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这间8平方米小屋,有何魔力?

2022年03月08日14:38 | 来源:新民网
小字号

今年2月8日,春节刚过。上海12345市民热线接到一个电话。

电话那头,一个悲伤的声音啜泣着:“同志,我想自杀!我82岁了,儿子还在‘啃老’,我的退休金都贴给他了,活不下去了呀。”

有老人扬言自杀!热线迅速转为警情下发,民警火速上门,将金老太和儿子范先生请进了凉城新村派出所一间8平方米的小屋。在这里,民警、街道司法所调解员和律师一边安抚老人,一边通过专业法律知识,找到了一条意想不到的解决办法。患有抑郁症的老人,最终平息了轻生的念头。

一年多来,类似的故事,不断在这间名为“虹馨”的小屋里发生。而这样的小屋,目前已覆盖了虹口区所有派出所。

据统计,仅去年一年,通过派出所、街道司法所和律师事务所“三所联动”,有150多起社区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不仅成功实现动态隐患清零,也让老百姓感受到“法在身边”的安心,形成了“有事找法”的共识。

怒气、怨气、火气,化作和和气气,这到底是怎么做到的?

图说:“三所联动”人民调解工作室警方供图

无奈的“啃老”族

近日,记者来到“三所联动”最早试点的凉城新村派出所一探究竟。

一进门,就看到右手一间房门上挂着“三所联动”人民调解工作室的牌子,下面还详细列举了周一到周五的接待时间表。门的左侧,插着当天调节值班民警柯佳、调解员王薇和律师聂玲艳三块名牌。

透过门上的玻璃向内看去,屋里摆着一张台子,六把椅子,一位男子正在与民警、调解员和律师交谈。一问巧了,这位就是一个多月前“老人扬言自杀”事件中的当事人、金老太的儿子范先生。前来咨询的他说起一个多月前的那一刻,依然感到愧疚和后怕。

“没想到妈妈会有自杀的想法。”范先生告诉记者,几年前,他前妻因经营服装生意失败,欠下了80多万的债务,当时夫妻俩还没离婚,他是借款担保人,妻子拖欠还款成为‘老赖’,他也受到牵连,被闵行区人民法院冻结了每个月有固定薪资的银行卡,用于还债。

“实在没有办法了,和前妻离婚后,我吃住都在我妈这里。平时妈妈心疼我,还经常帮我补贴一点,我也很努力在外面打工,想尽早把钱还掉。”范先生说,父亲2007年过世后,妈妈就患上了抑郁症,后来慢慢吃药好了一点,欠款和离婚的事发生后,他发现妈妈又开始吃药了。“我心里也急,但没什么办法。”

民警柯佳弄清了来龙去脉,和调解员王薇和律师聂玲艳一同“会诊”。聂玲艳是一位有十多年纠纷调解经验的律师,分析了范先生和前妻的法律权利义务之后,她认为范先生的情况,可以依法向承办法院申请在冻结银行卡中提取每月最低生活保障金,以渡过难关。

起初,金老太和范先生还将信将疑。但在聂玲艳专业的解释和手把手的帮助下,老人一颗悬着的心终于逐渐放下,相关申请事宜也很快启动。

“真的很感激,我对法律了解不多,也没钱去找律师咨询。”范先生说,虽然妈妈的事让他心里很不好受,但这次能够得到“虹馨”调解工作室的帮助,可以说是不幸中的万幸。“有了律师帮忙,妈妈特别相信,我心里也总算有底了。”

姐弟的手又握住了

一直以来,矛盾化解、纠纷调解多以民警和人民调解员为主,为何虹口分局凉城新村派出所会试点引入律师这支第三方力量?

凉城新村派出所所长李嘉懿告诉记者,凉城地区老旧公房多,人口密度大,老龄化程度高,和地区特点相关的家庭矛盾、邻里矛盾、停车矛盾十分突出。以去年为例,全年接报的1万多起110警情中,各种纠纷类的就占了2300多起。“很多矛盾看起来是小事,但如果不及时解决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就有可能小事化大,甚至出现民事转刑事、刑事转命案的悲剧。”

李嘉懿认为,金老太的故事其实很说明问题——纠纷化解,无非靠情与理,人民调解员善于换位思考以情动人,当“老娘舅”,但随着市民法治意识的提升,很多人对法律有所了解,却又一知半解,这时候,就需要有专业人士介入,发挥一锤定音的作用。“如果没两把刷子,有时你甚至说不过被调解对象。”

“我弟弟打了我三个嘴巴子!”今年1月7日深夜,虹口警方接到一起110报警,报警人吴女士的弟弟冲到她家中,不但大打出手,还扬言要在姐姐家阳台上“大便”。

亲姐弟为何会如此水火不容?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两人之间因为房产纠纷已经闹了2个多月。原来,吴家姐弟有一个独身的舅舅,一直是姐姐吴女士照顾养老,前后有十多年。后来因姐姐要做钟点工挣钱养家,抽不出时间,最近两年弟弟吴先生照顾得比较多。舅舅名下有一套房,眼看年事已高,就约定把房子留给姐姐,由姐姐给弟弟房价30%的钱作为补偿。

