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上海:为民办实事有温度,打造新时代教育高地

马作鹏 唐小丽
2022年01月31日08:26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要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着力构建优质均衡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医药卫生界教育界联组会上回应教育领域热点问题时再强调,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殷殷关切,谆谆嘱托。

一年来,中国教育发生深度变革,上海也在改革大环境中多措并举,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构建一个涉及教育高质量发展体系、优质均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以及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的新时代教育高地。

一年来,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动党史学习教育活起来、实起来并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制度机制,把“我为群众办实事”真正融入教育改革大局,不断开创上海教育事业新篇章,不断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

申时校园、幼有善育、金色学堂……教育为民办实事,不仅是党史学习教育的重要成果,也彰显城市和教育的温度。

红色资源铸魂育人

新四军老人给“00后”讲党史;百支青少年队伍寻访红色遗迹;在沪高校成立党史学习教育百人宣讲团;部市共建“高校中国共产党伟大建党精神研究中心”……

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的统一组织下,老中青三代共话党史,共寻初心。

“同学们,一百多年前,就在如今的黄浦区,就在我们学校的附近,中国早期的一批爱国人士创办了传播真理的先进刊物,宣传进步思想和马克思主义,可以说这里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早传播地之一,这里也成了他们的‘初心之地’,在这里点燃了信仰之火,照亮了中国革命的前程。”

黄浦区卢湾二中心小学的许影琦老师和学生们一起走出校门,拉开了一场“红色人文行走”,寻访学校附近的红色地标。这次特殊的行程,被这位老师“化”作了一节生动的思政课。

上海,有着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等诸多革命史迹。传承红色基因,深化馆校合作,在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市文物局大力支持下,中共一大纪念馆、上海市青少年学生校外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联合举办“百物进百校,百讲证百年”活动。珍贵革命文物资源走出“玻璃柜”进入课堂,成为学校党史学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质资源。

切实用好区域红色资源,各区中小学的思政课教师们还因地制宜,组织学生寻访区域革命史迹、树立理想信念的教学实践活动。据黄浦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黄浦教育积极构建培根铸魂生态圈,串起启智润心学习链,打造“红色思政”区域特色品牌,将思政教育的资源势能转化为育人动能,教育引导青少年知史爱党、知史爱国。

“沉浸式”学习党史,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生理论宣讲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讲师团成员们走进社会大课堂,在党史学习教育巴士课堂中讲好党史故事。

“在老渔阳里2号的门口竖了一块牌子,上面写着‘会客谈话以15分钟为限’。怎么回事呢?因为当时很多青年看了《新青年》的文章以后,都要来找陈独秀谈谈心,所以这里就是当时年轻人的网红打卡点。”

来自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生理论宣讲团的李佳正作为志愿讲解员,在党史学习教育巴士上为上海浦东新区市场监督局的党员们带来一堂时长100分钟的党课。这堂党课将历史故事和现实场景相结合,宣讲员和党员们共同回顾中国共产党历经坎坷、苦难辉煌的百年奋斗史。

依托课程思政育人体系,积极发挥马克思主义学科优势。沪上高校不断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更多学生走出教室,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中引导他们成长为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作为百人宣讲团的一员,上海师范大学教授苏智良说:“在深入基层开展宣讲活动的过程中,要结合自己最新的研究成果,学活用活党的创新理论,增强宣讲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尽最大努力,帮助师生深入了解党的历史,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从历史中汲取开拓前进的强大勇气、智慧和力量。”

他们,正是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充分发掘红色资源,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铸魂育人,不断推动党史学习教育常态化长效化的生动注脚。

以人为本办实事

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教育,更要以人为本、人民满意。

2021年2月25日,教育部、上海市在京召开共同全面深化上海市教育综合改革工作推进会,吹响了新时代上海教育深入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继续勇当全国教育综合改革探路者、引领者、示范者,率先赶超世界一流水平的号角。

如今,上海呵护最柔软的群体,实现学龄前儿童“幼有善育”;“双减”政策平稳落地,创新举措充实沪上学子成长;顺应数字化转型趋势,“金色学堂”助力在沪老人跨越数字鸿沟。

“婴幼儿是‘最柔软’的人群,幼有善育事关千家万户和城市未来,深刻影响着孩子的全面发展、终身发展,事关每个家庭的幸福和谐,事关城市的温度和发展。”此前,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上海市教委主任王平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是说。

自“学龄前儿童善育工程”“小学生校内课后服务”等纳入上海市民心工程以来,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以人民群众的感受度、获得感为标准,积极推进各项工作围绕“我为群众办实事”展开,是上海在打造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过程中,凸显更好落实和服务国家战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目前,上海共有1687所各级各类幼儿园,在园幼儿54万。其中,公办幼儿园在园幼儿超过70%,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超过90%,毛入园率达99%。上海以幼儿身心健康为重点,确保2小时户外活动,以数字化转型赋能高质量发展,基本形成了广覆盖、保基本、有质量的学前教育体系。

上海有各类托育服务机构1098家,托额4.8万个,其中开设托班的幼儿园托儿所71%,普惠性托育机构占57%,全市街镇普惠性托育机构覆盖率已达到95%,基本形成了幼儿园托班为主力、普惠性资源为主体的托育服务格局。

