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上海頻道

大江東︱“隻問攀登不問高” 長三角力推一體化制度創新

人民日報中央廚房-大江東工作室 巨雲鵬 唐小麗
2021年07月14日08:38 | 來源:人民日報中央廚房
小字號

又上新了!7月13日,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新聞發布會上傳來消息,今年上半年,示范區推出18項具有突破性、首創性的制度創新成果。

長三角科技創新劵通用通兌試點、上海公積金異地還貸、示范區醫保公共服務便利共享……一系列探索涉及規劃管理、生態保護、項目管理、要素流動等多個領域。

2019年11月,示范區揭牌成立,而后一年就涌現出32項制度創新成果,今年上半年再增18項,如此速度,讓人驚喜。示范區成立一年半,上海青浦、江蘇吳江、浙江嘉善,本是“鄰居”的三地,越來越像“一家人”,特別是在民生、環保、基礎設施建設等領域,責任共擔,配合默契。

“都說親兄弟明算賬,示范區顯示度越來越高,落地的大項目越來越多,那麼接下來在一體化發展紅利的共享上會有何探索?”好奇示范區發展紅利的“分配”,發布會上,大江東工作室如此發問,得到的答案中有一句是“隻問攀登不問高”。

跨省域的一體化合作,真能如此無私嗎?且從制度創新成果中探探究竟。

青吳嘉三地合作正愈發緊密

長三角示范區實現跨區域稅費繳納。 巨雲鵬攝

細數今年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推出的18項制度創新成果,明顯看出,示范區青吳嘉三地合作愈發緊密。

去年,滬蘇浙兩省一市多部門共同編制的《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國土空間總體規劃》提出,在示范區三地交界處,要共建一處水鄉客廳,這也成為今年長三角地區主要領導座談會上討論到的一項內容。

三省共建一個“客廳”,怎麼建?今年,長三角示范區拿出了水鄉客廳城市設計方案及開發建設管理體制機制的制度創新探索。三地著眼於水鄉客廳,實現“一張藍圖管全域”,形成了水鄉客廳城市設計方案﹔著眼於“一個主體管開發”,構建“1+N”開發建設模式,形成了長三角一體化跨省域共投共建機制。

滬蘇浙各拿出一定資金,長三角第一家由兩省一市同比例出資、同股同權的市場主體——長三角一體化示范區新發展建設有限公司應運而生,“水鄉客廳作為長三角的公共空間,可以進行共投、共建、共享的制度探索,三地共同成立公司,就是運用市場化、專業化的平台來建設項目,這裡面也包含了跨區域投入共擔、利益共享的探索。”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執委會副主任、上海市發改委副主任張忠偉說。

在規劃管理上,示范區先行啟動區控制性詳規編制審批機制也建立起來,針對跨省域控詳規編制標准、審批流程不統一的問題,明確了統一的規劃管控底線與標准。

立足生態綠色,在生態環保領域,示范區印發“一河三湖”等主要水體的環境要素功能目標、污染防治機制以及跟蹤評估制度,為提升示范區流域一體化治理水平、夯實生態優勢轉化基底提供制度支撐。首次針對太浦河、澱山湖、元蕩、汾湖等跨界水體及其周邊重點區域的不同功能要求,建立統一的精細化管控機制,破解上下游、左右岸跨界協同管控等難點,改善示范區水生態品質,增強污染物防治水平。

促進要素流動,示范區探索長三角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試點,促進科技資源流動,降低企業研發成本﹔深化金融同城化,自示范區“金融十六條”推出后,已有13家金融機構設立一體化示范區分支機構。此外,外國人工作許可証(B類)跨域互認、示范區職稱聯合評審機制、專業人才資格和繼續教育學時互認等一批人才政策正在實施。

在公共服務領域,示范區“跨省通辦”綜合受理服務機制,讓數據在省際多跑腿,企業群眾少跑腿,在兩區一縣同步啟用示范區“跨省通辦”綜合受理服務窗口,納入三地所有權限內全部民生事項。青浦區1173項、吳江區1398項、嘉善縣1306項已接入通辦事項。三是推出不動產登記跨省通辦,查詢、變更、轉移、抵押、注銷等不動產登記高頻業務,可以在示范區內異地辦理。

