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巢引鳳,初心不改,閔行開發區“騰籠換鳥”迸發新勢能

葛俊俊

2021年05月06日10:40  來源:人民網-上海頻道
 

上海有一家“低調”的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閔行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閔行開發區”),早該憑實力“出圈”:2020年,在疫情防控壓力下,實現工業產值588億元、利潤65億元,分別同比增長5.45%和15.79%,其中工業總產值超過閔行區全區工業總產值的1/6。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工業總產值達到了61億元,同比增長29%。

多年來,閔行開發區通過騰籠換鳥,優勝劣汰,實現了“土地零增量”集約式發展。2020年,每平方公裡工業用地銷售收入281億元(按實際使用中工業用地2.4平方公裡計算),單位面積的產出率在全國各個工業園區中名列前茅。十三五末,其基礎設施投入與創造的經濟效益相比,約為1:80,即投資1個,產出達80個。

閔行開發區是隻有3.5平方公裡的“小而美開發區”,由上海地產閔虹(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地產閔虹”)以企業化的方式進行運營管理。作為全國唯一專注從事先進實體制造業的園區,閔行開發區的“內生動力”從何而來?

做強做優做大制造業和實體經濟

服務閔行開發區29年,毋庸置疑,馮曉明是最懂閔行開發區的,從每一個項目,每一家企業的入駐到心無旁騖做國家需要的先進制造業,初心使命始終不改。

1986年到1992年,中央財政投入1億人民幣開發園區,閔行開發區累計上交稅收2.8億元,投入產出比為1:2.8﹔1986年到1996年,10年間中央財政返現10億元作基礎設施支持,到十三五末,閔行開發區累計上交稅收約800億元人民幣,投入產出比為1:80。

沒有優惠的稅收政策和便宜的土地資源作為“殺手锏”,閔行開發區如何在正酣的招商夾縫中求生存?“閔行開發區的公司制運營模式是全國成熟開發區模式的典范。”馮曉明說,30年來,閔行開發區發展的秘訣是:土地隻租不賣,掌握主動權。靠兩個字“真誠”招攬客戶,即提供優質的服務和遵守契約精神。其中,開發區經濟指標排名前20的企業貢獻了超過80%的經濟數據。

馮曉明對園內企業如數家珍:1988年,閔行開發區引進了第一家企業——美國強生,在開發區設立工廠主要生產邦迪創口貼﹔1990年,強生中國落戶,生產嬰兒護膚品﹔1994年,上海強生制藥落戶,生產大家所熟知的美林退燒藥等﹔1996年,強生中國醫療器械落戶,生產手術器械和手術縫合線等﹔2000年,強生視力健落戶,經營美瞳等。正是有了這些強生企業,第6家也就是強生亞太研發中心順理成章落戶閔行開發區。

很多人不理解,馮曉明為何死守這一方土地,偏安一隅,甘於“小富即安”?馮曉明舉例道:閔行開發區最寬的馬路24米,最窄的馬路2米,卻從來不堵車,因為我們有效的土地都是為企業生產服務,我們抗風險能力強,土地利用率高,單位面積產出率高,是全國集約節約利用土地的典范。而且,我們熟悉外企,了解外企喜好,我們有共同的市場語言,能夠實現同頻共振。

3.5平方公裡園區30年來初衷不改:按照以工業企業為主、以吸引外資為主、以出口創匯為主、致力於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的方針,堅持發展實體經濟,打造先進制造業高地。30年來,閔行開發區累計引進企業183家,目前,園區共有企業65家,先后引進了亨斯邁、艾仕得、強生、聖戈班等多家世界級研發中心和近20家企業亞太技術創新中心入駐,促進了閔行開發區產業結構的轉型升級。

去年疫情期間,地產閔虹主動對園內500強企業伸出援手,針對開發區內企業的特點和需求,適時推出房租減免及政策大禮包,通過地產閔虹讓利的方式,協助外資企業給予技術改造支持以及提供防疫物資。

“外資企業很驚喜,驚喜的背后是‘信任’”。地產閔虹黨委書記汪丹表示,外資企業並不會主動提要求,因為他們知道閔行開發區隻要能幫忙的,一定會盡己所能,為企業排憂解難。經過此次疫情,外資企業充分感受到了“信任”二字的重量,也切實感體驗到黨委和黨支部對企業發展的貢獻,對黨建工作的認同度也越來越高。

黨建引領,激活基層黨建的“神經末梢”

