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他们,战斗在生死时速的战场上

2023年01月03日15:16 |
小字号

上海,是目前全国急救车配备量最高额城市之一,近800辆急救车承担着全市约2400万常住人口的日常急救。随着“新十条”的出台,叠加冬季流感及老年慢性疾病多发等各项因素影响,有120急救需求的患者不断攀升。

近日,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积极响应上海市卫健委扩容急救队伍的号召,选派医务科医生刘旎、骨康复一科医生谢伟、神经康复一科医生王凤爽三人前往上海市急救中心支援。最近,一份来自上海市医疗急救中心的感谢信,让更多人看到了那个生死时速的战场……

一起来了解

上海市第一康复医院

三位医生的一线故事吧

辛苦都是值得的

王凤爽到市120参与支援的第一个夜班,便“惊心动魄”。“男性,94岁,昏迷,情况危重,抗原阳性,家属要求送中山”,急救车的呼叫器里传来了总台的指令。王凤爽、司机老郑和同组的两名担架员,开启了生命救援之旅:5分钟达到预报地点,初步判断患者“脑卒中新发”,需要立即送院治疗。

仅仅7分钟,车辆稳稳停在中山医院的急诊救护车通道上,院前告知病史,急诊交接……大家稍微松下一口气,默默为病人送上祝福。“哪怕我们的力量再渺小,只要能有一分钟亦或者是一秒钟的提早,都是生命通道的建立,对于他们都是莫大的希望。”王凤爽说。

第二天晚上,当大家将一位病人送达中山的急诊、做好院前病史交接后,突然听到背后有人喊“医生”,回头发现竟是那位94岁老人的家属。家属连连道谢,“真的谢谢你们呀!还好你们来的及时哦!老头子蛮好额……”看着家属的笑脸,想起这一夜的惊心动魄,王凤爽和同事们感到再累再苦也都是值得的。

时隔十年,再披战甲

一辆120急救车通常由驾驶员、急救员、急救医生组成一个院前急救的“金三角”,而急救医生则在其中承担着相当重要的责任。“来,1、2、3,抬!走!”刘旎和120驾驶员、急救员一起将一名接近90公斤的患者从六楼抬下送上急救车前往医院。

十年前,刘旎因为严重的腰椎间盘突出症而不得不告别自己工作了十数年的急救车。而今回到这里,往事历历在目。刘旎说,这些天120出车的基本上都是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新冠病毒感染者,很多人还都住在老旧小区,没有电梯,急救车上三人需要通力合作将病人从楼上抬下。送院途中,她还需要持续监测和观察患者的情况,评估生命体征,到了急诊大厅,将病人交给接诊护士和医生才算放心。

戴好防护帽、N95口罩与面屏,穿上蓝色隔离衣,刘旎与驾驶员、急救员三人重新坐上消杀好的120救护车奔赴下一场生死时速。她说,120急救车即是责任,也是信任。“我们肩膀上所承载的更是病人与患者的希望,当每一次拉响警笛,我们都给患者带去了安心。”

“还好我们赶到及时”

12月22日,冬至,谢伟刚刚结束了“与生命赛跑”后的大汗淋漓,站在急救车旁喘口气。正巧此时车子上的电台响了,总台预报一位有脑梗病史一年多的老人,高热、气促、胸闷,现呼吸不畅、口吐白沫需要紧急救治。谢伟说,当他们赶到这位病人家里时,他已经出现了非常明显的窒息,而病人家属由于知识的缺乏,让患者平躺且头朝上,如此加剧了患者呼吸道分泌物阻塞气道的情况。

谢伟立即将病人头偏向一侧,为他清理呼吸道内的分泌物,此时患者的血氧才开始一点点上升,但明显的痰鸣音和并不理想的各项指标让他提高了警觉。在去就近医院的途中,谢伟持续监测和观察患者的颈动脉波动和呼吸,评估生命体征。到了急诊大厅,接诊护士量了血压和脉氧饱和度,指脉氧也仅只有70%,情况很是危急。“还好我们去的及时,还好还好!”谢伟有些后怕地说。

谢伟说,这是他从医十数年的时间里最难忘的经历,没有之一。“能参与到这场博弈中,我定要发挥好自己中共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真正做到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为守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尽绵薄之力。”

希望大家善用公共资源

让急救车出现在

真正需要急救的地方

将这四万分之一的急救资源

留给需要的人!

(来源:上海杨浦)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