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这场新闻发布会,暖爆上海朋友圈的“密码”何在
能把疫情新闻发布会开成悬念迭起的电视连续剧,不但推出一组国民CP动漫,顺便还开一堂全民抢答的语文组词课——3月17日,上海第125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把这场电视连续剧推向了高潮——网友们更希望是“拐点”,早日迎来欢乐大结局。
网友@54zhuzhu所绘“文武(邬)双全”
早上10点,不少市民急切等待的第125场上海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如期开场。
网友制作的人物图片。来源:网络
发布会前,朋友圈已经开始组词大赛。网友自创的短语热传,“‘惊’‘宏’一瞥”“全员‘阴性’”“‘王炸’配置”“看新闻发布会看出了追剧的感觉”……对于在抗疫中奋战半个多月的上海市民来说,这些“谐音梗”和“标签”,既是善意的调侃,也是对台上与会者的期待。
上海市卫健委主任邬惊雷,上海市新冠肺炎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上海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尹欣……他们的出场,没有辜负市民期待,理性而不失温暖,专业且不失幽默,让抗疫中的上海人在会心一笑中信心倍增。
政府:回应热点透明,释疑解惑及时:被“网格”不用怕!
邬惊雷在发布会上发言
“今天你被‘网格’了吗?”这几日,上海居民常以此互相调侃。
这源自两天前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市政府副秘书长、市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顾洪辉提到,拟以网格化方式对重点区域人员进行新一轮核酸筛查。
16日一早,很多居民发现,小区被“网格”了,有人惊问,难道“出事体”了?也有人生疑:上海新增感染病例这么多,不封城只“网格”,行吗?
当天的新闻发布会,上海市卫健委副主任赵丹丹立即回应:这是为了尽早发现潜在传染源,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尽快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专家组根据对区域风险的研判,确定了一些重点区域。今明两天48小时内,将对区域内人员进行2次核酸筛查……重点区域核酸筛查,不采取“2+12”措施,各区要按照市里统一部署,不得擅自加码。
17日的发布会,邬惊雷再次详解,被“网格”的居民,得以更清楚地洞悉决策思路:重点区域是以本次疫情发生以来出现病例和感染者的情况,及其在区域、单位、人群中聚集和分布特点,结合考虑区域内人口密度、社会特征、经济活动特点等综合因素确定。原则上以街道(乡镇)为筛查单元,划定重点筛查区域范围。
他还说,此轮48小时筛查结束后,上海将综合研判筛查区域内的人群感染风险以及是否有扩散传播风险可能。核查结果出来后,根据该区域筛查出来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多还是少,年龄分布、人群分布等,特别是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看看扩散传播风险的可能,动态调整下一步疫情控制措施。
“今天是重点区域核酸采样第二天,刚好下雨,温度下降,可能给社区居民核酸现场检测带来许多不便。”邬惊雷这番话,被网友评价为颇具“暖男”气质,“已要求各区做好服务保障,减少对检测现场设备和人员的影响,也希望大家特别要注意安全,分批有序地进行核酸采样工作。”
125场新闻发布会,直面市民关切,倾听意见建议——已是两年多来上海抗击疫情的重要举措和常规操作。每场发布会都有手语同期翻译,最大程度让所有居民知情。尹欣曾告诉大江东工作室,疫情期间的政府新闻发布关注度极高,不能是单向的,必须与市民互动,“聚焦最有代表性、集中反映市民心声的问题,推动新闻发布工作及时、主动、透明,更好助推问题解决,让市民们心安。”
专家:盛赞《方案》,相信科学,未来还有“三武器”
张文宏在发布会上发言
“你们肯定很想知道专业医生是怎么看的,所以昨天国家卫健委解读之后,我在感染传染病领域邀请了五六十位专家在网络上进行了一次闭门大讨论,大家得出一个结论,说这次《诊疗方案》是历来所有版本中最科学、最好的。要知道关起门讨论,发出这样的溢美之词,概率是不高的,一般关起门来都是批评,但是确实表扬了。”
17日,久违多日又一次亮相的张文宏医生这番“大实话”,发布会内外都笑了。
上海市政府新闻办供图
把抗疫的科学原理和决策,用最直白、通俗的语言讲给市民听,已是张文宏医生的独特话风,“把病毒‘闷’死”“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它会咬人!”“扛过‘倒春寒’”……
3月15日夜,国家公布最新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引来公众极大关注。
