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大江东︱淮剧在上海:一场事关生死的突围!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曹玲娟
2022年01月24日10:19 |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小字号

一个根在苏北的地方剧种,要怎样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生存?近年来,作为全国唯一江淮大地之外的淮剧团,在上海发展得风生水起。

不过,在1月17日召开的2021年度上海市级国有文艺院团“一团一策”考核现场,上海淮剧团团长龚孝雄却用“永远有危机感、永远如履薄冰”来形容,“上海淮剧必须要有忧患意识,以苏北籍上海人为主体的淮剧受众群越来越少,少到总有一天填不满一场自然上座。”

淮剧在上海,也是戏曲在当下——生存土壤变了,观众群体变了,一切都在代际传承、飞速变幻。戏曲如何从旧时范式中腾挪辗转?如何因时而动、应势而变,适应当下审美,找到生存发展空间?

这是一场事关生死的突围——

奔流

淮剧,来自江淮。上世纪初,苏北大地运河两岸,一种综合田歌、民谣与民间说唱并吸收花鼓、莲湘等舞蹈而形成的以说唱为主的地方小戏诞生,人称江淮戏。

艺人多是农民,忙时种田,闲时唱戏。逢上丰庆和祭祀,放下手里的劳什,自娱自乐开唱。歌声如同水流,氤氲过山间田头——

“从日落唱到日出,挑着烧起来噼啪作响的松木油脂,在昏暗的夜灯下吼出爽朗性情。”龚孝雄对淮剧源流熟稔于心。

1906年,淮河洪水。失去家园的淮剧艺人逃荒来到十里洋场,边做苦力边唱戏;十年后,上海出现首家演淮剧的场所——群乐戏园。至上世纪30年代初,淮剧在上海迎来第一个高潮,进入城市剧场。

2021年上海淮剧团创排淮剧《寒梅》

此后的日子,起起伏伏。

抗战胜利后,1947年春,上海戏剧汇演,由何叫天、筱文艳主演的淮剧《芦花河》与梅兰芳、周信芳主演的《打渔杀家》在天蟾舞台同台演出,江北淮剧在上海迎来鼎盛。

后来,上海市人民淮剧团(上淮前身)一旦有新戏,苏北各淮剧团体立即公演。上海一直担纲该剧种龙头。

江北小戏,就这样植根在上海。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有300 多万苏北籍人,淮剧拥有庞大的观众群。到20世纪80年代,受新生文化形态冲击,淮剧遭受空前压力。

随着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关闭、城市改造日新月异,原来的淮剧观众群被分散至远郊。曾依靠苏北人及工人群体生存的淮剧,越来越艰难……

此时,一群志在革新的戏曲工作者,举起“都市新淮剧”大旗,以《金龙与蜉蝣》《西楚霸王》为代表,探索传统戏曲现代化、地方戏曲都市化,推动淮剧的现代审美转型,进入全新发展时期。

起伏本相连。进入新世纪,来不及卸下“都市新淮剧”荣光,高潮之后的平缓便不可避免地到来。上海,淮剧观众越来越少的趋势,没有改变,愈加严重。“真正的淮剧迷,很多都住进了养老院。”一位淮剧演员感叹。

没有观众,剧种又有什么价值呢?这个问号,成了悬在淮剧团头上的利刃。

为了寻求生存突围,一代又一代的上海淮剧人在艺术发展的跑道上守望、前行——

突围

2016年6月,龚孝雄调任上海淮剧团团长。

圈里有句打趣的话流传:“要想死得早,院团当领导”。旁人眼中,龚团的头发确实白了不少。

“不敢怠慢。”他说,上海淮剧团急需以“再出发”的勇气推动剧团新发展。

淮剧在上海,戏曲在当下——戏曲老观众的流失和新观众对戏曲审美要求的改变,使戏曲这门中国最古老、受众群最广泛的艺术形式,承受着巨大生存压力。

但是,包括淮剧在内的戏曲底气依旧还在。各种扶持政策的推出和传统文化的复兴态势,不会辜负肯努力的人。

梁伟平领衔淮剧《武训先生》

首当其冲的,就是出戏出人,这是院团赖以生存的根本。

戏曲是“角儿”的艺术。“戏曲舞台一定要有好演员,随便怎么,站在台上他就能抓人,注定就是吃这口饭的。一定要给他空间,量身定做。”龚孝雄说。

淮剧团有位梁伟平,20多年来,作为“淮剧第一小生”,曾摘得第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又两度摘得“白玉兰”,当之无愧的淮剧领军人物。

出什么戏?上海文艺院团,“一团一策”“一团一品”,要想发展,就要找到制高点。

上海淮剧团是“都市新戏曲”的倡导者和排头兵。上世纪90年代“都市新淮剧”的诞生,就是旨在让淮剧艺术更好融入上海文脉。剧团提出,坚持“都市新淮剧”创作精神,高举旗帜,打造升级版,推动传统戏曲现代化、都市化。

年届花甲的梁伟平领衔,2017年,上海淮剧团推出“当信仰成为一种生活方式”的原创淮剧《武训先生》。

“人争一口气,团争一出戏。”梁伟平拼尽全力,将自己的艺术积累定格于“武训”。他说,城市快速发展,淮剧受众萎缩,逆水行舟,没有危机意识,必然被淘汰,“演员做人的尊严从舞台上来!”

