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盛恩善,我们一家四口。我有一个默默奉献全力支持我工作的好太太,还有一个21岁的儿子和一个17岁的女儿。我为亨斯迈公司工作已满二十一个年头了。
亨斯迈公司(Huntsman , NYSE: HUN)是一家著名的跨国化工公司,其2015年的营业收入约为100亿美元。1998年为了工作需要我被从新加坡的亨斯迈公司调到上海的闵行开发区的亨斯迈公司工作。这一干就干了十八年。期间,我的儿子从一个少不更事的小男孩变成了清华大学建筑系的大学生;我的女儿从一个初出襁褓的女婴变成了七宝中学的高中生;我自己也从一个技术研发人员转变成了公司的管理层人员。在这期间,我目睹了亨斯迈公司在闵行开发区日新月异的变化。亨斯迈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一个聚醚混拌工厂,到2008年建成聚氨酯事业部亚太区研发中心,又到2013年将其扩建成与欧洲、美国研发中心并驾齐驱的横跨亨斯迈各大事业部的亚太区研发中心;最近又在2016年的7月中旬将研发中心的功能进一步大幅扩展。与此同时,公司在闵行开发区工作的员工人数也已大幅提升。实现质和量的双飞跃。这当中每一步的发展,虽然有着亨斯迈人努力工作辛勤耕耘的汗水,但同时也离不开闵行开发区对亨斯迈公司在开发区内发展业务、培养人才的关心、指导与支持。
记得在2012年,亨斯迈决定将聚氨酯事业部亚太区研发中心升级扩建成涵盖四个事业部规模与欧洲、美国研发中心并驾齐驱的亨斯迈亚太区研发中心。当时我负责这一重要项目,很明显,项目团队面临着时间紧、任务重的严峻局面。感谢闵行开发区所有相关部门的热情专业的关心支持,仅在短短的几个月的时间里就接连解决了土地租赁,项目立项报批及项目开工等一系列问题。鉴于闵行开发区与亨斯迈公司双方长期合作的深厚基础,我们还达成了由闵开发投资,按亨斯迈需求为亨斯迈定制厂房、并租给亨斯迈的合作协议。在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审批流程后,由双方联合组建,形成了由包括设计、监理、施工及安全人员组成的项目团队。
为确保准时竣工,项目在“分段批准、分段开工”的原则下,及时开建。一开始各方面进展顺利:无论是建筑质量,还是施工进度,或者是现场的文明生产等。看着研发大楼的主体结构一天天向空中伸展,我在心中盘算着整个工程竣工的日期和蓝图。突然,我的项目经理和安全经理匆匆跑来见我。原来随着研发大楼主体结构的逐渐升高,在上面工作的施工人员所面临的高处坠落的风险也在与日俱增。尤其是是施工时在有些地方竟然还没有最合适的固定安全带的地方, 一旦出险,后果不堪设想,更有悖于亨斯迈“安全为先”的企业文化。
鉴于此项目团队的安全负责人尤其是亨斯迈的安全负责人坚持必须有稳妥的解决方法以预防事故的发生。但施工方坚持认为以他们几十年的施工经验者没有好的解决方法。只能依靠施工人员的小心谨慎的操作来避免事故的发生。这与亨斯迈公司的安全文化发生了无法调和的冲突。一面是亨斯迈的安全文化,一面是施工方的施工经验。而施工方又是由闵行开发区负责遴选,更何况该项目施工进度本来就偏紧。如何解决这个问题确实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还需要与闵行开发区协商解决。而恰恰就在此时闵开发的冯晓明总经理打来了电话,他也得知了此事。闵开发和亨斯迈的项目团队人员又一次坐在了一起商讨如何解决面临的难题。尽管大家都意识到施工周期紧,项目进度不能拖。但是亨斯迈公司对于施工安全的坚持得到了闵行开发区的全力支持:在确保施工安全的前提下保质量抓进度。
围绕着这一原则项目组成员在短短二,三天时间内,放弃周末休息,查阅资料,请教行家,多次开会研究商议,最终拿出了一套可供实施的方案。方案详细规定了高空中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规范。特别说明了在无法固定安全带的情况下,必须提出申请,在其工作区下方放置安全网,经安全人员检查无误后方可投入工作。为确保这一方案的坚决贯彻闵开发与亨斯迈还一起推出了施工安全奖惩措施。这些方案很快得到了实施。研发大楼的主体结构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向空中伸展了。最后在项目团队的共同努力下,该项目按时、按质、按量竣工了。后来这个施工方案作为先进经验在相关的建筑公司得到了推广。相关的项目人员也因此得到了认可。现在每当我看着蓝天白云绿树簇拥中的亨斯迈研发大楼,就会想起当时并肩工作的闵行开发区,亨斯迈及其他一起工作的同事。我爱这里的人,我爱这里的一草一木。
祝愿闵行开发区的未来更美好 !
(来源:新民晚报 作者:闵行开发区亨斯迈亚太区研发中心总监 盛恩善 作于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