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援120急救归来,他们感言:这段经历,此生难忘!
2022年12月下旬,上海市卫健委扩容急救队伍,长宁区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陆续派出医生支援市医疗急救中心。如今,第一批支援的医生也陆续返回岗位,可十几天的120急救工作却让他们此生难忘。
去年12月底,在接到中心需要紧急支援120救护中心的通知后,应佳鸣经过半天急救培训后,立即投入到紧张、繁重的急救工作中。
“体验过,才知道急救工作的艰辛。一上救护车,我们三人急救组便要连续工作13个小时,但时间永远都不够用。”应佳鸣回忆道,“有一天,我们接到一件派单,接送一位长期卧床的老人到某医院更换胃管。”
在上门对老人进行全面评估后,应佳鸣考虑到老人是长期留置胃管,可以试着为他在家中进行更换胃管的操作,但前提是必须征得患者家属的同意。
于是,应佳鸣向老人的家属介绍了自己:“我是长宁区北新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家庭医生,经常下社区为患者进行更换胃管的操作,对这项操作比较熟悉,如果你们同意,我可以为老人进行胃管置换。”
听说可以现场更换胃管,老人的家属喜出望外,连忙点头同意,并告诉应佳鸣家中备用一次性胃管包。在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之后,应佳鸣凭借着娴熟的操作,顺利为患者置换了胃管。
“医生为我们省去了往返的奔波之苦,也避免了我家老人到人群密集处可能造成交叉感染的风险。”老人及家属由衷地感谢着应佳鸣。
“在两周的时间里,我们这组共救助了98名患者,虽然也遇到过有危急情况的患者,但患者与家属的体谅和理解,让我更真切感受到医者的使命与责任。”这是应佳鸣的心里话。
应佳鸣归队了,而北新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郑柯发医生接过了“接力棒”,继续奋战在120急救工作第一线。
和应佳鸣一样,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病房医师华国安也是支援120的一员。
最初,120院前急救压迫式的工作强度,让“初出茅庐”的华国安有点猝不及防。一个夜班12小时,接到20多单,爬4-6楼的频次高达8-9次,搬运过最重的病人约180斤;没有时间休息,没有时间吃饭,没有时间喝水,没有时间上厕所……
“每次转运不动的时候,我就告诉自己:你可以的,再坚持一下;每当腿脚已经迈不开、爬不动的时候,我会告诉自己:你可以的,再坚持一下;每当肚子咕咕叫个不停的时候,我依旧会告诉自己:完成这一单就可以吃饭了。”可是,这样的“美好”愿望总会落空,当伙伴催促道:“华医生,快,出发了。”本应该的午饭又变成了“下午茶”。
一次,一位87岁的老奶奶,高烧、呼吸困难、血氧低,要求送往中山医院救治。
上车后,华国安给老人进行吸氧的同时,开始询问病史。
原来,老人10天前已在外地发病,5天前才刚刚抵达上海,之后又出现高热不退、气喘加重等症状。120急救车上,陪同的家属也不断地自责:“怎么办?怎么办?会不会有生命危险?”
在完成生命体征监测及基本治疗,判断暂无危险后,华国安低声与患者说道:“老奶奶,您别紧张,深呼吸,休息会儿,马上就到医院了。”转过身,他又耐心地回答患者家属的问题,告知老人目前的病情情况,渐渐地,家属的情绪平稳了。
安全将老人送达了急诊,临走时,家属郑重地对华国安说了声:“医生,谢谢你!”
“这一声的感谢,让我觉得一切辛苦都值得!”华国安说。
两周过去了,120医疗急救中心医疗支援工作交到了新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家庭医生仇晔手中。
又是一阵救护车笛声响起,他们又奔上了转运生命之路。
(来源:上海长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