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先上线,边跑边改” 上海两个医护志愿者的互联网思维

2022年04月21日18:50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人民网上海4月21日电 贺华医生无比庆幸自己在封控前,选择短暂离开妻儿,住到了浦西父母身边。其父母所在的小区乐山一村,位于上海徐家汇街道,交通大学校区近在咫尺,离寸土寸金的徐家汇商圈直线距离800米。

乐山一村共计20栋居民楼,其中2栋高层24层楼,其余为7层多层楼。居民构成以老年人、新上海人和部分租户为主。

贺华,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一线工作二十几年,临床经验丰富。封控前,医学博士的他早就为父母准备了充足的用药预案,并提前和居委打了招呼,但父母依然令他放心不下,他还是住到了父母身边。

同在小区里,其实还有另外一位医生殷怡维,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主管药师。

前期,志愿者主要聚焦在日常核酸和解决“最后一百米”运输物资的事情上。封控一周后,有志愿者开始敦促居委需要关照高龄老人。除了帮忙买菜保证老年人不断粮之外,配药问诊的重要性随着摸排楼栋情况汇总后显现。

既然小区有两位医生,第一时间小区医护志愿者小组成立。而社区的医护志愿者服务经历也让两位医生有了些许思考。

“先上线,边跑边改”

贺华医生和殷怡维药师

首先,志愿者们设定了一个“志愿者统筹组长”,组长申请了专用微信号,一开始是英文名,大家纷纷说老人找你不方便,改中文名吧!于是从 Summer变成了“小夏”。“帮扶老人组”的配药流程开始有点像互联网大厂做产品,“先上线,边跑边改”。

殷怡维药师的专业是药剂学,是主管药师,持有美国执业药师证;贺华医生则是外科医生,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学识背景。两位医生之前并不认识,没有任何交集。两个人一搭手,迅速制定梳理了小区“帮助老人问诊配药”的初步流程和两人分工,争取能够最大发挥效用,并尽可能降低风险。

4月7日,小区进入封控一周。同住小区的殷怡维药师正式进组,小区医护志愿者支持组很快要进行一次为小区老年人出门配药的行动。

谁知,2天后,殷怡维药师所在的医院,实行“气泡式管理”。也就是说,在维持医院运转的前提下,始终有部分医护人员轮换居家隔离待命,降低与外界的接触风险,以保证永远有足够医院运转的医护力量,能够顶上去。因此殷怡维药师不再出门坐镇家中,线上和贺华医生配合默契。

第一次出门配药的重担,完全落在了贺华医生肩上。很多配药的医院也是高风险地区,很多药房储备跟不上,且一些医院因为疫情变化临时停诊。贺华医生那天冒着34度高温骑共享单车出门跑了四家医院后,回来又开始思考,和殷怡维探讨如何制作更好的流程和更高效的执行方案。

如何用专业跑通流程?

于是,殷怡维药师与贺华医生两位医学博士,用扎实、严谨的专业态度在最开始就做了一个基础流程和决策:在线会诊、分级医疗、用药建议。

在线会诊

每位患者都觉得自己的需求是最急最紧迫的,两位医生则充分发挥专业能力,有些小毛病或小状况,指导患者拍摄自身情况,根据过往就医记录,给出快速判断。

小区里,有位96岁的帕金森症患者忽然发生局部肿胀,在两位医生的及时预判和指导下,子女很快紧急互联网买药,次日回复说谢谢医生,老人家症状得到缓解。

期间,还有位小宝宝3岁,疫情发生前一切正常,疫情后吃饭正常,运动减少,连续近两周大便带鲜血,大便费劲。宝宝妈妈非常着急找了小区志愿者医护群咨询。贺医生找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的专家远程会诊,介绍症状并附照片。在几位医生的指导下,患儿终于恢复正常。

同时,小组还采取了在线预判志愿者汇总的配药表格方式,殷怡维药师进一步分类整理,贺华医生合并配药线路,争取在有限时间里最高效地进行配药。

分级医疗

心血管类、糖尿症、抑郁症躁郁症等患者的配药优先,这些药属于“不能断”的药;一些没有那么紧急的常用药,分流到居委对接的地段医院;一些小毛小病的常见药,协助提供配药平台,由患者自行购买。

用药建议

有些患者自己没有意识到疾病断药的严重性,还有自我对常用药物的判断出现偏差。比如一位冠心病患者报来5种药名,殷怡维药师敏锐地发现其中没有阿斯匹林,通过询问患者装过心脏支架,他自己觉得不需要,而根据医疗准则医生建议患者优先配阿斯匹林,避免病情隐患。

