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在吴孟超诞辰百年,翻阅他留下的日记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姜泓冰 尹薇
2022年09月02日16:49 |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小字号

今年是“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院士诞辰100周年。

8月31日,在他生前创立的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人们为纪念这位“国之大医”举办了一系列活动,从纪念座谈会、学会报告会,到启动“肝胆疾病学术交流月”、建设“孟超文化广场”、评选“吴孟超式优秀医务工作者”等。

当天一早举行的纪念吴孟超院士诞辰100周年纪念日座谈会和学术报告会,称得上“群贤毕至”——出席座谈会的,有海军军医大学和上海市科委、市卫健委、市退役军人事务局、申康医院发展中心、杨浦区、嘉定区等领导,有亲属代表、同事代表、专家教授代表,还有家乡代表和社会各界代表。出席学术报告会的两院院士,有汤钊献、刘允怡、贺福初、郑树森、王红阳、陈孝平、王福生、樊嘉、董家鸿、窦科峰、滕皋军等,以及李宏为、陈训如、杨广顺、沈柏用、全志伟、周伟平、楼文晖、叶胜龙、姜小清等几十位知名医学专家教授。

纪念座谈会现场

能让这么多人离开忙碌的本职工作,相聚在一起,纪念一位已经离去的老人,足见吴孟超先生的风范与影响力。

“我们总是会发自内心地怀念他……”吴孟超的学生说。

吴孟超长女吴玲在翻阅父亲留下的日记

对患者:“他的心思都在病人那里”

“我和妹妹在整理爸爸遗物的时候,第一次看到他的日记,打开之后发现,里面记的除了工作还是工作。2019年3月15日,爸爸在日记里写道:今天手术一台,并把这句话圈了起来。当时他已经住到长海医院,那天却坚持回到医院,和周伟平教授一起做了一台手术。他和我们都没想到,那竟然是他人生的最后一台手术。”

座谈会上,吴孟超长女吴玲在发言中,多次引用了吴老生前的日记,其中不少细节,让人闻之肃穆,油然而生敬意。

为了纪念吴孟超百岁诞辰,他的家人整理并首度公开了他生前的日记。

吴玲介绍,吴孟超生前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目前清点出来的工作日记,至少是从上个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我记得后来就是每年一本,雷打不动。到了年末,爸爸就让小辈去买一本新本子。”吴玲告诉大江东工作室。

吴孟超写于1974年的日记本

从医70余年,吴孟超成功救治16000多名患者。一天最多做三台手术,患者每一刀开在什么位置,都被清晰记录。有些手术包括占位非常巨大的肿瘤,他在日记中还会把肝脏和肿瘤的位置画下来。

“病人开什么刀,肿瘤在什么位置,出血多少,他都记录得清清楚楚。”吴玲说。

大江东工作室发现,在吴孟超的日记里,如果哪一天他给日期画了圆圈,就代表这天一定有手术。他还经常在圆圈旁边写上数字,“3”,就表示当天做了三台手术。“我们翻了很久,才发现日记有个规律,一开始不明白画圈是什么意思。”吴玲说,这些在日记在内文里都得到印证,也表明父亲对手术工作非常重视。

“今天晴天,手术一台……下午2:30去手术室,做一台右肝3cm局部切除(肝硬化)……”2019年3月15日,97岁的吴孟超在日记中记录了一台手术,这是他行医70多年所做的最后一台手术。

当天是吴孟超的学生、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上海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肝外三科负责人周伟平教授陪同吴老上台。在手术室门口同一个位置,周伟平向大江东工作室回顾了这台令自己终身难忘的手术。

手术持续大约40多分钟,肿瘤被顺利切除。周伟平搀扶吴孟超走出手术室,此时的吴老略显疲惫,坐在走廊的椅子上,久久不舍离开。回想当时情景,周伟平忍不住流下了眼泪。从那以后,因为身体健康状况,吴孟超再也没能继续为患者动手术。在学生眼里,恩师吴孟超头衔众多,但他最不舍的就是手术台。“吴老一生都在和肝脏手术打交道,挽救了很多病人。我和吴老接触40多年,我知道他心里不舍得手术台,那天下午他坐了很久,到了要吃药的时间才离开。”

对子女:心底有大爱,“不要想借我的光”

“虽然爸爸把工作放在第一位,但他还是很爱我们这个家的。”座谈会上,吴玲也讲到了父母的爱情故事:吴孟超的妻子吴佩煜是妇产科医生,年轻时对他的工作支持、生活照顾很多,两人从来没有红过脸吵过架。“在妈妈生病住院期间,他白天忙工作没时间,下班后一定先到妈妈病房里,陪妈妈说说话,然后才在我们的一再催促下离开。在妈妈去世后的很长一段时间,爸爸都沉浸在孤独和痛苦之中。他在那年年底的日记里写道:爱妻吴佩煜8月5日走了,8月9日开的追悼会,她永远走了……”

