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居民重情感游客看风景 上海这座城市值得深读

2022年01月11日14:58 | 来源:解放网
小字号

上海“一江一河”沿线景观设计、社区微更新中,注重细节颜值和服务功能

居民重情感游客看风景 这座城市值得深读

■本报记者 李宝花

新年伊始,漫步苏州河畔的市民游客发现,苏州河边新增了好几处漂亮的打卡点。

周末的晚上,长寿路桥北侧长约260米的光音栈桥宛如长虹卧波,桥栏上的彩色光影随着音乐的节奏流动。栈桥和与之相接的步道,串联起长寿路桥以北至远景路总长约700米的“断点”,人们可以畅通无阻地徜徉苏河畔。

位于静安区少儿图书馆旁的蝴蝶湾驿站刚刚建成。三层楼的驿站既具备饮水点、公共厕所等服务功能,未来还将是画室、科普手作教室和微型菜园,并与静安区少儿图书馆连成一体。

一年前,苏州河中心城区42公里岸线基本贯通开放,成为市民游客休闲的好去处;一年后,光音栈桥、蝴蝶湾驿站这样的景观不断涌现,进一步打通了苏州河岸线的“断点”,滨河腹地功能不断释放,创造出更多可共享的公共空间。

像这样兼具颜值和服务功能的好去处,在上海不仅仅出现在“一江一河”沿线,一些社区的微更新中,体现城市颜值、治理价值的元素正被不断叠加。

光音栈桥“灿若星河”

打通苏州河岸线一个“断点”,融合桥体贯通、立体绘画、乐曲定制,展示出自然与城市融合的艺术空间

周末18:00,苏州河两岸华灯初上。站在长寿路桥上,一眼就能看见苏州河东岸一座栈桥光影流动,耳边隐隐传来悦耳的钢琴乐曲。这正是元旦假期后刚刚落成的光音栈桥,已有不少游客专程来此打卡拍照。

长约260米的光音栈桥不算大工程,在苏州河岸线贯通工程中却是不可或缺的一个节点。栈桥建起前,由于部分地块产权问题无法解决,长寿路桥以北至远景路的这段滨河岸线成为苏州河岸线贯通的一个“断点”。沿着苏州河走到这里,滨河步道戛然而止,只能绕道而行。

最初接手这一“断点”设计时,上海市政总院专业总工程师、负责项目总体创意的钟律发现项目受限条件不少:岸线必须打通,但这一路段河边的高层建筑已经固定,没有后退空间;大楼旁的沿河空地用于停车,刚性需求必须满足;在河边建栈桥,不能打破防汛墙的安全防护体系,自由多变的艺术流线造型无法采用……种种约束,留给设计师的发挥空间所剩无几。

曾参与过上海众多城市微更新项目,钟律对城市景观有着自己的思考。在她看来,“一江一河”的建设作为彰显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空间载体,需要体现最佳人居环境。“还江于民”,关注的是人们对城市建设管理品质的体验度,是城市表情的诗意表达。只有具有设计温度感的城市,才值得被阅读与漫步。因此,坐落在苏州河边的栈桥,不应该仅仅是一座栈桥。

经多番推敲,“灿若星河”被确定为光音栈桥的文化创意设计主题,一处融合了桥体贯通设计、立体绘画创作、乐曲专属定制等跨学科创作的城市地标设计稿初具雏形,展示出自然与城市融合的艺术空间。

今年元旦假期后,光音栈桥正式亮相。如今,全长约260米、宽约2.5—3.3米的光音栈桥,以立体交通的方式实现通行、慢跑和停留驻足的贯通需求;栈桥下方,绿地、观景平台、停车场功能一一保留。走上栈桥的市民游客,还可在彩色桥面上看到《木》《花》《石》《云》四幅立体画作,在城市中感受自然之趣。