原本安排得妥妥当当,没想到去年底吴女士把房子过户之后,就没了下文。吴先生一直找姐姐讨说法,但姐姐一时也拿不出钱来,结果矛盾越来越激化,闹到了不可开交的地步。

清官难断家务事,民警也无法断定谁是谁非。但如果事情不解决,矛盾明显有继续激化的可能。吴家姐弟被请进了“虹馨”人民调解室。经过先后两次调解,律师李锦洲找准了其中的症结所在:姐姐贸然将房产过户的行为,让弟弟非常不满,虽然姐姐承诺一定会给钱,但他还是担心一旦舅舅不在了,口说无凭自己缺乏保障。

如何才能打消吴先生的疑虑?调解中,律师告诉吴先生,不妨签订一份双方都认可的协议,因为这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双方都能得到保障。

今年3月3日,在民警、调解员和律师的见证下,吴家姐弟签订协议,约定姐姐按月分期支付补偿弟弟的款项,5年内付完;在此期间,房产不能出售;一旦舅舅不在了,姐姐必须一次性付清所有欠款;舅舅的赡养义务,由姐姐承担90%,弟弟承担10%。

协议一签,大家都松了一口气,也开始愧疚于被误会冲昏了头脑,忘了亲情。调解会还没结束,姐弟俩的手已经握在了一起。

图说:民警正在主持调解 警方供图

从“3”向“3+N”升级

去年底,虹口区四川北路派出所接报一起讨薪类警情。一家海鲜店内有10多名装修工人因劳资纠纷向店主邵先生讨薪。邵先生不但不予接待,手机也一直关机。讨薪工人群情激奋,一个不慎很容易酿成群体性治安事件。

接警的派出所民警将工人们带到派出所,又将店主邵先生也传唤至派出所。“三所联动”机制立即启动。这回,除了街道司法所人民调解员、法律援助律师之外,警方还引入了劳动监察部门。

从释法说理到教育训诫,经过各方努力,劳资双方当天就谈妥了薪资支付方式,店主签订了承诺书,并很快把工人的工资发放到位。一场群体性事件的风险消弭于无形。

据虹口公安分局局长柳国青介绍,今年,在“三所联动”矛盾纠纷化解机制1.0版的基础上,虹口警方积极探索2.0升级版,正在构建“3(三所联动)+N(区职能部门)”的新机制。让“遇事找法,法在身边”成为大家的共识,切实做到“平安不出事、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

目前,已经引入的部门包括教育、民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卫生健康、市场监管、房屋管理等部门,根据矛盾纠纷的具体情况,由区城运中心平台或者街道分别牵头不同单位的专业人员参与,充分整合各种资源,全力调处化解矛盾。

警方还化被动为主动,构建矛盾纠纷“主动发现机制”。通过综合运用重复警情核查等数据模型,对110警情、12345热线、窗口接报、信访受理的信息进行研判,同时深入社区、商务楼宇、重点单位等,动态排查挖掘“隐形”矛盾,然后主动“送调上门”,并定期开展回访,通过与法院诉调中心对接,申请司法确认、强制执行等手段,提高调解协议的履行效率,破解矛盾纠纷化解“最后一公里”难题。

去年12月到今年1月,虹口区嘉兴路派出所研判分析发现,有同一地址短期内先后接报7起警情,从最初的报骚扰,逐渐升级为拉电闸,最后竟然变成报“抢劫”。虽然警方调查发现,这一切只是父女间房产纠纷引发,警情存在夸大成分,但警方还是主动开展调解,成立了由派出所领导牵头的纠纷调解工作小组,依托“三所联动”机制开展矛盾化解,促成双方达成共识。

(因涉及个人隐私,文中当事人为化名)

短评 |新时代的“枫桥经验”

一次口角引发的怒火,如果不加控制和疏导,可能酿成意想不到的悲剧,成为平安社会的重大隐患。

虹口区“三所联动”机制的成功之处,就是走出警方处置的闭环,综合运用各种社会力量,成功实现“动态隐患清零”,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大幅降低社会成本。

这让人想起了全国推广、历久弥新的“枫桥经验”。57年前,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在党的领导下,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实现捕人少,治安好”的经验,成为我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一面旗帜,至今充满活力。

2013年10月,为纪念毛主席批示“枫桥经验”5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做出重要指示,强调要适应时代要求,创新群众工作方法,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矛盾和问题,把“枫桥经验”坚持好、发展好,把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好、贯彻好。

的确,“截”“堵”“控”的传统思维模式和管理手段,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网络化”“全球化”带来的社会治理新要求;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化等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既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新技术手段,也提出了新挑战,为“枫桥经验”注入了新时代内涵。

从“三所联动”到“3+n”,我们欣喜地看到,上海的探索创新,不仅使“动态隐患清零”,保一方平安,也为推广“枫桥经验”,实现“良政善治”目标,提供了新的成功样本。(新民晚报首席记者 潘高峰)

(责编:沐一帆、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