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教育| 科技

蘇州河華東政法大學段步道2.0版建設基本完成 預計月底適時開放濱河空間

2021年09月17日11:35 | 來源:上觀新聞
小字號
原標題:蘇州河華東政法大學段步道2.0版建設基本完成 預計月底適時開放濱河空間

  申城蘇河灣,沿蘇河濱水步道起點——思孟園往前,目光越過開闊精美的大理石“彈格路”,格致樓的身影便映入眼帘。在這幢跨越3個世紀的“聖約翰大學歷史建筑群”文保修繕工程老樓,“蘇河明珠”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歷史文化展於9月17日開幕,透射著蘇州河畔百年校園的歷史價值和文化魅力。

  在布局“一江一河”、打造“城市項鏈”中,高等學府開放、融入濱水岸線,建設成為社會公共空間。今年,華東政法大學與長寧區協力合作,規劃建成蘇州河華政段“一帶十點”景觀,在中秋國慶到來之際與市民分享一個真正的“共享校園”。

  2.0版分隔圍欄全被拆

  記者獲悉,目前“一帶十點”中的思孟園、格致園率先開放,倚竹院、獬豸園、華政橋、桃李園、東風角、法劇場、銀杏院和書香園等八景正在緊張的施工收尾中,預計本月底、“十一”前全面完工,並適時開放。

  在中山公園二號門對面,華東政法大學長寧校區,被蘇州河以U形姿態緊緊擁抱,好似一座楔形半島,雅香肆意、幽靜迷人。

  早在2019年8月,蘇州河華政段實現第一次貫通。貫通之初,一段路幅“苗條”、最窄處約1.5米的帶狀景觀步道,與校園之間用圍欄進行安全隔斷,兩旁生長的植物、布置的花箱錯落有致,這條慢行動線時有變換,頗有曲徑通幽意味。

  而今,2.0版的蘇州河華政段“再貫通”,濱水空間繼續“生長”,水岸特色更具魅力。原本分隔校園與濱河步道的圍欄全被拆除,緩坡草坪、精致花境、匠心點景,由慢行步道串聯的濱水空間變身多元、活力、共享的“后花園”。

  27棟全國重點文保群樓

  “共享校園”分享著流動的水——河景,也分享著流動的音樂——建筑。作為上海城市史上最早的大學校園,華政長寧校區在聖約翰大學原址上建起,鐫刻著百年近代高等教育和70多年新中國法學教育的歷史印記,呈現出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相互交融的“最上海”文脈。

  這一文保建筑群中西合璧,由交誼樓、格致樓、六三樓、40號樓、東風樓等27棟建筑組成,群樓格局完整,具有很高的建筑文物保護價值,2019年10月被國務院確定為第八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建筑無言,記憶有聲。如1929年12月落成的交誼樓,從萬航渡路走進華政長寧校區,步行百米便能看到。它原名交誼室,共兩層,底層是石材外立面,上層是紅色磚牆,屋頂覆蓋綠色琉璃瓦。

  門口外牆的黑色碑石上,記錄了這座著名建筑的光榮歷史:那是1949年5月25日,上海蘇州河以南地區解放的第一天。是日夜晚到次日凌晨,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帶領華東局機關和接管干部隊伍,由江蘇丹陽乘火車到南翔。他和華東局其他領導同志張鼎丞、曾山以及秘書長魏文伯再從南翔乘吉普車到達聖約翰大學,進駐交誼室。27日,大上海全部解放。由此,交誼樓也被稱為“三野司令員指揮淞滬戰役的第一宿營地”。

  濱河公共空間最寬處達98米

  記者了解到,華政力爭兩年內分3批次完成長寧校區文保建筑高標准修繕,同時對非文保的其他既有建筑適時實施維修工作,通過多種形式實現對濱河歷史建筑的活化利用,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堅持校園全面開放,融入城市發展,是學校對這座城市的應有擔當和社會責任。”華東政法大學黨委書記郭為祿表示,與此同時,長寧校園的改造提升關系到廣大師生切身重大利益,同樣以開放心態充分展示一流政法大學的風採。歷史風貌保護與城市有機更新兩相宜,蘇河畔的華政園改建成了上海第一個全面開放的歷史風貌校園。

  “共享校園”的背后,是無數次頂層謀劃、協調推進。這一年多來,市委市政府、相關委辦局及區校召開數十次不同范圍參與的專題會議,不斷凝聚共識,研究討論並切實推動長寧校區規劃提升。

  為確保濱水空間進一步打開,長寧校園克服困難,騰挪空間,先后完成學生公共浴室、水泵房、木工房、倉庫等18處建筑拆除,對原有學生宿舍進行改造,增設浴室設施。此外,採用綠植挪位調整、綠籬后退等手段,將最好的岸線資源留給市民,優化提升后的濱河公共空間最窄處約4.5米,在桃李園的最寬處達98米左右,空間面積約2.1萬平方米,較原有空間增加1.86萬平方米,總長約910米的華政段正成為上海“城市項鏈”中獨具特色的一顆“明珠”。

(責編:嚴遠、韓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