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文化| 体育

"越王勾践剑"数字文物限量发售 60万人3秒抢空

2021年12月03日17:04 | 来源:解放网
小字号

“越王勾践剑”数字文物限量发售,60万人在线抢购3秒售罄

手机能“收藏”文物,还要去博物馆吗

■本报记者 简工博

NFT风潮在席卷潮流玩具、艺术品之后,终于对文物“下手了”。不久前,湖北省博物馆将镇馆之宝“越王勾践剑”制成数字文物,限量1万份对外发售,引来60万人在线抢购,短短3秒即告售罄。买下这件数字文物的消费者,可随时在支付宝小程序里查看文物,还能自行翻转、放大,从各角度看清文物细节,并拥有自己的收藏证明。

将国宝级文物变成人人可购买的数字文物,争议不小。在一些人看来,这是探索传统文化传播渠道的新方式,让年轻人更亲近文物;但也有人强调,走进博物馆观看实物永远“无可替代”。

“拥有文物”梦想成真

市民姜先生很想收藏数字文物,原因是“看得清楚”。在那些演示数字化“越王勾践剑”的视频里,购买者点开支付宝小程序,调出文物,能从各角度观看,还能放大看清细节。“虽然现在博物馆展陈有了很多创新,但不可能这样从各个角度观看,而且能看清上面的细节。”

湖北省博物馆的微博评论中,许多文博爱好者期盼该馆另一件镇馆之宝“曾侯乙编钟”也能推出数字版。除了和已推出的“越王勾践剑”一样能多角度旋转、自由放大缩小之外,他们希望还能加入声音,购买者在手机上敲击编钟即可发出对应的声音。

过去,喜欢文博的人往往会收藏博物馆相关票据、图片和文创产品,但“拥有”一件文物绝对是“终极梦想”,数字文物给了这种梦想实现的可能。点开“越王勾践剑”数字版,会显示收藏者的姓名等信息。

湖北省博物馆副馆长王先福介绍:“下一个藏品可能会推出与‘越王勾践剑’相关的‘吴王夫差矛’,形成一个和荆楚文化有关的联系性、系列性数字化藏品。”在一些文博从业者看来,通过推出系列数字文物的方式,或许同样可以实现策展想要传达的知识与理念。

今年4月1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全球10.4万家博物馆情况的《2021年世界博物馆报告》,显示2020年各博物馆平均闭馆155天,疫情发生一年后依然“十分脆弱”。这让许多博物馆不得不探索线上展览与传播方式。“即使没有发生疫情,博物馆也要考虑如何吸引更多年轻人。”有业内人士坦言,近年来许多博物馆都在运用数字技术进行创新,如正在上海博物馆举行的《东西汇融——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展》,就复原了葡萄牙桑托斯皇宫的陶瓷穹顶。

“现场”震撼无法替代

“再精美的图片、再有趣的互动,也比不过当你真正面对一件文物时所产生的震撼。”市民胡磊曾看过三星堆的相关资料,直到今年在奉贤博物馆参观“古蜀之光”三星堆·金沙遗址出土文物大展看到实物之时,才感受到面对这一神秘古文明的震撼与感动。“之前看资料和图片时对文物的尺寸只有数字上的认知,看到实物才发现青铜面具竟然那么大、青铜人竟然那么高,站在文物面前有种敬畏感,历史长河的奔涌和个体的渺小感才会扑面而来。”

“文物有其历史价值和教育意义,不应该变成一件‘游戏装备’。”有文博爱好者表示,文物之珍贵,是因为这些实物见证了历史;遗址遗迹之难得,是因为历史上的人在那里真实地生活过,“虚拟永远替代不了真实”。

一些从业者也担心,一味追求创新,反而落入“新”的窠臼。“比如从故宫博物院兴起的文创开发,大家都在把文物和历史人物‘可爱化’;又比如三维展陈技术,把博物馆搞得像科技馆。”在他们看来,博物馆更应守住自己的“本质”。

会不会变成炒币工具

数字文物其实并不新鲜。这种数字化藏品在海外被称为“NFT(Non-Fungible Token)”,意思是“非同质化代币”,可以是各种虚拟的物品。推特(Twitter)联合创始人、CEO杰克·多西2006年发布的第一条推文“Just setting up my twttr”竟卖出了约290万美元。

本来就具有很高价值的文物,自然也能成为受追捧的NFT。虽然根据支付宝上的相关规则,用户在持有数字藏品满180天后,可进行好友间转赠,不得用于炒作、场外交易或任何商业用途,但在一些年轻人看来,在没有强有力的技术限制和明确的法规规范的情况下,这些规则未必能挡住数字文物交易乃至炒作。

今年11月24日,套上“元宇宙”概念的一块“虚拟土地”,不到5平方米卖出了超过1500万元的天价,远超现实中的房价。有业内人士表示担心:“文物拍卖在现实中受追捧,在虚拟世界同样会受欢迎。如今打着‘元宇宙’概念的各种行为动机都很可疑,希望博物馆不要牵涉其中。”(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