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在他们帮助下测过核酸,很少人看到过他们的真实容貌
核酸检测小分队:居民最熟悉的陌生人
“90后”门诊护士陆文卿正在给市民做核酸采样。 均受访者供图
3月18日,陆文卿走出封控小区已是凌晨1时半。空中飘起了雨,白天在防护服里闷得浑身湿透的她,此时却冷得瑟瑟发抖。防疫车接上当天值班的5人,在空无一人的街道上穿行,回到医院进行彻底消杀以后,他们才能陆续回家。
这是一支来自上海杨浦区新江湾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核酸检测小分队。连日来,上海开展重点区域核酸筛查工作,核酸检测小分队的身影出现在各封控小区核酸检测点、社区集中隔离点,以及“7+7”“14+7”的居家隔离人员家中。
很多人在他们的帮助下测过核酸,但很少人看到过他们的真实容貌。疫情下的核酸检测小分队成了居民身边最熟悉的陌生人。
接任务半小时到现场
陆文卿是新江湾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90后”门诊护士,3月17日是她在疫情发生以来单日采样量最多的一天。
前一晚,小分队接到支援五角场社区核酸采样的任务,一早到市东医院参加完培训,5个人便分头进入5个封控小区。
陆文卿所负责的是一个大型老居民区,小区中间有一扇门,隔壁小区的居民会通过小门走过来测核酸。两个小区加起来共1117位居民,全部在陆文卿这一个点上采样。
长长的队伍一眼望不到头,现场有不少志愿者在维持秩序,陆文卿手上动作一直没有停止过,贴条码,手消,采样,装管……有老人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走来,有父母抱着几个月大的婴儿过来,陆文卿小心地照顾着每个人的状况。“测小孩的时候动作要轻一点,老人家戴着假牙,咽拭子伸进去很容易会碰掉。”
不停有人对这个隔着防护面罩看不清脸的小姑娘说“谢谢”,有行动不便的居民站不起来,她会耐心地让对方慢慢来。雨一直下,采到800多人的时候,陆文卿的手开始微微发抖,防护服里的衣服汗涔涔一片。
到家已是晚上8时,爸妈做好了晚饭等着她回来,这时陆文卿又接到医院电话。“新江湾城有小区要实行闭环管理,我得立即过去。”一边收拾东西,一边看了眼摆满一桌的饭菜,陆文卿有点不忍心,匆匆扒了两口饭才推门离开。
接到任务半小时后,核酸小分队带着物资到达封控小区,在现场划出的清洁区里穿戴防护服,对点位上的志愿者进行培训和流程预演,随即展开排查采样。采样直到凌晨1时结束。后来统计时才得知,那一天,陆文卿的小分队共为1756人完成了核酸采样。
不喝水已成习惯
倪晓诚是一名药剂师,也是核酸小分队中唯一的男生。“男大白”并不多见,时间久了,很多居民都认得他。
在小区封闭管理时,除了居民大规模集中核酸检测,还有“小部队”负责给次密接做上门采样。倪晓诚承担了这个“粗重活”。
和陆文卿不同,他要对抗的是热。核酸小分队出任务时要穿四套衣服,最里一层是自己的衣服,然后依次是医院工作服、大白防护服、隔离衣。“隔离衣是防水的,大白防护服是不透气的,坐着采核酸还稍微好一点,如果要一直走动或需要上门时,衣服一直是湿了干,干了湿。”
有次出任务时遇上气温较高,核酸小分队坚持完成了封控小区所有居民的核酸采样,在路边等防疫车回单位时,几个人热得头昏脑涨,几乎中暑。“同一队人出去,必须等到所有点位都采样完、没有人需要支援以后,防护服才能脱下来。”在此之前,大白防护服要一直穿在身上。“从穿上防护服以后就习惯了不喝水,不上厕所。”来自检验科的队员宋张隽说,“基本上没有人会因为上厕所而把防护服脱下来,一是为了节省资源,二是为了保障安全。”“
新手爸爸”说起家人充满愧疚
“在隔离点全封闭工作7天后,我们要集中隔离7天,然后居家隔离7天,再回到单位上班,算是一个闭环。”陆文卿说起离开家的那天早晨,“18日忙到半夜回到家后,爸妈都睡着了,那天早上,我跟他们一起吃了个早饭,第二天就进了隔离点,再见面又要半个月以后了。”
倪晓诚的孩子刚出生几个月。一个星期有四天都是凌晨以后才回家的“新手爸爸”在说起家人时充满了愧疚。宋张隽的丈夫是杨浦区中心医院的医护人员。“现在我们俩都在加班,18个月大的小孩只能交给外婆带。”
自2020年疫情暴发以来,核酸小分队转战过多个“战场”,从最初的病房到机场、集中隔离点、疫苗接种点,再到现在的封控小区现场。他们是这座城市的守护者,但同时,他们也是父亲、妻子、女儿……(记者 黄尖尖)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