“比如出院后的管理,隔离14天还是21天?隔离的越久当然越安全,出院后的管理我们还是要进行科学制定。现在定下来7天,7天必须有充足科学依据,认为在医院核酸检测转阴以后,居家隔离7天,那就说明当病毒载量降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再具有传染性,再核酸检测确认即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讲,以前出院到隔离点待两个礼拜,现在改成出院居家监测7天再做核酸,这是一次大尺度的调整,这里面的科学依据就是要通过足够科学数据来保证的。”
张文宏极为具体地解析了防疫政策变化背后的逻辑——每一次改变,都不是“拍脑门”,而是在科学研究的支撑下进行。在百年不遇的传染病面前,相信科学,是人类最重要的信念支撑之一;而解释科学,是专家为公众铺就的通往信心之路。
张文宏说,对未来我们有三个武器:第一,疫苗充分的注射;第二,我们要有治疗有效抗病毒药物和其他药物包括中医药等支撑;第三,有非常充足医疗冗余度。诊疗方案的更新,是在抗疫整个过程当中非常具有战略性的一次调整。
“诊疗方案是整个医疗机构要用的,很多老百姓在网络上自己下载看了,看来看去觉得看不太懂,这很正常,能看懂就不正常了。”
“很多人说CT值,其实根本不知道什么叫CT,以为是到医院拍个CT。”
严肃、权威的解读中间,张医生仍然不忘调侃,引来笑声一片,严肃的话题也变得轻松,更能入脑入心。
互动:台上坦诚交心,网上热情回应
尹欣向记者和市民表示感谢
与以往迅速收尾不同,这场发布会结束前,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尹欣多了几句“有感而发”。
她首先感谢记者:半个多月来,大家一直在防控一线报道采访很是辛苦,向大家致敬,“一是拜托大家采访过程当中一定要做好个人健康防护,保重珍重。二是拜托大家,请帮助我们及时收集、反馈市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需要解答、解决的问题,我们将努力做答,也将推动改进提升我们的工作。”
然后感谢所有市民朋友:“大家用默默行动支撑我们、鼓励我们,给予了我们无穷的力量,与病魔、病毒作战,我们是须臾不敢停歇,一刻不敢懈怠,请大家继续支持我们,帮助我们,我们同向而行,一起努力。”尹欣说,“相信如常的生活、如常的上海一定会很快回来!”
筛查中涌现很多百姓的智慧,积极助推精准防控。图片来自网络
本报客户端随后以《市政府发言人感谢市民:如常的生活、如常的上海一定很快回来》发出报道,有网友留言说,“听得我都掉泪了!”
作为市政府新闻发言人,尹欣的话,正是上海市委市政府对市民的态度。
这样的声音,在发布会上时时可闻。市政府副秘书长、卫健委主任、委办局负责人,还有区和街镇负责人……对市民的一声声由衷感谢,希望媒体助力政府及时收集、反馈民意,体现了决策者谦卑的姿态,和对市民的充分尊重和切实关心。这是以“人民城市”为追求目标的上海应有的模样——在一座超大城市做好疫情防控,没有对人民群众的尊重,不能赢得全社会的支持与积极参与,就没有成功的可能。
17日的发布会,静安区彭浦镇党委书记辛毅讲述了基层社区“切块式、网格化”核酸筛查的故事。该镇有居民小区也有产业园区,有大型商场也有商务楼宇,人口密集、情况复杂。但16日一天,他们就完成筛查采样14.6万人,还包括了1万多名流动人员。
在辛毅看来,这是对城市基层治理的一次新考验。能够顺利完成,既是由于市、区两级全程大力支持,“区委、区政府抽调了98名医务人员、200名公安干警、160名机关企事业单位骨干增援,连夜将各类保障物资落实到基层。”也是由于组织推进设计得力,注重科学布点、注重现场组织、注重服务保障,充分考虑每个小区、园区、楼宇的实际,因地制宜设置87个采集点;每个采集点科学分区,流水操作,提高采样效率;对没有智能手机的老年人安排志愿者提供登记服务等。
他带着感动提及一线防控人员和居民的努力:“采样医生每小时要采100-120人,主动压缩休息时间,减少居民等待;很多‘大白’脱下防护服后,浑身都湿透了;很多居民、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和居家办公的‘上班族’,主动报名当志愿者。”
一场疫情防控发布会,让我们近距离窥见上海始终有信心坚持“精准抗疫,动态清零”的“密码”:不管遇到多大难处,政府愿意以平等、开放、尊重的心态,对待百姓;越是面临危机和挑战,越多坦诚公开、努力征集人民意见;换来的,也是市民的理解、体谅,鲜有键盘侠式的偏激责难,更多切实可行的治理建议。
从125场防疫新闻发布会的细节里,能够洞悉上海对“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深刻理解和努力实践。
当政府习惯于以敬畏之心俯身倾听专家和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努力让群众感受到生活在这座城市的暖意、惬意、诗意;当城市以“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为发展宗旨;当疫情来袭,整座城市都能同心同向、齐心协力、科学施策,战胜一次疫情的“倒春寒”,又有什么悬念呢?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