“預留長遠的發展空間,將利益捆綁在一起,無形中開發區與園內企業已經成為了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作為一名黨員干部,地產閔虹黨委書記汪丹以強烈的政治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推動閔行開發區提速發展,包括堅持改革開放,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技術﹔堅持敢為人先,將黨的紅色基因注入外企,填補黨的建設空白。

汪丹到任閔行開發區不到兩年,地產閔虹黨組織卻悶聲干了兩件大事:一是,2020年6月,通過開發區工會凝聚園區企業工會,打造了總面積2000多平方米的閔行開發區服務中心,為開發區外資企業黨組織、工會組織提供多功能黨群活動和展示空間﹔二是,兩年間在園區內的10家外資企業內部,每家創建了至少50個平方的黨群活動中心,真正激活了基層黨建的神經末梢,讓黨建碩果盈滿枝頭,呈現“全面開花”的創建氛圍。

2020年6月,以國企黨建引領園區外企黨建,探索形成的“三帶三引”黨建工作法獲得了上海市國資委系統“紅旗黨組織”榮譽稱號。

“全開發區55個黨支部,都要建成黨工陣地。一家外企就是一個黨建陣地,企業發展到哪裡,黨的建設就跟進到哪裡,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就體現在哪裡。”汪丹表示,爭取三年時間建好陣地,在外資企業把“紅旗插滿”,以黨建為引領,以服務促進園區營商環境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

目前,“共建、共治、共享、共贏”的區域化黨建新格局正在悄然形成,如汪丹所言,國有企業的政治優勢必將牢牢根植於開發區的經營發展脈絡,黨組織管理觸角將持續向外資一線延伸。

白紙上“演繹”精彩,催生“臨港加速度”

我國集成電路正處於高速、蓬勃發展的時期,但許多區域存在“短板”,供應鏈存在“斷鏈”的風險,如何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和“卡脖子”瓶頸?未雨綢繆、提前布局是關鍵。

“面對上海新的經濟增長點以及城市規劃、產業規劃的調整,地產閔虹牢牢抓住市委、市政府將臨港新片區打造成為特殊經濟區域的歷史機遇和政策利好,加快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新一輪開發建設是我們的責任。”馮曉明表示,在臨港這片沃土,地產閔虹通過“智芯源”項目筑巢引鳳,在危機中找新機,在變局中開新局。

“智芯源”項目是臨港新片區“東方芯港”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地產閔虹上級公司上海地產集團響應《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而啟動的“集成電路+智能制造”產業綜合體項目,總建筑面積超30萬平方米,總投資約21億元。

“在臨港這片熱土上,同事們羅列了去年一年的招商成果包括半導體和集成電路等項目,欣喜地發現智芯源項目已初具規模。”驀然回首,馮曉明意識到,每一個項目的決策依然記憶猶新,短短不到兩年,每一個項目不再零散,而是串聯形成了產業生態鏈。

地產閔虹副總經理、閔聯臨港公司董事長劉焙自2004年起常年駐扎臨港,她指出,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地處東方芯港核心區位,目前已初步形成半導體設備、半導體材料龍頭企業集聚態勢,成為東方芯港半導體產業生態布局的關鍵一環。

“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可以承載更大更重的設備,有1400噸的吊車碼頭。有企業曾質疑一旦落地臨港園區,他們90噸的發電機如何運達,結果在參觀吊車碼頭后,企業不禁感慨其發電機只是個‘toy’(玩具)。”劉焙說到,智芯源項目以定制廠房為主,還特地設置了兩個3.5萬伏變電站,以滿足供園區內供電需求。

地產閔虹招商中心總監丁峰將招商工作視為園區發展的生命線,更是高標准嚴要求抓推進。“頭部企業對落戶要求比較高,前期需要幾十次對接協調﹔一旦決定落地,工期還得趕上進度,不能耽誤影響企業生產。”在他眼中,不僅有項目也有產業鏈,隻要挖掘到適合的項目,就會因地制宜,提出相應的攻略,通過挂圖作戰的方式,各個擊破。今年預計有九個項目落地智芯源,對丁峰而言,是壓力更是動力。

記者了解到,2020年,中微半導體、新微半導體、天岳半導體等多個集成電路頭部企業先后落戶地產閔虹旗下的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項目總投資達315億元。在半導體設備領域,全國排名前五的半導體設備企業已有三家集聚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智芯源項目在臨港新片區屬於零基礎起步,為何短短2年,就能夠在“一張白紙上演繹精彩”?

