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长宁民警吴迪荣获“全国公安政治工作成绩突出个人”称号

2022年09月13日10:32 |
小字号

他们是长宁公安民警,同时也是“摄影师”“通讯员”,还是“广告设计师”“主持人”……这一群才华横溢、身兼数职的民警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宣传民警”。在近日公安部的通报表扬中,长宁公安分局政治处宣传科科长吴迪荣获“全国公安政治工作成绩突出个人”称号。

在很多人心目中,民警是扎根基层、为民解忧的社区民警,或是除暴安良、飒爽英姿的特警,其实不然。在长宁公安队伍里,有一群民警是这样的:相机、摄像机是他们的“武器”,电脑、网络是他们的“阵地”。是不是感觉既熟悉又陌生?说熟悉,是因为在新闻报道的“通讯员”栏里常常出现他们的名字;说陌生,他们却常年居于幕后,为他人做嫁衣裳。

11载,他奉献青春淬炼风姿

“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靠得不够近。”宣传民警吴迪一直把著名摄影师罗伯特·卡帕的这句名言作为自己的信条。从警13年,11年的公安宣传工作,吴迪曾亲身经历了无数次抓捕现场,也用手中的相机、摄像机记录下了一个个瞬间。

“这张照片记录的是连续伏击了一个晚上之后,早上四点钟的抓捕行动;这张照片记录的是潜伏在宾馆里,等待嫌疑人开门的瞬间;这是我们民警通宵坚守岗位,在路边吃盒饭被我‘偷拍’的场景……”指着电脑文件夹里存储的一张张写满故事的照片,吴迪如数家珍。

每一张照片,经过他的回忆和描述,仿佛一下子活了起来,变成一部动感十足的电影。也难怪,吴迪不仅是“摄影师”,更是亲历者,时常跟随在办案民警身后记录的就是他。

人们常说,“摄影,其实是一个瞬间的预谋。”抓捕现场瞬息万变,每一刻,吴迪都在思考如何去捕捉珍贵的一刹那。他知道,想要挖掘到最新鲜的素材,就要时刻和一线民警们“并肩作战”。白天一番摸爬滚打后,他经常带着兴奋回到办公室电脑前,继续用键盘描绘出一个个光辉的民警形象、写就一篇篇激情澎湃的宣传稿件。

很多人并不知道,从警以来,连续12年的除夕夜,吴迪没和家人一起吃过团圆饭。“每逢节假日,正是最忙碌的时候,在岗的民警尤其辛苦,我们也不能闲着。”吴迪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

“用良好的社会反响,强大民警的精神世界、反哺民警的从警动力,进一步放大民警的获得感。”作为一名宣传民警,吴迪对公安宣传工作有着极致的热爱。正是凭着这份热爱,在坚守公安宣传第一线的11个春夏秋冬里,他笔耕不辍,从《啄木鸟》《人民公安报》到《人民警察》,各类杂志、报刊、媒体上,他发表纪实文学、通讯稿等逾60万字。在他的笔下,人物富有情感,真实感人;在他的描述中,案件跌宕起伏,悬念丛生……他的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公安文联“年度公安文学精选”。

在旁人看来,吴迪可以说是一位“文艺青年”。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的他平时喜欢朗诵、戏剧等,也把这些兴趣融入了自己的工作中。

在2017年“五四”青年节期间,他创作的话剧《最初的梦想》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成功上演,成为上海公安首部由民警自编自演的话剧作品;2018年,由他策划、编剧、主演的微电影作品《嫌疑》在上海市微电影大赛上获得荣誉;2021年,他带领团队以党史学习教育和队伍教育整顿为牵引,潜心打造《国之当歌》沉浸式思政微党课,在全市举办的微党课大赛中以成绩第一的优势入围决赛……

吴迪表示,多年来,他的工作一直得到家人的理解,也正是有了这份支持,让他更全身心地投入到热爱的公安宣传事业中,不断在岗位上做出新的成绩。

协同,他们创新不停步

也许,宣传民警和大家想象的并不完全相同,这是因为宣传民警不仅是要在新闻媒体上传播民警的正面形象,也要通过对违法犯罪案件的报道来震慑犯罪,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随着近年来网络社交媒体的兴起,“宣传”的概念外延也在不断拓展,对于宣传民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了。他们一方面利用好新媒体传播反诈知识、防范要点;另一方面也会及时发现网络上的谣言,及时辟谣,维护城市秩序和谐有序。

“成绩和荣誉从来都不只属于个人,这里有团队伙伴的功劳和奉献。”在吴迪的身后,有一个宣传科团队,他们中不乏“90后”的年轻人。虽然年轻,这群宣传民警爱岗敬业的劲头一个比一个强。他们紧密围绕公安中心工作,从“增强使命感、激发荣誉感、放大获得感、营造安全感”四个维度持续发力,把握宣传工作“时、度、效”,磨炼宣传技能“写、摄、讲”,不断拓宽公安宣传工作新路径。

平时,在宣传科内,宣传民警们团队分工明确、各司其职,都是独当一面的好手。不论是文稿创作、摄影摄像还是新媒体发布,多才多艺的他们协同配合得十分默契。每当遇到重要的宣传节点和事件,吴迪和同伴们就会围聚在一起进行“头脑风暴”,把好主意、好想法进行分享、共同探讨。