针对上海实际情况,上海还探索建设科学育儿指导“15分钟生活圈”,打造“进楼宇、进园区、进场馆、进社区、进家庭”的“五进”新模式。扩大科学育儿指导的覆盖面、知晓度、感受度,把资源送到家长身边。

作为贯彻落实中央“双减”政策9个全国试点地区之一,上海全面落实中央“双减”工作部署,对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等作出了具体部署。

于是,上海打出“组合拳”,通过加强作业管理、做精课后服务、做优线上服务、提升教学质量等精准举措,标本兼治,让“双减”政策红利惠及每个家庭和孩子。

2021年9月10日起,每周一至周五晚,上海的初二、初三学生可以通过“上海空中课堂”网络平台、上海教育电视台和有线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等多种途径,与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学科的名师“面对面”,听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等优秀教师讲述课程难点解析,如有疑问可以在线提问。由名师团队遴选学生高频和高质量关注点,开展集中答疑。

在宝山区美罗家园第一小学的校园里,孩子们正在参加课后服务活动。有一群孩子来到了红色长廊,学党史讲党史,这些“宣讲小先生”拿出手掌大小的纸,认真写下党史故事宣讲稿。“小先生制”传承了百余年前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思想,培养出一批“知行合一”的小先生们,在同龄人间种下“红色的种子”。

“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原来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放学后位于徐汇区的零陵中学校园里,时不时传来稚嫩而婉转的昆曲唱腔,昆曲社团的同学们在上海昆剧院老师的带领下,从唱、念、做、打四项基本功学起,领悟昆曲的正确入门路径。

除了课后服务时段的学习,学校还引入系列昆曲讲座,让全校同学们都能深入地了解昆曲六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感受传统戏曲的艺术魅力、传播途径及历史地位,为学生打开了探索戏曲之美的大门,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

“双减”了,上海的孩子们留在校园里的时间更多了,如何让他们在校园里度过15:00-17:00这段传统的十二时辰中的申时?上海各区中小学用“全人教育”的理念推动课后服务的内涵发展,让“申时校园”呈现出一派生动活泼、昂扬奋发的景象。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飞速发展,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老年人学习方式也悄然变化。

上海市教育系统落实“我为群众办实事”,主动整合各级各类资源,打造全国首个中老年专属学习平台“金色学堂”。

通过“金色学堂”,50岁以上的上海老人们有了终身学习的全媒体平台。健康、文化、艺术、生活、时尚、技能等6大类别课程,乐学大讲堂、人文行走、银龄法宝、智能设备等4大特色栏目,为中老年用户创造了更丰富、可选择的学习渠道,实现了“足不出户”在家学习。其中,电视直播频道以大屏收看、操作简单等优势最受认可。

值得关注的是,“金色学堂”重点关注老年人数字时代的技术运用难题,基于日常生活场景开发智能技术实用教程,打破“数字鸿沟”,深受老年人欢迎。

目前,“金色学堂”已经成为上海老年教育的标志性品牌,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有效提升了老年人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幼有善育,落实“双减”,终身教育……一份份详细政策的落地实施,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紧盯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让教育资源更均衡、更精准、更充分、更公益。

新时代,新高地

凝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新时代上海的教育工作将继续站稳新高地。

2022年1月12日,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系统党史学习教育总结会议上,发布了100个“我为群众办实事”典型案例,彰显“人民至上”的温度。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书记沈炜强调,通过党史学习教育,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师生和医务人员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学出了树立大历史观的新高度;政治忠诚更加筑牢,学出了拥护“两个确立”的新认识;宗旨观念更加厚植,学出了践行初心使命的新担当;改革精神更加昂扬,学出了教卫事业发展的新作为。

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副书记、市教委主任王平表示,要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埋头苦干、勇毅前行,抓好教育事业新一年开局工作,不断提升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刚刚结束的上海两会上,上海市未来的教育事业如何继续纵深发展,引发各界关注。何以言之?

2022年1月20日上午,上海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开幕。上海市长龚正作《政府工作报告》。这次《报告》在写法上较往年有一重大变化:阐述2022年工作任务时,教育首次与科技创新、人才建设并列同一板块。

“上海要持续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根本靠科技,基础在教育,关键是人才。”龚正在做政府工作报告中说。

报告指出,要坚持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推进教育综合改革。健全义务教育“双减”长效机制,提高课堂教学、课后服务、课业辅导等校内教育质量,完善培训市场综合治理机制,推动新中考改革平稳落地,强化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报告还指出,要深化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试点,深入实施高校“双一流”建设、创新策源能力提升、人才揽蓄等计划,打造一批高水平职业本科和新型高职;要建设一流教师队伍,完善学生关爱体系,发展终身教育和特殊教育。

一流城市孕育一流教育,一流教育成就一流城市。彼时彼刻全面深化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号角吹响之际,正如此时此刻上海教育继续不断为城市创新注入不竭动力。

正如龚正市长在报告中说:“我们要把科技创新之火燃得更旺,把强教育才之基筑得更牢,把招贤引才之门敞得更开,大力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让上海这座城市始终勇立时代潮头、引领创新潮流!”

(责编:董志雯、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