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这支“建桥”团队,为杨浦社区少年远程授课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江河湖海上的一座桥,就能解决往来问题。若说起如何建造一座桥梁,你真的了解吗?
自今年1月7日起,四平路街道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开展合作,组建了一支由5名土木工程专业的硕博研究生组成的寒假社会实践团队,开展了“大手筑桥正青春,小手绘桥恰少年”系列活动,通过线上视频方式,远程为孩子们直播上课,科普桥梁小知识。
那么,桥梁建造的深奥知识,
怎样能够通俗易懂地让孩子们理解呢?同济大学这支团队有自己的“秘籍”。
“有没有人知道,梁桥和拱桥有什么区别?”
一个玻璃碗、几双一次性筷子,一卷透明胶,面前再架一个提词器。晚上七点,在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教室里,几位年轻的小老师站在讲台前,对着镜头娓娓道来……
这是一场主题为“万丈高楼平地起——桥梁施工”的远程直播课。课程的主讲成员是同济大学无止桥青年团队的刘丛菊,而听课的学生是来自四平路街道公开招募的社区孩子们。梁桥、斜拉桥和悬索桥之间有什么区别?桥梁施工有几种方式?一座桥的建造需要多少专业的人才合力促成?……桥梁背后的种种故事,在这里都能得到解答。
为了加深孩子们的实际体会,这群小老师特别选用近年开通的港珠澳大桥作为例子,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建造一座桥梁所需的时间、资金、人力等相关条件。
仅仅用眼睛看还不够,小老师们带大家准备了家里常见的碗筷、胶带、橡皮等生活用品做起小实验,通过搭建简易的“木架子”,模拟桥梁结构,使得原本扁平的书本知识变得立体直观。
今年就读小学四年级的姚墨白,是参与本次课程的同学之一。对于“桥梁”二字,他的概念里只有坐着小汽车过桥时的印象。没想到这次科普课程,一下子挑起了他对桥梁的兴趣,不仅用心做好小实验,还经常积极提问。课后,他甚至向老师们展示了自己写得满满的笔记。
对于团队成员们来说,能够登上讲台,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为社区孩子们做一次科普课堂,也是难能可贵的经验。作为团队成员的郑颖达参与了本次科普课程,他表示,吸收知识与传播知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经过五年多的学习,平时听老师讲专业课,我们觉得没有那么难懂。但要将这些内容再向小朋友们讲解,那就难多了。”郑颖达说:“你需要反复把自己已有的知识分解、消化、重新梳理结构、组织语言,再以小朋友能理解的方式传输出去,这要求我们对所有知识吃得很透。”
据了解,同济大学无止桥青年团队已经是一支较成熟的队伍,共有53位成员,包含博士生3人、硕士生27人、本科生23人,领域涵盖土木工程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设计创意学院、人文学院、医学院、法学院等多个学院。
团队自2012年成立以来,先后在贵州、甘肃、重庆、云南等多省市建设了10余座人行便桥,为村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团队还通过路灯安装、焚烧炉建造、水电维修等民生工程,帮助村民改善居住环境。疫情期间,团队在学校的联系与支持下克服重重阻碍,建起云南省“同安心桥”,以自身实践激励青年学子投身乡村建设,搭建与国同行的使命心桥。
而与四平路街道的合作,也是偶然中的必然。“同济一方有强大的师生力量,即教育资源,可以提供优质教学服务;街道一方则有广阔的居民力量,即教育受众,正需要得到各方面的知识普及。”四平路街道团工委书记胡琦表示,“与此同时,同济也需要一个平台帮助学生将书本知识转化成社区经验。两者供需一拍即合,自然衍生出一系列共建活动。”
据悉,本次街校合作系列活动共设置了三节科普课程,主题分别为桥梁初探、桥梁施工、桥梁故事,已于1月17日正式结课。活动旨在通过桥梁知识的趣味科普,让8-14岁青少年了解桥梁基本信息,对桥梁学科的发展有一定了解,提高其对土木工程专业的兴趣,引导发现土木工程的魅力所在。
(来源:上海杨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