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我在我的家门口,守护‘家人’的健康”

口述人:
黄静怡,1984年出生,从小就生活学习在曹杨,2008年大学毕业,进入曹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任中医全科医师,亲历了30多年来的曹杨社卫发展变化,也见证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史。曾获普陀区青年岗位能手、普陀区“十路百佳普陀先锋”白衣先锋、新冠疫情防控优秀青年志愿者、上海市基层卫生抗疫“感动个人”、曹杨新村街道“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十佳好人好事”称号等荣誉。
口述实录:
“我在我的家门口,守护‘家人’的健康”
我从小就生活、学习都在曹杨这里,长大后大学毕业,我有幸成为自己家门口的曹杨新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里的一名中医全科医师,也亲眼见证了曹杨新村这30多年来的发展变化和我自己的工作单位曹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发展。
我家人都在曹杨地区居住,以前奶奶是在一村,我们家是三村。我的小学、初中乃至高中,都是在曹杨地区读的,大学毕业后,工作又在曹杨。从小家里就给我讲,曹杨新村是一个光荣的新村,以前是只有劳模才能住进曹杨一村,这对我也产生了很深影响。
小时候也不太关注社区医院,我自己印象中最深刻的是去看了趟口腔科。读小学正好是换牙的时候了,有一次一颗乳牙松动了,但迟迟不掉下来,爸爸便带我去街道医院看牙,告诉我这里的口腔科很好。当时我吓坏了,一听要拔牙非常抗拒,在医院哭闹的时候,口腔科的一位老医生走过来,亲切地对我笑着说,阿拉勿拔额,就立了该,小盆友侬嘴巴张开来,看看就好。我刚刚放松下来,把嘴巴张开,这位医生眼疾手快,把我那个摇摇欲坠的乳牙一按一推,干脆利落地就取出来了,整个过程中,我都来不及害怕,也没感到痛,当时就觉得这里的医生真厉害!还有印象的就是打预防针,小学前都是家里人带着去的,打针的地方很拥挤,小朋友挤成一团,到处都是哭闹声,但是打针的医生总是笑眯眯的,还会表扬打针不哭的小朋友,直到我大学毕业到曹杨社卫工作的时候,发现自己居然和当年的医护们成了同事,很神奇,也是冥冥之中和曹杨的缘分。
曹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头
等到工作后,再次进到医院就感觉好小呀,工作期间医院经过几次改扩建,也从原始的两楼房子变成了现在5层的新大楼,各种设施也都上了很大层次,医院环境、大厅环境、预防接种的环境也都变得很好。
以前预防接种的环境是很嘈杂,讲究也不那么多,它的服务功能就是给小朋友打针,打完就走。现在装修是比较符合小朋友审美观的,房间里像小森林一样很可爱的,就诊和接种环境都有很大改善。
现在医院的病房也是看上去比原来要更加有明亮宽敞,而且还能够提供各种各样的服务,比如安宁疗护病房,现在比较推崇的这一疗护,我们也是把人文关怀的理念都放在里面。
现在感觉到我们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话,是更加融入整个曹杨新村的方方面面。我们还增加了棠浦路和武宁路片区枫桥苑社区卫生服务站点,可以说解决了这两个地区年纪大的人就近就医拿药,同时也享受到一体化的社区服务还是蛮好。
在棠浦路卫生服务站点,我们医院和朝春中心小学一起做了一个医教结合课程的项目,把我们中医药文化融入到社区的街区建设,是上海首条以中医药文化为主的街区。同时,我们定期会和学校一起做一些中医药文化活动,说来也是很巧,朝春中心小学是我的母校,这次以中医药文化宣传者和传播者的身份回到自己的学校,和小校友们一起来探索寻找祖国医学的魅力,和我的老师们一起交流如何更好地发挥我们社区中医药的作用,非常荣幸,也对我们社区中医药服务的多元化发展有很大的意义。很多小朋友都认识我们这些社区中医医生,做活动的时候也是很积极地提问题和动手操作,比如制作中药非遗手工“北京毛猴”,它主要是用辛夷和蝉蜕两味中药做出的,小朋友当时看到放在桌子上这些中药材,既陌生又好奇,那我们就首先给小朋友看了做成成品的“北京毛猴”,他们看到毛茸茸的小猴子,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然后我们就把这两味中药的来源、功效、主治介绍给他们,后来还介绍了中药类别等等,小朋友们兴致很高,非常容易地就接受了这些知识,而且动手做的时候也非常开动脑筋,为小猴子设计了动作,非常让我吃惊的是小朋友的想象力,能根据自己摆放毛猴四肢不同姿势取出各自的造型名称,大家都玩得很开心,也学到了知识。除了这个活动,我们也会根据不同的节气开展不同的活动,如端午节中药香囊、冬季的腊八粥等。
