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海派中国画家上央视啦!一幅幅不忘初心的“大画”出自他在闵行的工作室
在2018年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上海西郊宾馆会见厅里,陈列着一幅汪家芳创作的巨幅国画《上海》,长7.5米、高5.5米,画中石库门建筑和东方明珠、黄浦江交相辉映,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浓缩其中。
在上海中共一大会址旧址的初心讲堂,有一幅长8.5米、宽2.5米的巨幅国画《初心》,这是当代海派画家汪家芳为重新修缮的中共一大会址而创作。
汪家芳是中国美协理事、上海美协中国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家一级美术师,他的工作室位于闵行区梅陇观缘文化艺术创意园区,在这里他为上海创作出一幅幅气势磅礴的“大画”。
近日,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十分大家·汪家芳:海纳百川,融汇东西,绘就时代新画卷》,介绍了50年代出生于上海的著名海派画家汪家芳,他见证了半个多世纪以来作为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从儿时的涂鸦记录,到如今挥毫泼墨的大幅创作,在他的笔下,上海是有温度、有情感、有故事的家园,更是开放、包容、多元、充满活力的世界舞台。
从山水到城市,
传承创新海派画法
石库门,对于上海人来说,有着无数独特难忘的记忆。汪家芳生于石库门,长于石库门,石库门的海派文化给他带来了深深烙印。“我每次经过石库门这种房子,总是要去摸一摸,好像是跟石库门在对话,这个痕迹永远都存在着,都是海派文化的过去和一种现在,乃至将来。”汪家芳说,在石库门住了30年,对石库门的每一块砖瓦都富有情感。
汪家芳与绘画结缘,也源于儿时在石库门里画板报的经历。从小在石库门生活的经历给汪家芳后来的画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为他画中的上海增添了浓厚的人文情怀。
1997年,汪家芳从华东师范大学艺术系研究生毕业,师从张大千弟子顾翼,陆俨少弟子、华师大苏春生教授。中国的水墨画讲究写意,水墨在一张宣纸上笔走龙蛇,变化无穷,彰显出水墨画的独特韵味,也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
汪家芳从传统的山水画脱胎,近年来,他从画山水,到画城市,画卷越来越大,气势也越来越恢宏。“城市里面没有山,当你到了晚上以后没有灯光,它就像一座座山岭一样,其实这也是一种精神。”汪家芳介绍,随着城市精神不断长高和延伸,他把山水的气势磅礴的精神,融入到现代建筑的创作中。
汪家芳一直在探索,用中国画独特的视觉形式,为上海创作时代的“大画”,开拓中国画城市表达的新境界。画《上海》,汪家芳从实地采风开始,累积了40多幅写生画稿,进入创作状态,连续45天浑然忘我,一气呵成。汪家芳说:“这样的忘我创作,是将自己视为城市的一部分,让自身对城市的热爱去赋予画作一种激情的生命。”
海纳百川、融汇中西,
“大画”让海派绘画焕发新风貌
“大画”的创作,是打破传统规则,将中方和西方的技法互相融合的过程。“传统的中国画是在方寸之间徐徐展开,而类似于《上海》这样的‘大画’,限于当时的材质和建筑,中国画没有先例。”为此,汪家芳吸收、借鉴西方绘画的构图、色彩、形式、表现手法,有机融入外来文化元素和艺术表现形式,除了色彩,他还借鉴了当代印象派、立体派、现代派的构图,使作品呈现出中西融合的时代新气象,开启了“大画”的创作之旅。
“北欧零下30℃的时候,我画的时候一个手就伸在外面,画一两分钟,冻得已经僵掉了,然后再把它搓一下,然后再画。我就到邮局去盖章,邮递员说你是用什么东西画的?我说很简单,就是毛笔。”汪家芳说,只有通过自己的画,让世界能够读懂自己的画,才能够享受我们中华文化给他们带来的一种启迪。
《初心》
画前人所未曾企及的“大画”,对汪家芳来说,“大画”不是简单放大,而是画卷中,更要有大气势、大格局、大气象。珍藏于中共一大纪念馆初心教室的“大画”《初心》,借鉴了中轴线、黄金分割等西方理念,将方圆2公里内的红色印记巧妙融合在一起,气势恢宏。
汪家芳的“大画”广受各方关注,他用画笔将上海所特有的海纳百川的城市气质融入自己的创作,用融通中西的技法和笔墨绘就了一幅幅彰显时代新气象的大作。
通过一幅幅“大画”,汪家芳让当代建筑元素和传统中国笔墨鲜活交融,也以这种创新视角和手法使文脉深厚的海派绘画呈现出时尚新风貌。画作《浦东》是为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而作,用中国画特有的清透与留白,表现现代建筑材质。与此同时,他还汲取了欧洲绘画体系中对古典建筑的表现手法,让建筑物传递出有温度、可阅读的神奇魅力。
《巍巍中国情》2020年 450x320㎝
汪家芳认为,海派是一种宽容和一种交融,不断交替,不断生发,不断发展,不断共存。中国画可以与时俱进,随着时代发展。近几年来,他一直在探索“大画”创作的规律,和“大画”怎样去反映这个时代,去弘扬这个时代的精神,让中国画的“大画”在这个世界艺林之中放出光芒和异彩。
描绘时代容颜,
付诸对祖国和上海最深沉的爱
今年5月12日,来沪支援闵行战“疫”的外省市6支医疗队队员,收到了由汪家芳根据他们医护人员支援闵行抗疫场景创作的精装版画。“援沪医疗队支援闵行抗疫,他们的这种精神不仅感动了每一个人,也感动了这座城市,对于他们向‘疫’而行的壮举,画笔是不能淋漓尽致地表达,只能透过一个视角,来传达他们的精神。”汪家芳说。
其实,在此轮新冠疫情发生后,汪家芳就拿起画笔记录那些在一线抗疫的医护人员和志愿者的身影,《雨中情》《送温暖》《敬业》等系列画作,真实再现了抗疫一线工作者们在社区街道和医院工作的场景,描绘出一个个感人的抗疫故事和平凡伟大的志愿者形象,传递了志愿同心的人间温暖。
《上海的温度》2022年 60x40㎝
为了表达对全国各地纷纷驰援上海的感谢,汪家芳创作了《日夜兼程,大爱无疆》的画作,来自全国各地的温暖相助持续不断地抵达上海,满载而来的不仅是当下急需的生活物资,更是兄弟省市对上海浓浓的挂念和关心,展现了守望相助的民族文化。
置身于繁华的国际化大都市,汪家芳常说,创新不只是简单的形式变换,而是根植于深沉的文化自信所激发出的激情涌动,新时代的艺术家应该不断探索、大胆尝试,灵感永不枯竭,笔墨和技法才能跟上时代的变化,海派中国画才能迈入新境界。
汪家芳在创作中(照片由采访对象提供)
“你走得有多远,脚上沾的泥有多厚,情感就有多浓,思考就有多深。最终它们都将反映在你的作品中,决定一幅画耐人咀嚼的程度。”从事美术创作近50年,汪家芳希望用手中的画笔描绘时代的容颜,也将对祖国、对上海的最深沉的爱,付诸笔端,浸没在诗情画意之中。
(来源:今日闵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