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徐汇枫林街道:“小治理”推动片区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人民网上海2月4日电 (记者葛俊俊)今年上海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上海着力提高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持续推进重心下移、力量下沉,划小做实基层治理单元,优化社区网格运行机制,加强基层治理队伍建设。
在徐汇区枫林街道走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街道党工委聚焦破解基层治理困境,构建了简约高效的片区治理体制,推动片区内凝聚共识、集中智慧、协调行动、共建共治共享,推动片区治理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
就在刚刚过去的三个月,街道共梳理片区疑难问题169个,解决107个,正在推进中62个。共拆违178处;群租整治近500套;电梯签约60台,新开工43台;完成44个车棚以及90组集中充电桩改造……
党建引领,划小做实基层治理单元
在划小做实基层治理单元上,枫林街道进一步完善了“1+5+32”片区治理体系。如何理解“1+5+32”体系?
枫林街道解释,“1”是街道党工委、办事处;“5”是五大片区,分别是宛南片区、西木片区、振兴片区、东安片区、天龙片区;“32”是枫林辖区的32个居委会。该体系进一步增强了片区工作力量,形成三级管理模式,推动向微网格延伸,构建街道、片区、居委、小区、微网格“五级治理网络”。
以宛三片区一体化治理为例,成立“宛三片区一体化治理工作小组”,由街道办事处主任任工作组组长,相关职能科室及部门负责人为工作组组员,下设五个工作小组。同时成立宛三片区一体化临时党支部,配齐配强工作专班,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核心领导作用。
宛三片区
组建临时联合党支部,定期召开党组织生活会和楼组长交流会,充分了解民情民意,及时采纳居民群众反映的建议,推动居民诉求纳入治理日程。针对居民群众反映的问题,居民区党总支积极向片区一体化工作小组反映,推动居民诉求纳入治理日程。
共建共治共享,凝聚片区共识
片区如何凝聚共识,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枫林街道在片区治理体系的基础上,配强“1+9+N”片区治理力量。
每个片区设立1个专班,明确片长、联络员人员的片区重大事务会商研判、规划建议、资源调配、人事建议、考核评价等职责;明确公安、城管、市场监管、卫生中心、党群中心、城运中心、城建中心、环卫、物业“9”方力量的工作人员下沉片区,打破部门界限。
“‘N’是多方参与者,即‘围墙内+围墙外’的协同支援力量。”枫林街道表示,“N”包括“围墙内”的社区志愿者、业委会、楼组长、广大居民群众,“围墙外”的“两新”组织、区域单位等,推动形成共治格局。
“蘑菇亭”拆除
2022年9月,斜土路2060弄,占道近二十年的“蘑菇亭”被彻底拔除,就得益于片区治理力量的多方参与。
拆违前期,街道从实际出发,采取了多部门联动及人文关怀相结合的方式,对蘑菇亭相应情况进行仔细摸排、走访,为后续拆除工作提供可靠的信息保障。例如街道相关部门多次上门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为“蘑菇亭”店主做通思想工作;得知店主的儿子看病需要不小开支,居委工作人员结合相关政策为其多次申请经济补助。
该“蘑菇亭”最终得以顺利拆除,不仅提升了小区“颜值”,更畅通了居民的“生命通道”。
将群众急难愁盼贯穿片区治理全过程
在构建一体化治理格局的探索中,枫林街道坚持综合施策、依法治理、常态长效的原则,从片区实际出发,把解决群众急难愁盼贯穿于片区治理全过程,创建了“4+9+10”片区治理机制。
该机制创建了问题清单、协调清单、反馈清单、销项清单“四单工作法”;建立了处级领导包干责任、干部联系点责任、巡查责任、协商议事、闭环落实等9项“全链条”工作落实保障机制,破解片区“集体行动的困境”;“全方位”强化快速传达,凝聚力量、牵头协调、攻坚克难、紧盯进度、检查验收等十方面工作要求,激励片区之间拿出比拼抢劲头,高效推动各项工作。
在功能不全、设施不够的老旧非机动车棚的改造上,街道结合宛三片区一体化治理项目,将宛三、宛六两个居民区作为首批改造试点,制定统一标准,加装投币充电桩、探头监控、悬挂式干粉灭火器、手提式干粉灭火器、独立式光电感烟探测器等消防设施,同时借鉴“智慧社区”智能门禁建设成功经验,升级车棚门禁等设备,外立面也重新进行了统一粉刷翻修,设计“枫爱停”Logo上墙,建设完成了一批“智慧车棚”。
智慧车棚
满足居民充电需求
针对部分居民区未建非机动车棚的“先天不足”,在广泛征求社区居民意见建议的基础上,按照“合理设置、使用方便、安全可靠”原则,选址安装充电桩、充电柜等,满足居民充电需求,解决电动自行车违规停放、飞线充电等乱象。
接下来,枫林街道党工委表示,将继续推进片区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各项举措落地落实,积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持续提高基层治理效能,在“建设新徐汇、再造新徐汇”目标指引下,用心用情用力提升群众的满意度、感受度。(枫林街道供图)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