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科創,為什麼是楊浦?(上)

韓慶 葛俊俊 金煜純
2021年09月30日10:18 |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小字號

B站全國總部、美團上海總部基地、字節跳動……在線新經濟龍頭企業和項目密集落戶上海楊浦。2021年1月,上海市長龔正親自為“長陽秀帶”在線新經濟生態園揭牌。

迅速聚焦在線新經濟,上海楊浦似乎歷來對科創“敏感”。

2010年,上海楊浦成為全國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

2016年,成為全國首批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示范基地。

2020年,成為“科創中國”全國首批、上海唯一試點城區。

2021年,制定《楊浦區新一輪國家創新型城區建設方案(2021-2025)》。

百年工業基礎、國內頂級高校資源、綠色濱江生態……空間優勢、人才優勢、產業優勢,上海楊浦變短為長,變有為優。

全國78個創新城市(區),楊浦的“科創”標簽究竟有何內涵?

騰籠換鳥 盤活土地資源

楊浦區是上海中心城區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區,總面積約60.61平方公裡。其中,濱江岸線15.5公裡、土地面積12.93平方公裡,分為南中北三段,是上海乃至近代中國百年工業的先行區。

從楊浦濱江眺望楊浦大橋

堅持打造多樣性空間形態、包容性創新生態的思路,近幾年,楊浦區不遺余力對大量老廠房工業遺存進行了改造升級。

例如,長陽創谷前身是1920年建立的日商“東華紗廠”,2000年前后停產關閉。

2015年,在荒廢的廠房基礎上建成了“長陽創谷”。這種全新的空間設計和生態,持續吸引了啟迪之星、創業黑馬等150余家特色雙創企業和孵化平台入駐。

如今,楊浦區內科技創新載體超過230萬平方米,包括20家科技園區、60余家各具特色的眾創空間,以及長陽創谷、寶武鋼鐵“互聯網+”產業園、城市概念園等一大批老廠房改建項目。

經十余年規劃開發,楊浦濱江已完成核心區土地收儲約千余畝,推進中的還有濱江北段、軍工路沿線地塊轉型升級。

上海寸土寸金!如何發揮土地最大價值?

“好項目帶產業”!通過帶產業土地出讓,去年上海楊浦又成功吸引美團和 B 站入駐濱江,更好地實現了產業與土地資源的優化組合。

土地難得,項目難得,但更難得的是,如何眼光放遠、騰籠換鳥,將最好的土地和空間匹配給最有潛力的創新型產業。

貢獻資源 激發高校動能

復旦大學

上海楊浦,確實有個優勢讓很多區域“艷羨”。

區內10余所知名高校,其中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理工大學、上海海洋大學、上海財經大學建校均已超百年。

楊浦在校大學生近20萬人,本科生、研究生分別佔上海的1/5、1/3,每年畢業學生超過3萬人。20家大學科技園,其中7家國家級大學科技園,佔全市一半以上。

國內頂尖高校資源集聚,意味著人才集聚、最活躍要素抱團。

如何支持高校?楊浦區毫不吝嗇,貢獻了包括土地在內的最好資源。

例如:2005年,復旦百年校慶提出要進入全球100強高校,但復旦大學老校區沒空間了,希望增加土地建設新校區。在聽取學校的訴求后,楊浦果斷在新江灣劃出1500畝土地建設復旦大學新校區。

據 2005年記載,新江灣城C1地塊18萬平方米被拍下15.88億元高價。1500畝土地即100萬平方米!相當於楊浦放棄了88.2億元的土地收益,把最好的土地留給高校,支持高校發展。

環同濟知識經濟圈亦是如此。

楊浦區停掉數個商業地產項目,拿出土地和社區資源,進行廠房置換、舊區改造。

如今,環繞同濟4條總長度不到3公裡的馬路上,面積2.64平方公裡的區域內,集聚了8000家大中小企業,其中 80%是同濟師生創業,成為中國最大的設計產業集群。

如今,總產出從2002年產值 10 億元躍至 2020 年近500億元。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打造“國際雙創人才基地”,加快建設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從實施“3310”海外引才計劃到人才新政 20 條,人力資源、落戶服務、人才公寓……上海楊浦搭建了方方面面的創新創業人才服務體系。

“十三五”期間,新增海外高層次人才 201 人、大學生創業企業 2322 家。

“熱帶雨林” 打造創新試驗場

“十三五”期間,上海楊浦區內集聚了8000多家各類科技企業,其中,國家高新技術企業達到973家,列中心城區第一。每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99.04件,位居上海全市前列。

這些高新技術企業中,大多是具有互聯網、大數據、無接觸等屬性的在線新經濟企業,據不完全統計約 570 家。

創新型企業的需求五花八門。如何讓他們來,又能把他們留下來? 這始終是一個亙古不變的“靈魂之問”!

