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中的非遗光彩,闵行獬(xiā )豸(zā)

三月以来,新冠病毒肆虐。在同心守“沪”、坚决打赢大上海保卫战的号令下,千万白衣天使和“大白”志愿者夜以继日战斗在抗战第一线,为健康平安筑起铜墙铁壁。闵行区非遗传承人和非遗爱好者用各种艺术形式记录下抗疫一线的感人瞬间,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传递温暖和感动的力量。
2022“文化和自然遗产日”
COMING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为
“连接现代生活 绽放迷人光彩”
闵行区以线上展览方式
特别展示特殊时期中的非遗力量
展现现代生活中的非遗光彩
以艺聚力,“遗”起抗疫
社区封控期间,社区志愿者、方舱建设者、医务工作者等奋战在一线人员让传承人们感触良多,部分传承人也亲身加入到社区志愿团队中,用作品记录下自己的经历,他们不仅是参与者,也是记录者。
莘庄钩针编结传承人团队创作的钩编作品有《“最美”花束》《抗疫天使》等作品对“大白们”的致敬,也有《绿“马”》《美丽家园》等作品对美好生活的期盼。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金龙华特意将这些作品赠予社区志愿者表达自己的敬意与感谢。
《抗疫天使》作者:金龙华
《美丽的家园》作者:孙颖棣
《绿码,绿马》作者:林花
生漆调制运用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袁荣富以脱胎技艺和雕填技艺为主要技法创作《背影——大白》,展现了志愿者运送物资的忙碌场景。
紫砂艺术代表性传承人张永千取材不能见面的家人、日夜奋战的方舱建设者创作满含深情的作品《爸爸我们挺好的》《夜以继日》。
漆器制作技艺作品以诗词《送瘟神》为灵感,作者俞平以刻漆和描金两大技法表现疫情过后恢复往日风采的上海。
马桥镇文体中心借用《敦煌女儿·守望理想》唱段创编沪剧演唱唱段《守护者》,展现社区配药志愿者的心路历程。
葫芦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郭海洋,在葫芦上作画,作者看到医务工作者趴在凳子上休息的疲惫模样,有感而发创作《脊梁》;又以民间雷神、火神形象创作作品表达疫情早日结束,生活回归正常的祈盼。
香囊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陈杏芝在小区封控期间为楼栋邻居送上香包,为我区企业提供了500余枚香囊作为企业复工员工慰问品。
遗产日前夕,新虹街道组织了线上香囊课程,受到了社区居民与白领的喜爱,点击下面的视频你也可以云学习~
非常时期,非常期盼
封控期间,期盼疫情散去恢复往昔是每个人的期盼,传承人们也用不同的方式来抒发抗疫必胜的信念,用自己的热情加入到宣传疫情防控的队伍中来。
沪谚代表性传承人周曙明则面向儿童,创作抗疫童谣,用朗朗上口的本地方言劝诫小朋友做好个人防护,安心居家学习。
上海细刻代表性传承人樊星涛、古船微缩复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生美、京剧名家脸谱画代表性传承人颜小雷、女红技艺(布艺)代表性传承人王龙珠、面塑主要传承人张春莲等创作的作品都意在期盼疫情早日散去,繁花盛开人间,正如摄画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澍均所书:“景观大好清零后,意志弥坚决策前。且待新枝花烂漫,九州共唱艳阳天。”
居住在我区的非遗爱好者们
也纷纷记录下特殊时期中的点滴
在日常生活中
请市民朋友们继续加强自我防护
坚持防疫“三件套”、防护“五还要”
保持身体健康与心情平和
(来源:今日闵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