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博士生)

(責編:嚴遠、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