光音栈桥流淌的音乐中,《苏河梦游》由当代著名青年作曲家罗威为苏州河量身定制的。循环播放的几首乐曲分别是罗威创作的《巨鹿路的夏夜隧道》《雨夜的第二首诗》《五月的序》《晚间七点的轮渡与日落》《延安高架桥小夜曲二号》,其音乐灵感分别与落叶声、雨声、风声、海浪声、森林声融合,体现万物和鸣的自然之音。当音乐响起,桥上的光影随音乐节奏律动,映衬着静静流淌的苏州河,呈现出动人的光、影、音的融合景象。

其实,光音栈桥上的立体画、音乐、光影都经过多番考量和调试。“立体画可多可少,到底放几幅、用什么题材、色彩怎么调配、与桥面颜色怎么过渡,都经过仔细推敲。”钟律说,桥面最终绘上中国美院的四幅自然题材的立体画,是为了打破栈桥所处的有限城市空间,赋予人们更多与自然、艺术有关的美好想象。

光音栈桥项目设计师、上海市政总院景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郑毓莹坦言,最初播放的乐曲只有一首《苏河梦游》,时长约8分钟。青年作曲家罗威到现场感受后,提出增加另外5首曲子,这些乐曲展现的主题也与桥上立体画相呼应。“针对乐曲的节奏和灯光效果,罗威建议音乐比较轻柔时,灯光节奏要缓一缓;音乐强劲时,光影可增强一些。”

此外,栈桥边的建筑虽多为办公楼和工业园区,但附近也有一处居民小区,为此,郑毓莹不下20次到现场体验,不断调整设计方案,最终使光音栈桥上的灯光和音乐调试到相对令人满意的结果,音乐播放时间也确定为周五至周日晚18:00—20:00。

蝴蝶湾驿站“盘活”空间

主要设计理念是友邻之家、全龄覆盖、共建共享,围绕基本服务功能和公共活动空间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

距离光音栈桥1.5公里,苏州河在蝴蝶湾公园附近拐了个大大的“S”弯,苏州河畔打卡点之一的静安区少儿图书馆就位于此处。现在,少儿图书馆旁一处全新落成的蝴蝶湾驿站成为苏州河边的新亮点。

颜值高是人们对蝴蝶湾驿站的第一印象。在周边一片古典主义风格老房子的包围中,线条简约、空间通透的蝴蝶湾驿站具有当代建筑风格,驿站前上千平方米的花园内,碧绿的草坪和灰色碎石地面轮廓线条柔和,中心绿岛处栽种着三株巨大的垂枝樱。毗邻苏州河岸线一侧,一堵以阴生植物为主的火山岩墙上生长着不少蕨类植物。

驿站前的花园设计几易其稿。参与这一项目的郑毓莹说,因为驿站毗邻少儿图书馆,最初曾考虑将驿站前的空地打造成儿童游乐场。不过,在综合周边居民的需求后,空地最终打造成一处氛围轻松的休闲花园。路过的人们可以来驿站加热水、使用公共卫生间,累了在花园的座椅上小憩;咖啡爱好者可以来驿站泡杯咖啡,隔着玻璃欣赏花园的风景。

在驿站前,记者碰到住在附近的吴阿姨,去年8月驿站开工后,她和几个邻居就时刻关注这里的变化。对于吴阿姨这样的居民来说,蝴蝶湾驿站的确带来不少惊喜。原本,这里是一栋被用作临时仓库的老泵房,铁门破旧、墙面灰暗。在考虑将其与滨水绿地、蝴蝶湾公园系统整合后,静安区建管委、静安区市政工程和配套管理中心对蝴蝶湾驿站进行多方协调和组织建设。

现在,蝴蝶湾驿站三层建筑的功能已划分:一层是北欧风格的咖啡角和共享自助画室,容纳画作展陈、绘画创作、手工艺创作和交流活动;二层是共享科普手造空间,植物标本、科普展陈、儿童科普手造等展陈及活动可在此开展;三层是小小的共享社区微耕屋顶花园,人们可在这里体验生活、接触自然,接受科普教育。

钟律说,依照此前发布的《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社区生活圈将成为上海社区公共资源配置和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配备居住、就业、交通、服务、休闲等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蝴蝶湾驿站的功能,正是围绕着基本服务功能和公共活动空间展开,主要设计理念是友邻之家、全龄覆盖、共建共享。

