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100%自主簽約搬遷 寶興裡舊改如何解“天下第一難”

2021年01月20日16:22  來源:上觀
 
原標題:居民100%自主簽約搬遷 寶興裡舊改如何解“天下第一難”

  原來住在福建南路八十四弄11號的陳裕生夫婦,昨天再次來到曾經的家拍照留念。

  2021年的第一天,倪龍扣一家搬進了新房——一套110多平方米的疊層復式三房一廳,寬敞明亮、陽光充沛,與她曾住了大半輩子的8.8平方米老房相比,用她的話說“生活簡直翻了天”。

  倪龍扣的老房位於黃浦區金陵東路上的寶興裡地塊。這裡是絕對的市中心“黃金地塊”,距外灘一步之遙,但蝸居其中的居民卻過著“72家房客”的日子:生活空間逼仄,還在使用手拎馬桶,晚上睡覺打地鋪時腳丫要伸到桌子下,夫妻吵架都不敢大聲,因為隔音太差……

  2020年12月25日,寶興裡地塊最后一戶居民搬離,標志著這一地塊舊改征收結束。自此,涉及2119証居民、143証單位的寶興裡舊改項目,也創下了上海大體量舊改項目的新紀錄:從寶興居民區二輪征詢簽約啟動算起,僅用354天,就實現了“當年啟動、當年收尾、當年交地”,以及居民的“100%自主簽約、100%自主搬遷”。

  前者代表著高效,后者意味著高質。寶興裡舊改,為何能成為上海舊改高效高質的“樣板”?

  把舊裡群眾當親人

  金陵東路381號對面,就是寶興裡弄堂。這是一個有來頭的弄堂,誕生了新中國上海第一個居委會。時光荏苒,曾經榮光的弄堂如今在硬件上已無法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求。“走出弄堂是外灘的高樓大廈,回到家中還要拎馬桶。”倪龍扣這樣描述當時生活的反差與心理的落差。

  為回應寶興裡居民要求改善生活環境的迫切願望,2019年8月,包括寶興裡弄堂在內的寶興裡地塊拉開舊改大幕。

  這是一場不同尋常的舊改:從上到下對舊改的認識高度一致。這是寶興裡地塊舊改實現高效高質的第一個關鍵。

  市領導多次實地調研寶興居民區,部署協調推動地塊舊改工作。市裡的大會上,市領導多次強調,“舊區改造既是民生工程,也是民心工程”,“把舊裡群眾當親人”,舊改工作“事關群眾居住條件改善,事關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直接檢驗著各級領導干部對人民群眾的感情”……在加深了對舊改重要性與緊迫性的認識下,各方力量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

  黃浦區領導帶頭走訪舊改居民,面對面做思想工作﹔深入舊改指揮部、實地到居民區,解決舊改中遇到的難題﹔地塊所屬的外灘街道黨工委成員全部上陣,每位黨工委委員包干100到300戶舊改居民﹔街道干部下沉基地,分片包干、責任到人……

  再難也要迎難而上,堅持不放棄。居民盼舊改,但訴求多種多樣,黃浦區黨員干部設身處地為居民著想,與居民推心置腹交流。

  “在舊改這樣一件既涉及群眾切身利益、又涉及城市發展的大事實事上,黨和群眾的目標是一樣的,群眾不僅是舊改的受益者,也是城市更新的貢獻者。在工作中,我們深深感受到,正是因為居民群眾相信黨和政府,所以願意提出訴求。即便暫時不願意簽約,背后也是有切實困難和矛盾存在,我們盡力幫助解決。”黃浦區舊改辦專職副主任朱佛海說。

  寶興裡弄堂一戶居民,有一處臨街門面房在此次征收范圍,此前遲遲不肯簽約。他提出,想讓他簽約,要幫他找一套同樣可經營的門面房。看他想繼續經營的願望迫切,朱佛海等協調相關區屬企業按照他的要求,為他物色了一些適配的門面房。考慮到他年事已高,又觀察到他原來經營的門店生意不太好,朱佛海從這戶居民的角度出發,勸他不要再如此辛苦繼續經營。這戶居民看到政府很有誠意幫助自己解決問題,也考慮到自己身體狀況,不再堅持要門面房,主動完成了簽約。

  寶興居民區黨總支書記徐麗華記得,第一次開舊改征詢會議時,居民討論十分熱烈。有居民顧慮重重,說“我們房子雖然小,但住在市中心地區,看病、買東西非常方便,實在不想動了”。怎麼辦?