2018年10月31日、11月2日,《武训先生》在北京梅兰芳大剧院和北大百年讲堂演出,受到好评,获赞“立意深刻、制作精良、表演精湛的上乘之作”。

王蒙先生的剧评发表在《人民日报》,“看到了淮剧的蓬蓬勃勃、生气贯注、趣味洋溢”。

一个剧团的声望,靠剧目。2019年,成为淮剧团收获的一年。阔别14年,上海淮剧团携《武训先生》亮相中国戏剧节;当年,上海淮剧团演出收入创下新高;当年,梁伟平凭《武训先生》摘得第十六届中国文化艺术政府奖文华表演奖……

《武训先生》,就此写进淮剧史,成为上海淮剧团又一代表性剧目。

探索

在当下社会多元文化形态下,淮剧如何“发展突围”?

在龚孝雄眼中,淮剧好比是“新上海人”,既要有主人翁精神,又时刻如履薄冰。

“淮剧必须在上海培育出更多观众——不仅因你唱淮剧而喜欢你,而是因为喜欢你才喜欢上淮剧。”他分析。

千方百计,要让淮剧与上海城市的关联与气息贴得更近,让淮剧融入城市脉动、参与城市叙事,记录这个时代——

上海淮剧团潜心研发《浦东人家》《闯上海》等本土当代题材。《浦东人家》2018年首演。观众反映“整部剧带着浓浓的怀旧气息,仿佛被带回80年代初的浦东,每个大事件都能勾起回忆”。《闯上海》2020年面世,被喻为“平民的抗战史诗”。

2021年,剧团创排《寒梅》,献礼建党百年,被专家认为“赋予老题材以新的视角,开启了红色戏曲新的书写方式”。

龚孝雄形容,淮剧团就要“做一分是一分,得一寸是一寸”,“时刻有危机意识,不断跟城市文脉融合起来,跟城市软实力捆绑起来。”

接地气才有生命力。观众在哪儿,舞台就在哪儿。淮剧团演员形容,“我们的传统就是文艺小分队,大剧院要演,小舞台也要演。有的居委会、养老院,条件很简陋,哪怕就十几个老观众,我们照样拖着音箱冲过去演。”

上海淮剧团深入城市各地推广淮剧

努力寻求以多元形式普及艺术,剧团积极拓展与社区、郊县、学校的合作推广空间,与街道文化共建,开设淮剧课程送戏进校园,培养小观众;走进大学校园开淮剧讲座,吸引新观众。

实在是用心。淮剧团与黄浦区南京东路街道合作举办的“少儿戏曲夏令营”,连小朋友中午休息的毯子都给备好,口碑就此打响,一批淮剧小观众,在潜移默化中萌芽。

演出市场,观众需要新鲜感。自2017年起,淮剧团在江浙沪皖四地剧协支持下,联合浦东新区浦兴路街道举办一个扎根基层为老百姓服务的节——上海(浦兴)淮音艺术节。每年举办戏曲票友邀请赛、优秀青年演员群英会、戏曲专业普及讲座等活动,把演出送到百姓家门口。

演出品牌,市场需要规模效应。配合办节,推动长三角戏曲一体化发展,成立了“淮音之家”,由沪苏两地的14家淮剧团、2家淮海戏院团、1家扬剧团构成,除了上海淮剧团,其它院团都是“请进来”的。

融入城市,拓展演出新空间。黄浦江畔、博物馆、商业中心,高楼、绿地……淮剧团带来经典唱段、淮音清弹、民乐合奏、创作分享,吸引城市里的年轻人沉浸欣赏。

淮剧在上海的演出市场和剧种生存生态,有了明显改善。

“你不去找观众,观众怎么会理你?就是要以不同形态,扎到城市的每一个细胞点,给没看过淮剧的人看淮剧。”龚孝雄感慨,“其实有的东西,你不知道它有多美。去了解就会知道,戏曲很美!”

就像2019年,上海淮剧团携创世神话题材新剧《神话中国》赴欧洲参加爱丁堡艺穗节演出,淮剧首进英伦。《神话中国》由《女娲补天》《精卫填海》《息壤悲歌》《大禹治水》4个折子戏组成,以“水”为主线,相对独立又互相关联,展现华夏民族从诞生到逐渐掌握自己命运的伟大过程。

舞台上尽情展现的,是中华传统戏曲之美,也是这个剧团掌握自己命运的过程之美……

(本文图片均由上海淮剧团提供)

(责编:沐一帆、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