“一子落,满盘活”。看似袖珍的蝴蝶湾驿站,不仅为苏州河畔增添一处景观,也激活了周边空间。改造前的泵房仓库,被一片翠竹与苏州河畔的步道阻隔开来,与静安区少儿图书馆也隔着一堵墙,三者虽近在咫尺却互不相通;改造后,从驿站前的花园走上几级台阶就能抵达苏州河步道,其二层的科普手造空间与步道连通,打破了原有空间的阻隔。

驿站全新亮相后,不少参观者提出:能不能将驿站与静安区少儿图书馆之间的矮墙打通,让二者空间实现共享?现在,静安区也在合力推进这一建议。预计在不久的将来,蝴蝶湾公园、静安区少儿图书馆、蝴蝶湾驿站和附近的滨水步道、球场等设施将全部实现互联互通,激活一整片区域的公共资源。

值得一提的是,蝴蝶湾驿站亮相后的第一个展览,正是以蝴蝶湾街区为主题的水彩画写生。这些写生作品不仅追寻街区的外观,也探索社区的文化基因,用水彩画表达社区文化的精神内涵。对于在地居民来说,这无疑是一种重新审视自己生活、成长街区的惊喜体验。

南昌路街区制造“偶遇”

城市不仅是地理范围,也是情感归宿。所有的城市居民,都值得对自己参与塑造城市历史和未来感到骄傲

在钟律看来,城市公共空间的细节与精微,是城市颜值,更是治理价值;是生活融入,更是文脉延续。“‘一江一河’沿岸地区作为上海未来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重要的核心功能发展轴、彰显城市软实力的重要空间载体,被寄予很高期待。让‘一江一河’成为凝聚人气的公共活动新地标,将体现更好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吸引力和创造力,这也是苏州河畔景观节点精细化改造的主旨。”钟律说。

事实上,不只是“一江一河”沿线,上海一些社区的微更新中,体现城市颜值、治理价值的元素也在被不断叠加,为市民游客提供更多兼具颜值和内涵的好去处。

南昌路、茂名南路路口的开放式街心“阅读花园”内,一座泰戈尔半身铜像改造后被保留,旁边的风铃上写着泰戈尔的诗句。原来,当年印度诗人泰戈尔曾三次到访上海,诗人徐志摩为其随行翻译。其中一次,泰戈尔就暂住在南昌路136弄徐志摩的寓所,离这座“阅读花园”很近。

同样在南昌路上,一处变电站的外墙用点、线、面等贴出“偶遇”二字。这两个字取自徐志摩的一首诗,因为这两个艺术字而在此打卡的人们,同样在制造着一次次新的“偶遇”。如果再细心一些,人们还会发现南昌路旁的梧桐树四周装饰着一些ArtDeco(艺术装饰风格)的方形铜刻,它们又有什么来历?原来每棵树周围的几块铜刻组合起来,就可以拼接出“南昌路1902”字样。1902年,正是南昌路被正式命名的年份。

强调设计和生活融合,将街区和道路的文化元素隐藏在设计中。在钟律看来,城市不仅是地理范围,也是情感归宿。所有的城市居民,都值得对自己参与塑造城市历史和未来感到骄傲。为此,南昌路上几处街区花园的改造,都秉承这样的设计思路,让在地居民感受到情感连接、让游客看得到风景,二者又能从设计中深度阅读街区独有的文化元素。

在南昌路上的“上海设计之都—城市艺术微空间‘AD Hub’”内,艺术家、设计师对南昌路街头、角落的设计过程和细节,全部以图片、文字、文创产品的方式展示出来。无论是居民还是游客,都可以随时走进这个空间,与值班的艺术家、设计师对话,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建议。“我们希望让艺术和设计润物细无声地触达每个人,让大家的生活变得更美好。同时,艺术家、设计师和居民游客,都可以成为城市艺术微空间的主角。”“AD Hub”城市艺术微空间运营者、上海美术学院人文环境研究联合工作室负责人马颖说。(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严远、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