进朝春中心小学开展腊八节宣传
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一场从春节前开始的新冠疫情,让我们的鼠年春节过得忙碌异常。我们中心上下从春节伊始,就按照要求认真做好防控安排和保障。
当时中心几乎出动所有的医护人员,除了保障正常的门诊工作以外,还参与了社区流调工作,承担社区上门健康排查、居家隔离健康观察和集中隔离观察转运等工作。经常看到我们同事下班后,成群结队冒着风雨,打着手电筒去需要观察的居民家挨家挨户地测温问询、核对信息,指导防疫、发放解除隔离单。
在2020年2月,响应中心的号召,我成为普陀区2号、6号集中医学观察点的医护小组成员,主要负责从重点地区回沪人员的14天健康观察,再到后来开展留验点工作和后期的入境归国人员集中隔离,从他们登记入住开始,包括监测体温、医疗转运、健康咨询、心理疏导等工作,忙的时候几乎每隔1个多小时就要收住一批隔离人员。昼不能息,夜不能寐,是家常便饭。在89天的隔离点工作,我们遇到了很多形形色色的中外“客人”,有不理解的,有拒不配合的,也有半夜里突发类似“新冠”症状需要立马转运的,最后都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克服各种困难,一一化解。作为一名中医人,我还运用自己所学,教工作人员八段锦功法、指导健康养生和做中药香囊,舒缓大家的紧张焦虑情绪。有一天我值班休息中,正好手边有白纸,我就用黑色水笔画了消杀组、医护组、服务组、消防公安等几个我们熟悉的工作场景,然后配上一句温暖鼓励的话,放在我们微信群里,没有想到反响很大,大家都很勇跃地寻找自己的身影,感觉鼓舞和激励了所有人的热情,不仅让整个隔离点的气氛活跃起来,更好地带动了大家的工作干劲,也让我们健康观察点成为一个温馨的“家”。
黄静怡创作的抗疫漫画
应该说在疫情的初期,由于对疾病的不了解,而且防护物资紧俏,大家多少有点恐惧,但这是我们社区医务工作者的职责所在,容不得我们退缩和多想的,而且对我一个曹杨人来说,参与自己社区的防控工作更加是一份应尽的责任。
现在,新冠防控已经成为了常态化管理工作之一,在2020年12月到2020年2月,我们中心承担在普陀3号健康观察点医护小组工作,我在这次为期3个月的工作中,又一次穿上了“大白”,和同事们一起为社区的防控工作出力。再次进入隔离点工作,我们多了一些从容不迫和得心应手,因为更加完善的规章制度、对疾病的愈发了解,还有在我们后方为我们提供各项保障的“大本营”。也是通过参加隔离观察点的工作,我了解了我们社区卫生工作的重要性,我很自豪成为我们曹杨社区健康卫士一份子。
我们这边老年人会比其它社区多一点,所以我们医院也做了一定的工作,一是按照政策要求,对老年人进行健康管理,六十五岁以上老年人一年一次体检,同时,还建立了一定数量的健康档案,定期电话随访,病人也可和自己的签约医生就诊时进行一个交流。
另外,对于上年纪行动不便的居民,我们还建立家庭病床,更加方便老年人就诊,我们是上门进行看病。接触久了,感觉上我们和病人的关系又像是半个家人的关系,他们有家长里短的小事也都愿意给我们说。除了做好医生职责范围的事情,我们还要做一些心理疏导以及调解工作,从身体健康的角度劝他们要想开些,类似于这样的事情是很多的。
从整个医院的发展基调来说,和曹杨社区是会越来越紧密,特别是各种人群管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功能也是从最早的治病看病,到现在“六位一体”的一个转变。从预防保健、健康教育、社区康复等这方面多一些,所以我们后期可能还是在健康管理上更加下力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