很多志愿者并没有医学背景,因而两位医生从一开始就推进严谨的《配药登记表》,从剂量到药厂品牌等细节,缺一不可。而线下志愿者A组也在摸排中发现老人家记不清药名,但能拿出药盒包装,认真地逐一拍照比对,因此医生也能更好地作出专业判断。

志愿者分为“线下志愿者A组”和 “线上志愿者B组”,各有分工和交叉。A组有小蓝防护服,可以兼职B组工作;B组线上沟通,无需与患者碰面。“小夏”作为组长,收拢后汇聚表格,分发给“线上志愿者B组”。

B组和A组有时候需要协作行动,比如电话沟通不清楚药的,要线下敲门弄清楚。

两组资料会齐以后,“小夏”通知A组线下上门拿医保卡,个别需要再次核实药名药。拿到实体医保卡,标注楼栋号,做好消杀,兵分两路。送至居委,对接地段医院,为平时就依靠居委帮助的高龄老人开药等;送至门卫,由贺华医生,出行帮助重点患者配药取药。贺华医生出门跑外时,殷怡维药师在线问诊。最后配药拿回后,志愿者A组进行确认,送至各楼栋,上门送药。

关于社区多方协作的思考

社区医护志愿者的工作,让贺华有了很多思考。“有一说一,居委有时做了事,居民却看不到。”

“医保卡在身边吗?平时在地段医院还是哪家医院开药?余量多少?哪些药最紧急?有保存药盒的拿出来拍一下,有些药成分相同,但不是一个药厂,可以吗?……”

在上门调查过程中,居委和志愿者发现:老人有子女照顾的还好,而有些老人的子女也70多岁了,照顾着98岁老人;更多的是子女不在身边,只有子女电话。有的老人耳背、走路慢,连当面沟通都吃力,别提电话了。有的老人只会讲上海话,

上述讯息尽量一次问齐,不然志愿者还要再跑一趟。后来,小组又征集了三位“线上志愿者B组”。挨家挨户敲门问老人是否买菜/配药困难,这个过程急不得,要多问细一点。

但医生被会个别患者的子女孙辈催,其实一种打扰。后来就建了两个微信群:一个是“志愿者帮扶老人群”,一个是“医护邻居群”,因为陆续会加进来一些不清楚流程的居民。

志愿者大力推行“子女尽可能激活电子医保卡,互联网医院开药”,医生帮忙取的方案,但收效甚微。一方面子女平时没有激活,现在不在老人身边的就做不到人脸识别;做过激活的,还要有意识地保存“过往诊断记录”的照片才行。

医生跑医院取药也是冒着风险。因而合理分流配药需求,是对医生志愿者的必要保护,同时也是更有效高效地帮助患者拿到药的必要手段。

疫情之后社区服务更需优化

疫情之下,居委人手不足,有时也很被动,自从跑通配药流程下来,志愿者们也获得了居委的信任和配合。从一开始的对接重复,到后面及时响应,相互担待。

随着外部政策的变化,两位医生和志愿者,从小组成立第三天开始,大力推行互联网医院+网络配药平台。指导子女或自己能用手机的老年人,激活电子医保卡,实现在线配药,提升线下取药的效率,或借助网络第三方平台的物流力量,从而在保证患者用药的前提下,分流了志愿者和医生的压力,能够更好地服务于老年人和儿童等重点人群。

贺华医生的外科专业,也让乐山一村社区居民多了一份额外的保障。有志愿者在搬运物资过程中出现擦伤,贺医生检查后还同时会把正确防护意识和资料科普给大家。

社会公益救助组的讯息、电商配药讯息、保供药店名单等,医生和志愿者第一时间协同分享到医护邻居群和各自楼栋群,甚至还有贴心的录屏“操作流程”指南。在这个特殊的封控时期,这些微妙的心理安定因素,及时有效地安抚了大家。

任何一个超大型城市,日常的运转都是巨大的考验。而在新冠疫情这个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下,居民与居委如何协作、自助自救?如何让志愿队伍和社区居委有效高效地运作起来?

乐山一村这个临时成立的“医护志愿者小组”做了一个好的尝试和推动。两位医生也希望在不远的将来,整个上海的社区都能够有充分的预案演练,多方协作,在老龄化社会问题方向上,有更加优化的演变和扎实的落地。(韩庆 都锦 图片:颜筱依)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