2021年“中国人民警察节”“建党100周年”期间,宣传科就连续推出了《横版漫画走进公安人的“节日”记忆》《看名言漫画学百年党史》等作品,获得了良好的宣传效果。

近年来,长宁公安分局的宣传科为适应不同形势、不同人群对新闻宣传的需求,协同创新的脚步越走越快,依托新媒体矩阵传播优势,尝试以广大青年群体更易接受的形式传递着长宁的平安资讯,逐渐在工作中形成了独具长宁特色的宣传品牌。

“思维”碰撞出“平安”火花

与警察“严肃”的印象不同的是,每一位宣传科民警的身上都有一种活泼的气质。对此,他们自嘲道,因为工作压力大,所以会保持良好的心态去面对繁重的任务。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他们已在工作中将“发掘亮点”形成了一种肌体本能,无论是吃饭还是走路,脑海中迸发出一个好的宣传点子时,就会立刻写来下去并付诸实践。

去年的一天,宣传科民警小屠在听“樊登读书”的时候,突然听到樊登老师讲解《博弈论与生活》一书中引用了诈骗案例,一个大胆的想法马上浮现在他的脑海中。“樊登读书”的受众人群覆盖广泛,如果能邀请到樊登老师专门讲解一次反诈知识,那样传播效果应该会非常好。正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宣传科联系了“樊登读书”的负责人。

作为长宁的本土企业,“樊登读书”的相关负责人一听说民警的来意,立即表示非常欢迎,在北京的樊登老师也欣然接受。于是,宣传科的民警又忙碌开了,准备相关资料、与编辑对接、共同整理文案……很快,一段时长16分钟的“樊登讲反诈”视频在2021年8月成功上线,视频中,樊登老师将电信网络诈骗的案例、骗术、受骗心理、防范方式娓娓道来,“常见的骗局有很多种,为什么会被骗呢?这是因为每个人内心的7种情绪最容易引发被骗”“96110,这个电话一定要接听。”不少书友听了这期视频之后,表示没想到电信网络诈骗原来离自己这么近。“让更多的人了解诈骗从而避免被骗,正是宣传科民警期望的目标。”小屠表示。

为了使反诈宣传更有针对性,一有时间,吴迪就会带着宣传科民警与反诈民警反复探讨,寻找被骗的根源以及近期高发的诈骗手法,同时积极打破传统的反诈思维,持续拓宽合作领域,结合长宁区反诈宣传,全媒体推送优秀反诈宣传短视频,并实现在多平台同步上线。

2021年,长宁公安跨界牵手“刀爸”慕容引刀推出反诈漫画并成功出圈,又是源自于宣传科民警在乘坐公交车时,看到车窗外户外广告时的“灵光一闪”。

为了创作好这一次的反诈漫画,吴迪邀请慕容引刀走进分局与反诈民警“面对面”取经,于是就才有了漫画中“网恋被骗50,又转了2000办理立案,真警察知道了都佩服”“前一秒你还在‘裸聊’,下一秒我就要‘裸奔’了!”这样的“金句”。一次次思维的碰撞,才有了长宁居民看到了诸多精彩难忘的反诈作品。

“其实,我们并不是文艺创作者,而是警察,创作作品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播安全防范知识,从而在源头上让老百姓远离被侵害的可能性,共同营造‘平安长宁’的良好环境。”吴迪表示。

用真情讲好“警察故事”

对于长宁民警熟悉的居民都知道,疫情封控期间,长宁公安分局天山路派出所社区民警孙礼钢帮扶社区2100余名独居老人的故事感动了很多人,孙礼钢也因此获得推荐参评“2022年感动上海年度人物评选”。其实,在幕后一直记录、宣传孙礼钢感人故事的正是宣传科的宣传民警。

“平均每年在各类新闻媒体上刊播新闻报道近700余篇次……”吴迪表示,宣传科在发挥传统媒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主动适应新媒体发展趋势,注重总体策划和构建良好的警媒关系,逐渐在工作中形成了独具长宁特色的宣传品牌。

为了更生动地展现民警真实的一面,宣传科民警常常跟着民警一起工作、生活,在“零距离”观察中,才有了一篇篇生动的宣传报道、一张张感人的照片。在他们的努力下,长宁公安民警的形象逐渐凸显出来。近10年来,长宁公安先后涌现出了“最美警花”吕洁、“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王沪荣、“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孙礼钢、侯晓燕等一批先进典型。

2022年,长宁公安宣传科还与区融媒体中心合作,在“上海长宁”公众号上开设了长宁“警察故事”专栏,让长宁公安民警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感人故事深入人心。

“我们以尊重、信任的态度与媒体打交道,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构建良好警媒关系。”吴迪表示,公安宣传工作离不开新闻媒体,接下来,宣传民警还将与媒体进一步强化总体策划,结合主流媒体、新媒体的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推介素材,持续不断地开展正面宣传报道,主动、更多、更快和更新地讲好“警察故事”,增加公众透明度,向市民展示长宁公安队伍的专业素质和良好形象,切实提升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

(来源:上海长宁)

(责编:唐小丽、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