示范區居民有實實在在的便利

紙面上的18項制度創新成果,落到實處,給示范區居民帶來的是實實在在的便利。

在上海中山醫院青浦分院,浙江嘉善籍居民楊蔚因喉嚨痛來到呼吸科就診,雖然忘帶嘉善的醫保卡,但她還是在工作人員的指引下使用了手機上的“醫保電子憑証”挂號並付款。

“31元挂號費直接在我的醫保賬戶上扣掉了,自己沒有花錢”,驚喜之余,楊蔚直呼方便。

在長三角示范區,230余萬參保居民切身感受到了跨域看病的逐步便利。去年,青吳嘉三地實現了異地就醫結算免備案,可直接刷參保地醫保卡結算,“今年5月28日,在去年門診異地就醫免備案基礎上,將免備案范圍擴大至住院、互聯網+異地就醫結算等,實現‘示范區異地就醫結算全領域免備案’。” 上海市醫療保障局副局長曹俊山介紹,在此政策覆蓋示范區內所有85家醫療機構的基礎上,示范區已經全面實現異地就醫門急診結算“醫保電子憑証一碼通”。

參保人員在示范區內醫療機構就診,可直接使用醫保電子憑証,無需攜卡即可結算,實現脫卡結算便利共享,大大減少了窗口排隊、和老百姓反復跑腿,優化了候診查詢、就診、繳費、查報告、取藥等就醫全流程。

三地工作人員正在對太浦河水進行聯合採樣監測。 唐小麗攝

同樣從紙面文件上“走出來”,在汾湖大橋上,蘇州吳江環境監測站副站長黃榮華帶著吳江的環境監測工作者與來自青浦、嘉善的同行們共同對太浦河水質進行實地取水監測。

“同樣的水,不同的人、不同的採樣和檢測方法,出來的結果可能都不一樣”,35度高溫,黃榮華背上的汗直落在腳邊,他說,聯合監測,絕不是浪費人力,而是在三地不同的監測方法下比對結果的異同,找出原因,才能為未來的監測標准統一打好基礎。

今年5月,滬蘇浙兩省一市生態環境(廳)局、生態環境部太湖東海局、水利部太湖流域局以及示范區執委會等6個部門聯合制定了《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一河三湖”環境要素功能目標、污染防治機制及評估考核制度總體方案》強調堅持“三水統籌,協同一致﹔共保聯治,共建共享﹔先行先試,示范引領”的原則。

“以縱跨滬蘇兩地的澱山湖為例,上海境內湖區具有飲用水水源功能,而江蘇境內湖區定位為農業漁業用水功能﹔《總體方案》中,將兩地的功能目標進行了整合,統一了水質目標以及富營養化控制目標,使澱山湖作為一個整體,實現兩地共同保護、協同發展。” 上海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朱石清說。

共同創造價值,也共同分享價值

發布會現場。 巨雲鵬攝

接下來,長三角如何共享一體化紅利?

在市場上,示范區已然成為投資熱土。作為示范區先行啟動區的吳江黎裡鎮,嘉善西塘鎮、姚庄鎮,青浦金澤鎮、朱家角鎮,好的企業紛至沓來,五鎮有了選擇項目的主動權,選擇更好的能夠體現環境友好的項目,與過去相比,轉變極大。

“區域發展上有一句經典的話,叫‘大就是美’”,張忠偉回應大江東工作室說,在他看來,行政壁壘消除以后,要素會在更大的范圍內流動起來,產生溢價,會重塑經濟地理。從國際上看,像紐約都市圈、東京都市圈、漢堡都市圈等,都拿到了這種溢價。

“有的道路建成以后,通勤時間從40分鐘縮短到了5分鐘,有交通費用從原來10塊錢變成了跨域公交2塊錢,還有現在示范區內省道的省界收費站都取消了”,張忠偉說,包括醫療、人才的一系列制度創新,讓企業和老百姓已經直接受益,“這些紅利不一定通過政府財政的二次分配來體現”。

在更大的范圍看,2019年長三角經濟總量在全國佔比是23.9%,去年提高到24.1%,今年一季度,又提高到24.6%。

“這就是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落地帶來的紅利,在全國能夠發揮壓艙石和動力源的作用”,張忠偉說,“示范區‘隻問攀登不問高’,我們和兩省一市部門一起擰成一股繩,共同創造價值,也會共同分享價值。但是最終的結果是要讓示范區的老百姓過上更好的日子。”

(責編:嚴遠、軒召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