“我們調侃,一旦智芯源停電,全國集成電路產業鏈都會受到影響。”在採訪中,馮曉明提到了兩個關鍵字“傳承”,即移植了閔行開發區30年來的經驗積累,厚積薄發。自2006年起,發力臨港園區15年,為智芯源項目兩年的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團隊秉承拓荒精神,拼搏奮斗,實現了“臨港加速度”。其中,智芯源一期B片區廠房實現2020年當年開工、當年竣工、當年交付,充分彰顯地產閔虹的速度與效率。

十年磨一劍,不走捷徑,不搞套路,不重復建設,爭分奪秒培育健康的產業結構。劉焙笑道:“我這個董事長等於1號服務員,隻要客戶有需求,我就會出現在現場。”

經過兩年的磨合發展,智芯源項目已與園內企業形成默契。汪丹表示,地產閔虹提供的服務不是簡單的“端茶倒水”,而是高端的服務,是與企業共同成長,一起規劃發展,一起擴大產能,一起整合資源﹔通過利益捆綁,成為命運共同體﹔通過深層次服務,形成無形的吸引力。

“當前,‘智芯源’一期已是一房難求。”馮曉明告訴記者,隨著“智芯源”一期交付以及二期建設加快推進,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未來三年內將形成40萬方新增建筑體量,為新片區前沿產業項目提供充足、優質的載體空間。

此外,為構建更完整的產業生態圈,推動產業資源與全球科創資源對接整合,地產閔虹與上海海事大學合作成立了“上海地產閔虹(集團)有限公司與上海海事大學創新聯合體”。未來雙方將把上海海事大學的尖端科研技術與閔行開發區臨港園區的市場化運作相結合,鼓勵企業探索創新源頭“最先一公裡”與產業化“最后一公裡”的對接,提升臨港新片區區域產業能級及創新能力。

提升科技策源能力,巧抓機遇“迎”彎道超車

自主創新是企業的生命,是企業爬坡過坎、發展壯大的根本。在招商難度越來越大的近況下,觸角如何向前延伸,新路如何走?

馮曉明坦言,為什麼不能自己種下一顆種子,長成一棵苗苗,成熟后落戶閔行開發區。他的言外之意,正是加強自主創新,提升策源能力,聚焦立區之本——高新技術企業,使彎道超車成為可能。

早在2015年4月,地產閔虹跨前一步,與上海交大及閔行區人民政府政府共建“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以下簡稱“零號灣”),主動融入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走上了科技創新園區發展之路。

為加速孵化,形成示范引領效應,“零號灣”第一期800平方全部免費,畢業20年內的交大校友均可免費入駐。不得不說,這是一招“破局”妙棋。截止2020年末,“零號灣”已形成較好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和行業品牌影響力,吸引到3000余名創業者,累計孵化項目超過680個,在孵企業超過550家,不僅成為上海南部科創中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獲批成為首批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

意料之中,6年前的期許已生根發芽,科技創新活力迸發。第一家在“零號灣”發展壯大從事肺癌檢測項目的醫藥企業——朗合醫療,正式落戶閔行開發區。目前,類似的培育項目還有10余個。

2020年,地產閔虹和上海交大以“零號灣”的合作共建為基礎,將“大海洋科研創新大平台”引入閔行開發區,雙方合作共建“上海交大——地產閔虹科技創新與成果產業化基地”,首批平台科技創新及成果產業化團隊已於當年6月入駐。

30年來,閔行開發區積極發揮改革開放試驗田的作用,成為對外開放的重要載體,體制改革的實驗基地,為上海的對外開放和經濟社會的發展做了重要貢獻。新時代,新氣象,閔行開發區初心依舊。

今年是建黨一百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地產閔虹執行董事、總經理馮曉明表示,未來五年,按照地產集團“三生融合”城市更新平台戰略,堅守先進制造業底線,將對存量土地進行轉型升級﹔注重園區生態綠色發展,通過技術革新,成為全國首個“碳中和”的園區﹔從“拿來主義”到加速“自主研發”,觸角向前延伸,培養成屬於自己的“五百強”,進一步提升核心競爭力。

“經過5—10年時間,地產閔虹將按照十四五發展規劃,以智慧研發和智能制造'雙智聯動'為支撐,在‘土地零增加’的前提下,再造一個閔行開發區,為上海加快建設五個中心與全球卓越城市貢獻自身應有的力量。”在馮曉明看來,“十四五”期間,將繼續推動園區低效企業“騰籠換鳥”,助力地產集團打造“城市有機更新標杆”發展目標,讓科創元素刷新園區,指日可待。

(責編:葛俊俊、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