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国电信主题论坛:让AI惠及整座城、每个人
街头,AI摄像头在默默注视着,一旦监测出打架斗殴、持刀行凶等恶性行为,就会及时通知附近的派出所,从而快速进行干预;小区,电梯轿厢内的摄像头一旦发现有人推着电瓶车进来,会及时阻止,一段时间内生成的大数据,可以作为评估物业单位管理水平的参考;饭店,一旦AI识别出厨房内发生未戴口罩面罩等行为,会及时告警;机场高速路卡口,在AI的助力下,实现对车辆的准确识别和自动扣费,车辆得以无感通行,路上不再拥堵……
人工智能的落地应用,正给城市的方方面面带来改变,深度赋能城市经济、生活、社会治理进行数字化转型,从而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和城市软实力。
9月2日,在中国电信主办的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云网注智赋能城市”主题论坛上,如何让人工智能以及云、大数据、5G等新兴技术与城市发展更加相得益彰,从而加快打造智能经济、创造智享生活、塑造智慧治理,成为众人关注的热点。
筑牢数字城市能力底座
万丈高楼平地起,数字城市的打造,需要有坚实的数字基础设施底座作为支撑。那么,数字基础设施底座来自于哪里?在中国电信云网运营部(大数据和AI中心)总经理邵新华看来,答案是四个字“云网融合”。
邵新华表示,中国电信全面实施云改数转战略,加快5G、物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和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基础设施的建设,通过云和网的协同共同实现基础能力的提供,充分释放云网融合的价值,筑牢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底座,点燃城市数字化转型引擎。
中国电信是最早提出云网融合战略的通信运营商,经过不断的迭代升级,云网融合目前已进入3.0阶段。在国内,中国电信已经成为云网融合发展的领军者,同时在云网融合的算力网络打造方面,中国电信也成为绝对的先行者。中国电信研发了首套算力网络交易平台,并于2020年12月的网络5.0峰会上进行首次展示,由中国电信研究院牵头的算力网络框架与架构标准(Y.2501),在2021年成为首项获得国际标准化组织通过的算力网络标准。
论坛上,中国电信云网运营部(大数据和AI中心)副总经理何忠江介绍,中国电信正依托天翼云进行人工智能4级算力的平台建设:在全国6个大区建设核心的、大型的算力集群,承载全国大数据规模AI训练和大规模云端数据推理场景;在31个省节点和部分重点城市节点,进行推理服务器和少部分训练服务器的部署,满足实时计算、需快速推理结果布控需求;X边缘算力,部署在开发区、园区、厂区等,承载低时延、高带宽业务,接入实时视频,满足私有化部署模式;N端侧算力,联合生态打造AIoT端侧产品,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
何忠江透露,“十四五”期内,中国电信会投入部署1万多台GPU,今年已经投入了超过2000台GPU的规模设备。
此次论坛上,由中国电信发起,华为、中兴、商汤、科大讯飞、依图、寒武纪、瑞芯微等企业共同参与的中国电信人工智能产业联盟正式启动,这是中国电信深化人工智能的研发应用,拓展通信网络智能化、数字化的又一具体举措。
云宽带支撑AI、元宇宙发展
当前,上海正全面推进建设人工智能上海高地,加快构筑创新策源的基础优势。
论坛上,上海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委员会副书记张义介绍,至2022年7月底,上海累计建成5G室外基站超过6万个,5G室内小站超过21万个,实现全市基本覆盖。“近三年上海分批支持了27个共8.8万机架的新建数据中心项目,极大提升了本市算力的供给。”张义表示。
当前,上海的智能产业的规模已超过3000亿元,集聚全国最多的智能芯片创新企业,核心训练芯片、推理芯片、车载芯片等方面“百花齐放”。张义介绍,上海为智能网联汽车累计开放1299公里的测试道路,测试里程达到了700万公里,位居全国第一;建成了60家市级的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的密度达到了每万人383台。
上海电信是推动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当前正在打造全球领先的新一代数字信息基础设施“智云网络”,进一步加快上海城市经济、生活、治理数字化转型进程。
今年5·17世界电信和信息社会日,上海电信发布了“云宽带”产品,以天翼云底座、差异化及成本可控的三大优势实现了“光宽带”向“云宽带”的演进。
云宽带是上海电信基于天翼云底座、依托天翼边缘云的一次云网应用探索,也是当前最重要的基于上海智云网络的创新实践案例。
“云宽带”的部署具有重要意义,“这是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第一次在接入侧大规模部署边缘云。”上海电信副总经理陈志宏在论坛上表示,“通过云宽带的布局,来支撑AI、元宇宙等大规模推广应用,向用户侧去延伸。”
上海电信预计,年底将有200万以上用户升级到云宽带,享受云宽带带来的便利。不仅是对用户,云宽带的普及也将为上海众多AI企业、游戏企业,提供一个规模化、低成本的算力平台,进一步助推上海AI产业和AI应用的发展。
AI助老、普惠大众
论坛上,上海银行副行长兼首席信息官胡德斌讲述了一件引发他深思的事件。
6月份上海全面复工复产之后,上海银行迎来了用户取现的高峰,“6月份单日累计最高取款是11.48亿元,是常态的3.74倍。”胡德斌说道。银行方面分析后发现,取款客户中绝大部分是老年人,55岁及以上用户占比78.9%,65岁及以上老人占比55.7%。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状况,“因为很多老年人不会用智能手机,疫情期间,他们不会抢菜,也不会线上买药。志愿者为这些老年人提供了帮助,疫情之后,老年客户纷纷来到银行取现金,再还给志愿者。”
上海是老龄化程度相当严重的城市,如何帮助老年人去跨过数字鸿沟?AI在其中又能发生怎样的作用?
上海电信和上海银行为此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借助上海电信114服务热线,为没有智能手机或者不会电子支付的老人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方式。胡德斌介绍,通过114通道满足老年人购物、就医等需求,在这其中,采用声纹认证方式,并设置单笔、日累计交易限额,“声纹验证后,签约账户才会自动扣款,在这过程中还有114人工提醒,从而实现安全支付,来满足老人购物、就医、叫车的需求。”
陈志宏认为,AI应用也应关注“长尾人群”,尤其是为数字时代的弱势群体提供相关服务。
在2022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中国电信展区,很多参观者被一座高颜值的电话亭所吸引。这实际上是上海电信为上海市民,尤其是为老年人打造的“数字安全岛”。在这里,老人可以“刷脸叫车”,亭子内的“一键叫车智慧屏”会显示出哪辆出租车接单,以及车牌号、距离有多远、预计到达时间等信息。遇到紧急情况时,老人可以通过扫脸或者声纹验证和家人或者救助机构联系等等。
在这些助老服务中,虽然AI技术在其中只是发挥了相对简单的声纹验证和人脸识别作用,但是这些规模应用,对于老年人的帮助非常大。
(来源:上海电信报)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