“創新資源配置”不妨為一種好方法。

例如:楊浦平均每年新增企業量達數千家,絕大多數集中分布在五角場創智天地、大連路總部集聚區、環同濟知識經濟圈、長陽路“大創谷”等創新創業區域內。

很多棲身在同一棟大樓的企業,差不多都有一個共同點—— 皆在某一個上下游產業鏈上。

“2010年,上海正在打造雲海計劃,楊浦是第一批上海市雲計算創新基地,雲海大廈就在計劃之內。”2012年,剛開始創業之路的季昕華(優刻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EO)正是看中了這種“上下樓就是上下游,不出園區就有產業鏈”的生態,成為雲海大廈的第一批租戶。

復旦大學科技園

在資源配置市場化上,復旦大學科技園也算是典型案例之一。

2000年,復旦大學科技園開始運營,成立了復旦大學科技園股份管理有限公司。復旦大學佔股20%、楊浦區佔股20%、陸家嘴集團佔股20%、上海科投佔股20%等。

這樣的國家大學科技園全國不到120家。上海有13家,而楊浦就有7家。

又如,上海楊浦科技創業中心1997年成立時是事業單位,2001 年在原有基礎上成立了一家企業化運作的公司,復旦大學、上海科技創業中心、楊浦區屬國企各持股份,嚴格按企業經理人機制管理,所有人員社會招聘。今天,楊浦科創中心已成為上海中心城區最大的孵化器,從成立初期的264萬元啟動資金,成長為如今總值40多億元的孵化器集團。

如今的上海楊浦,儼然有了一種“熱帶雨林”的創業生態。

功成不必在我!一張藍圖畫到底

上世紀90年代,楊浦區委、區政府曾用十余年時間探索出路,但因國企債務沉重、生產工藝落后、自身財力不足等因素難以推進。

產業結構老化、社會負擔沉重的舊城區,究竟該怎麼發展?

自楊浦成為全國首批國家創新型試點城區以來,2010—2015年間,市區多次對創新城區建設指導意見的配套措施進行修訂增補。

2015年,上海建設全球科創中心,楊浦區被定位為重要承載區,出台了《關於加快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區的實施意見》(“楊浦科創 15 條”)。

楊浦濱江

2019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親臨楊浦濱江,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的重要理念,並高度肯定楊浦濱江從“工業鏽帶”變身“生活秀帶”的創新實踐。

2018年4月,李克強總理考察長陽創谷,充分肯定了楊浦老廠房改造升級、新舊動能轉換的成果,提出了打造“雙創升級版”和“世界級創谷”的建設要求。

從 2000 年在任的杜家毫,到 2019 年走馬上任的謝堅鋼,歷經 21 年、6 任區委書記,楊浦區堅持創新驅動轉型發展的主線一直沒有變過。

人走政不息,上海楊浦無論書記還是區長,一任接著一任干。因此,楊浦陸續成為“科創中國”試點城區、國家級海外高層次人才創新創業基地、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區、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全國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區等。

恰恰是這些試點示范,為楊浦在科技創新、制度創新、服務創新等方面先行先試創造了重要機遇,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推動力。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對於治理者而言,這是一種堅持的信念﹔而對於區域來說,這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保障。

科創“楊浦模式”究竟是什麼模式?它是否具有復制價值?

簡言之,這種模式以國家創新型城區建設為抓手,堅持一張藍圖畫到底,堅持“風物長宜放眼量”,堅持發揮自己的區域優勢差異化發展。一直在不斷完善的“楊浦模式”,也為其他創新型城區的建設,提供了些許可借鑒的實踐經驗。

“十四五”規劃已經啟動,上海楊浦在全新的科創之路上又將如何發力?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