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图书馆成"网红" 放下手机阅读的人越来越多
不少市民选择在徐家汇书院饱食知识的“精神大餐”与建筑空间的“美颜大餐”
“捧着手机进来,放下手机阅读”越来越多
■开馆以来,很多读者从第一次走进书院时询问“这里是书店还是图书馆”,到办理人生中的第一张读者证,再到第二次、第三次来阅读、借书,“捧着手机进来,放下手机阅读”的人越来越多
■本报记者 舒抒
今年新春的徐家汇书院,不断有预约的市民前来。春节期间,记者探访了这座运营已满三周的上海开年新“网红”,发现不少市民都选择在品尝美味的年夜饭前,先来饱食一顿知识的“精神大餐”与建筑空间的“美颜大餐”。
像一位老友在真诚地荐书
“没想到春节的名额这么快就被预约完了,好不容易抢到除夕下午时段。”除夕当天下午2时不到,市民吕先生带着儿子来到徐家汇书院。徐汇区图书馆馆长房芸芳介绍,预约制实行以来,不仅每天放出的名额全部约满,最终到馆人数均超过了预约量的70%。“说明大家都很珍惜预约的机会。”
除夕当天,市民施先生一家专程带女儿来徐家汇书院。看到阅览区里的陈列,施先生感到耳目一新。“这里图书的陈列跟传统图书馆很不一样,像一位老朋友在真诚地向你推荐书。”
这其实是徐家汇书院“破圈”的一大特色。“书脊朝外摆放,管理上会更方便,但读者时不时要歪着脑袋找书,其实没有那么友好。”房芸芳说。因而,此次徐家汇书院大胆尝试在多个“光盒空间”主题阅读区将图书封面朝外摆放,更直观地向读者推介书目。
图书数量和“空架”“乱架”也是部分读者来到书院后反馈的主要问题。徐汇区图书馆读者服务部主任朱晔慧告诉记者,在还未推行预约制的两周里,由于馆内人流量较大,一些热门阅览区经常出现工作人员刚把书摆上架,一转身就被整格“掏空”的情况。而为了让读者在馆内有较自在的阅读体验,内部阅览区的图书可以带至书院内任何地方阅读,这确实增加了不少管理上的工作量。
“基本上每30分钟到1小时工作人员就要巡场一圈,把散落在各个阅览区的图书摆放归位。”朱晔慧建议,读者如果无法精确找到自己取阅的书来自哪个书架,可以将书直接归还至每层楼的还书箱,由工作人员统一分类归位,避免图书“乱架”。
平衡打卡者与阅读者
走进徐家汇书院,看到摆放在正门口的书院等比例模型,还有位于两侧的读者服务台和旅游咨询服务台,就能感受到这里与传统图书馆的不同。吸引众多人打卡、能近距离观赏徐家汇教堂广场的“网红阳台”,以及书院内3D打印的土山湾牌楼、挑高3层的中庭、长达20米的“海上书桌”、满墙的全套古籍读本,都让人忍不住掏出手机拍照。
文旅空间吸引人们拍照打卡,然后一跃成为“网红”,在上海已不鲜见。徐家汇书院此刻正面临相似的困扰。徐家汇书院2层和3层的朝北露台,如今已是新晋“网红阳台”。近在咫尺的徐家汇天主教堂与不远处在建中的新鸿基上海ITC项目,古今对比中颇有“赛博朋克”的既视感,书院也将这里纳入了游客导览线路。但这让一部分在此阅读的读者感到不适,觉得图书馆“不应该有那么多人走来走去”。
“打卡者”与“阅读者”间的平衡,是徐家汇书院接下来要处理好的关系。好在,大多数读者对预约和排队措施表示理解。“特别受欢迎的少儿区,工作日上午10点后就要在阅览区外二次排队限流,但家长和小朋友都很少抱怨,因为大家都明白这是为了所有人更好的阅读体验。”房芸芳说。
希望人们多多走进图书馆
这几年,上海不少阅读空间因网络而名声大噪,“打卡者”们像风一般来去匆匆。但作为公共图书馆,“变成网红”对徐家汇书院有着更复杂的含义。
房芸芳发现,开馆以来,很多读者从第一次走进书院时询问“这里是书店还是图书馆”,到办理人生中的第一张读者证,再到第二次、第三次来阅读、借书,“捧着手机进来,放下手机阅读”的人越来越多。“人们不仅带着书和阅读体验离开,还收获了一颗好奇心,想要探寻徐家汇、上海的城市记忆。”
“一座图书馆再大,提供的书目数量始终有限,但知识是无限的。”房芸芳介绍,随着书院运营管理的不断磨合与完善,今年,读者呼声很高的夜间延时开放、名家讲座、朗读会等都有望“安排上”。此外,智慧图书馆也在计划中,借助书院地下一层的智慧书库,今后读者可在书院小程序上提前预约借书,未来还可通过数字化的虚拟图书馆,在仿真的虚拟书库空间锁定自己想看的书,再回到线下借阅。
“一切努力,都是希望人们能多多走进图书馆,因为只有人来了,才有之后的阅读体验,才会有后面的故事发生。”
(来源:解放日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