  居民區黨總支和征收事務所很快就成立了臨時聯合黨支部,集中全員力量,向居民做好解釋工作。“做飯難、上廁所難、洗澡難,這樣的房子待著不舒服。再如何更新改造,都不如舊改對生活改善徹底。”一遍遍說,徐麗華與居委干部的嗓子都說不出話,但他們還是不斷地去居民家做工作。為了能碰到居民,他們常常早上7時就到崗,直到深夜還在居民家中,這樣的狀態持續了很久……

  “黨員就要事事帶頭”

  舊改沒來盼舊改,舊改來了又怕舊改。這是舊改居民常有的心態。寶興裡地塊同樣遇到這樣的情況:居民迫切想改善生活,但補償款可能與心理預期存在落差,舊改征收讓家庭內部矛盾暴露出來,利益、親情糾葛在一起,就造成了舊改征收中一個個難以簽約的家庭……

  關鍵時刻,寶興裡地塊內的黨員居民發揮了先鋒模范作用。這是地塊舊改高效高質實現的第二個關鍵。

  “黨員就要事事帶頭。”地塊內涉及158証黃浦區政府、街道、居委等黨員干部家庭,有的是父母家、有的是兄弟姐妹家,這些黨員干部主動做好自己家庭的動員工作,全部率先完成簽約。

  “其他居民都看著,隻有咱們家帶頭簽約了,他們才會相信舊改是有利的、政策是公平的。”入黨積極分子、居委干部許先銘一次次這樣對父親說。原來,小許的父母家就在此次舊改征收地塊中。最初,父母對舊改有自己的想法。小許對父母做思想工作,講不通時,父親生氣地對他拍桌子。但小許不放棄,一次兩次三次,不斷勸說父母。最終父母想通了。小許的父母簽約后,不少鄰居也跟著簽約了。

  地塊內普通的舊改黨員居民,同樣事事帶頭。

  舊改居民周永健是黨員,家中有四兄弟,他是老三。舊改開始后,幾個兄弟因分配問題一時無法達成一致。老周同樣不爭搶,但他深知自己的黨員身份和應承擔的責任。每次碰到徐麗華,他都主動表態:我們自家的矛盾,自己解決,不用黨和政府操心,一定會在規定日期內簽約,不耽誤舊改的進程。

  為了說服家人,周永健多次召開家庭會議,但隨著簽約期限臨近,兄弟之間的矛盾卻始終沒有化解。老周想了個辦法:他給自己已經去世的父母寫了一封信,告訴父母最近大家庭裡發生的事,在家庭會議上當著兄弟們的面念出來。當他讀到“我希望在你們(指父母)的護佑和監督下,能得到親情的回歸,道德的回歸,兄弟情分的回歸,家風家訓的回歸”時,幾個兄弟禁不住老淚縱橫。因利益而淡漠的兄弟情回來了,他們按時在簽約期內簽了約。

  黨員居民還積極做好左鄰右舍的群眾工作。70多歲的黨員居民樊人瑞,在寶興裡住了30多年。舊改來了,有鄰居向她抱怨:家中戶口多,擔心利益分不均,不想簽約。樊人瑞不向鄰居講大道理,而是以自己家中情況來說服:“你看我家,才不到20平方米的面積,有三戶人家的戶口,要說分,怎麼也比你家難分吧!”鄰居一聽“在理”,自己也打消了其他想法。

  徐麗華說,寶興居民區黨總支共有黨員114名,涉及動遷的黨員有72名,人數不多,但起了大作用。

  黨員能在關鍵時刻帶頭,離不開黨建引領。在舊改啟動之初,街道黨工委與居民區黨總支就召集黨員居民開了一次座談會。在會上,請黨員居民開誠布公地發聲音,有什麼問題、顧慮都提出來。街道黨工委與居民區黨總支對這些問題進行耐心細致的解釋,爭取在第一時間讓舊改工作取得黨員居民的理解與支持。“我們要對得起新中國上海第一個居委會這塊招牌。”周永健說。