吴玲还说,虽然爸爸带我们很少、陪我们也很少,可他对我们的爱一点也不少。希望我们几个都能争气、都有出息。除了爱我们,他对我们的要求也非常严格,让我们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踏踏实实,兢兢业业。他还要求我们不能打着他的旗号做任何事情,不要想借他的光,而是要靠自己努力工作。“如今,爸爸去世一年多了,但他就像还在我们身边、从来没有离开过一样。他的作风、品质、胸襟和情怀,是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会一直影响着我们、鼓舞着我们、激励着我们。”

对金钱:节俭每一分,捐款大手笔

吴孟超每本日记的开篇,往往是一年的起始,他通常会在扉页写下这一年计划中的重点任务。从这些开篇文字里可以看出,在他眼中,每年都是“关键年”,每年都“任务很重”,习惯于写下寄语给自己打气。

“医院初建,到处需要用钱。我和学生跟吴老去部委和总后开会、答辩、申请经费时,他既要省路费,也要省宾馆费用,我们便经常靠快餐面或盒饭对付一下。细微之处见精神,在吴老带领下,我院人员艰苦奉献、勤俭办院蔚然成风。”作为学生,王红阳院士回忆吴孟超时首先提起的是他坚持不懈的开创精神,而为了开创医学事业,他一直身体力行地节俭每一分钱。

吴孟超日记

吴孟超曾在2019年的一则日记中写道:习总书记(说)“人的一生,要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把肝癌的帽子摔甩到太平洋去不是那么容易的。大家说你这么老了,你还上台什么?我说我越老越要努力的(地)工作,除了为病人服务,还(要)带年轻人一代一代传下去,才能达到为国家实现这个目标。

在吴孟超的日记中,也会出现把钱拿出去的大手笔。1996年,他用自己的奖金和社会捐款500万元成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基金”,重点资助在肝胆领域取得杰出成绩的医疗和科研人员;2006年,他把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励等共计600万元奖金,全部用于医院的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2008年,他在汶川大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向灾区捐赠价值500万元的急救药品……

吴孟超日记中有关汶川地震捐款的内容

对学生:“就是要当好一个医生”

中国科学技术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科学家手模墙”项目的创意者和项目组组长、该馆观众服务部副研究员欧亚戈,撰文回忆了2020年6月8日采集吴孟超手模的经历。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吴老采集好的手模印痕很深,掌纹清晰。仔细端详,可见吴老因为长时间握着手术刀,右手食指和中指指尖关节略微变形。这双手,被中国肝脏外科界誉为‘上帝之手’。”

吴孟超的手模

中国科学技术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科学家手模墙”

吴孟超的另一个学生沈锋说,吴老传给年轻一代医生最根本的精神,就是怎样当好一个医生。“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在吴老那里得到最充分的体现,也是他身体力行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

吴孟超生前长期在上海市杨浦区工作和生活。杨浦区区长薛侃在座谈会上说,吴老专注服务患者,他雷打不动的“星期二门诊”,90多岁仍手握手术刀,是杨浦群众中广为流传的佳话;他热心社会公益,无论多忙都会抽出时间为社区居民提供咨询和义诊服务。“吴老用他的一生为我们树立了‘为人民服务’的榜样示范。”

纪念学术报告会

让“吴孟超星”更加璀璨明亮

海军军医大学校长刘军强调,要学习吴老许党报国、矢志强军的崇高信仰;学习他尊师重道、立德树人的高尚情怀;学习他不畏险阻、勇攀高峰的创业精神;学习他生命至上、患者至上的医者仁心,从科学家精神中汲取力量,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努力赋予吴孟超精神新的时代内涵,让“吴孟超星”更加璀璨明亮。

学术报告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复旦大学肝癌研究所所长汤钊献深情回顾了他和吴孟超半个世纪的战斗友谊,倡议加强国内合作,早日攻克肝癌。国际肝胆胰协会主席刘允怡院士号召全行业学习吴孟超爱国奉献的精神、严谨治学的态度,做吴孟超那样的医生。贺福初院士、郑树森院士等讲述了对吴孟超院士的回忆与景仰,展望了中国肝胆外科和科学研究的未来。

海军军医大学党委书记、政委焦占锋表示,在新时代传承弘扬吴孟超精神,要努力实现四个方面的转化:赓续许党报国的红色基因,转化为绝对忠诚、绝对纯洁的政治品格;秉持勇攀高峰的卓越追求,转化为转型攻坚、迈向一流的发展定力;永葆建功站位的冲锋姿势,转化为履行使命、保障打赢的过硬本领;弘扬济世苍生的大医情怀,转化为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操守。

(本文图片、视频均由海军军医大学提供)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