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裡橋街道作為一個以居住為主的社區,轄區范圍內老齡化程度較高,既有多層住宅加裝電梯的呼聲越來越高。近年來,在各方不懈努力下,越來越多的既有多層住宅成功完成了電梯加裝,2021年至今又有多個加裝工程完成施工並投入使用,加梯工作顯著提速,跑出了加梯“新速度”。[詳細]
兒童友好社區建設是一扇窗口,投射出一座城市“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溫暖。黃浦區五裡橋街道是上海首批兒童友好社區示范點,他們以打造“15分鐘兒童社區生活圈”為目標,用多種創建活動收獲成果,提供了一個“五裡橋范本”。2021年9月,五裡橋街道兒童服務中心北分部正式對外開放。街道引入5A級社會組織——上海市陽光善行公益事務中心,專業支持街道兒童服務中心日常運作。[詳細]
如果說,“今夜的月色真美”是最深情的告白之一。那麼這句台詞也是對五裡橋街道青年“小巷總理”許佳俊及其妻子徐玉婷的暖心點贊——為了保障上海市煙花“零燃放”工作,將新年的夜空留給月亮,這對“80后”夫妻檔的春節已多年在平安巡邏的崗位上度過。隨著元宵佳節的到來,倆人繼續扛起守護社區平安的擔子:“社區是大家,我們小家庭當然要為這個大家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詳細]
為切實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反映強烈的實際問題,人文濱江街區持續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從群眾身邊小事著手,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切實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和安全感。為了提高居民對心血管疾病的認識,提升居民的健康意識,紫荊居委開展身體血管科普講座。創全工作常態化持續進行,人文濱江街區各居委積極開展樓道清理活動。[詳細]
計生特殊家庭:年滿49周歲,由於疾病、意外事故等原因導致獨生子女傷殘或死亡,未再生育或收養子女的家庭。自2015年起,在五裡橋街道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市陽光善行公益事務中心(簡稱“陽光善行”)開展計生特殊家庭援助服務項目,提供入戶探訪、主題沙龍、各類主題小組活動、志願者培訓、陪醫及相關服務,幫助計生特殊家庭能夠“走出家門”,緩解悲傷的情緒。服務至今,項目開展活動329場,服務2864人次。[詳細]
“陪同就醫時,養老管家輕扶著我坐上輪椅,上下坡時安全推行,不怕累,不怕苦,一舉一動都讓我非常感動”“每次上門都會記錄我恢復情況,還會幫我線上問診,讓我很放心”“年紀大了出門少了,有人陪著聊天、給我說說外面的事情真的很好”。這些真情實意的感謝話語,近來都發生在五裡橋街道“知心助醫”居家智慧醫養服務項目養老管家的身上,這段時間養老管家們連續收到了三面來自社區長者及其家屬們送上的感謝錦旗,養老管家們是如何用專業服務獲得長者們認可的呢?讓我們來一探究竟。[詳細]
她曾是焦化廠后勤部的一名管理員,退休后擔任樓組長已有18個年頭,她時刻不忘自己“后勤部長”的身份,涉及居民,無論大小,她都會積極、主動地去幫忙。74歲的鄭寶娣,擔任斜土路486弄20號樓組長已有足足18個年頭。鄭寶娣十八年如一日,用自己的行動把一棟樓變成了一個家。左鄰右裡提起鄭阿姨,無不豎起大拇指,連聲稱贊。[詳細]
2022年伊始,上海市中心一社區的加裝電梯工地上遇到一件難事,電梯加裝到了一半,有居民提出了反對意見,各方一度僵持不下。這批六層的住宅房齡已接近40年,雕花處是加裝電梯的唯一位置。但隨著腳手架慢慢搭起,每層樓的中間兩戶居民有了意見,因為他們唯一的採光通道被遮擋了。為此,居委會組織了現場協調會,居民代表、電梯公司、物業代表和法律顧問紛紛到場。會議的一開頭,採光問題就被不留情面地拋到了桌面上。[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