  在黨建引領下,社會各方力量也匯聚到一起,群策群力共破難題。寶興裡地塊首次在區級層面構建了舊改項目“黨建聯席會議+臨時黨支部”的黨建工作組織架構,設立政策咨詢小組、矛盾調解小組、問題解決小組等6個小組,充分發揮街道社區、職能部門和區域單位黨組織的政治和組織優勢,專解難題。

  群眾工作“十法”開花結果

  舊改被稱為天下第一難,難就難在做群眾工作。在寶興裡舊改中,基層干部發揚黨的優良傳統,用老辦法解決老問題、用新方法解決新矛盾,在實踐中探索新時代做好群眾工作、推動舊改提速的方法。這是地塊高效高質生效的第三個關鍵。

  寶興裡地塊基層干部在相關部門幫助下,總結了寶興裡舊改群眾工作“十法”。

  精准排摸法。舊改啟動前,逐一排查全面摸底,整合所有住戶信息,並依托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等大數據分析,為精准對話和服務提供了基礎。

  平等交流法。基層干部既講征收動遷政策的“普通話”,又講居民容易聽、聽得進的“上海話”﹔既要算好居民家庭的“經濟賬”,也要算好他們的“親情賬”“人情賬”。

  “牛皮糖”“釘釘子”工作法。充分發揮“進百家門、知百家情、了百家憂、解百家難”的群眾工作優勢,採取難與易統籌推進的工作做法,一開始就瞄准重點戶,不斷登門講道理、做工作,不厭其煩地對話,就像是“湯圓鍋裡下糯米,不是你粘著我、就是我粘著你”。有的居民笑著說,“我看不是我難纏,你們比我還難纏”。

  換位思考法。舊改征收,征的是房、收的是心。寶興裡舊改中,基層干部認識到,居民都是為了爭取實現最大利益,舊改更是利益和矛盾的集中點,有時居民為了利益最大化有抱怨聲甚至罵聲並不可怕,說明他想向我們傾訴也敢傾訴。有時候在溝通中工作人員也難免說錯話,因此主動認錯道歉也是群眾工作方法。

  民生保障“組合拳”法。針對寶興裡居民家庭情況復雜、訴求多樣的情況,街道居委先后召開51次座談會,聽取居民對征收方案的意見建議,精准對接居民需求,如針對特殊困難群體希望留在中心城區、享受就餐就醫等生活便利的迫切願望,代為尋找房源信息,提供給老人、大病患者選擇﹔針對寶興裡老齡化程度較高的情況,舊改期間仍持續推進養老健康服務模式,以破解設施缺乏狀態下的為老服務難題。面對不少居民提出的搬遷后創業或者就業等共性問題,黃浦區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專門出台相關政策,加強培訓、推薦崗位,受到居民好評。

  寶興裡舊改群眾工作“十法”,還包括“深入一線法”“循序漸進法”“黨員帶動法”“危中尋機法”“經常聯系法”等。外灘街道黨工委副書記許金武說,新時代群眾工作“各家各法、沒有定法、貴在得法”,突出用心用情,傾心傾力、務實創新,就能把群眾路線走實走好。

  寶興裡地塊的工作經驗好像一顆種子,在黃浦區各個舊改基地生根發芽,推動這些基地高效高質生效。黃浦區拿出了一組數字:在寶興裡地塊舊改經驗推廣后,黃浦區有13個舊改項目生效,去年舊改征收歷史性地突破了2.1萬戶,其中一個地塊一二輪征詢達到了100%,其余12個地塊達到了99%以上……寶興裡地塊舊改經驗開花結果了!今年,黃浦區舊改目標不少於2萬戶,“我們提出,推進舊改就要想方設法,‘能快則快、能早則早、能趕則趕’。”黃浦區委書記杲雲說,當我們內心把舊裡群眾當親人,自然就有了“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的緊迫感。

(責編:嚴遠、韓慶)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信 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掃描關注上海頻道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