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上海年终盘点,全会郑重答卷
2021年11月30日,中国共产党上海市第十一届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在世博中心举行。2021即将结束,这个会议便有了年终盘点的意味。
这一年,对上海而言,意义重大——作为党的诞生地,迎来党的百年华诞;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窗口,迎来第四届进博会成功举办;既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人民城市重要理念提出两周年……
这一年,激荡人心,也考验重重。
仅在最近一个多月,上海便精准应对三波零星散发疫情冲击。整座城市全力以赴、科学抗疫的背后,是上海建设“人民城市”、追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带来的高度、力度与温度。
全会现场。 陈正宝摄
全会现场,上海市委书记李强说:“一年来上海发展的成绩来之不易,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奋斗、广大党员干部开拓奋进的结果。”
走过千山万水,仍需跋山涉水。新时代、新考卷,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和开局起步的繁重任务,上海市委这次全会,一边盘点2021,一边谋篇布局,迎接2022。
凝聚磅礴力量——党的诞生地,使命永担在肩
包括“七一勋章”获得者吕其明、黄宝妹在内,2021年,上海共有18.8万名老党员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
这座城市的鲜红底色,可见一斑。
上海,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始发地。2021年,上海大力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建成并开放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推进“党的诞生地”红色文化传承弘扬工程,出台红色资源传承弘扬和保护利用条例……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纪念馆。 王初摄
“这一系列庆祝活动,极大激发了全市人民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热情,进一步凝聚起上海全市人民永远跟党走、奋进新征程的磅礴力量。”李强表示。
在这个波澜壮阔的时空交汇点,讲好上海故事,就是讲好中国故事,就是讲好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2021年6月,北外滩世界会客厅。李强在“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上海的实践”特别对话会现场讲了三个故事:陆家嘴,“一江一河”岸线贯通,超大城市“两张网”建设。真诚的叙事以人为本,让世界从上海这扇窗口,看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
让初心薪火相传、把使命永担在肩。上海市委全会通过重要决定和决议,把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作为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大政治任务。
加强党的建设,上海从来不辱使命、走在前列。
这一年,作为砥砺初心使命的“磨刀石”、激发干事创业精气神的“动力源”,上海认真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市委常委会带头领学,先后11次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专题学习,带动各区委、市委各工作党委等开展党史专题学习356次,全市8.3万余个党支部、175万余名党员全部召开专题组织生活会。
“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上海市委主要领导把公认“天下第一难”的旧区改造作为联系项目,各级党组织开展“我为群众解难题”“我为发展献一计”等7方面主题活动30.7万余次,解决困难问题14.4万余个,推出“局长走流程”“陪办帮办”等务实举措。
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上海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赵永峰直接坐进窗口,以基层经办人员身份为市民服务,“当干部的,不能天天坐办公室听汇报。真正一线走起来,才能找准问题关键点。”
以换届为契机,上海锻造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和高素质干部人才队伍。这一年,上海分两批完成16个区的换届考察;108个乡镇党委新班子平均45.1岁,本科以上学历占97%;居村“两委”班子大专以上学历占75.8%,平均年龄下降2.8岁,村党组织书记“一肩挑”比例达96.8%。
“上海的政治生态风清气正,党的向心力不断加强。”全会小组讨论时,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社会工作党委书记孙甘霖说。
建设人民城市——软实力与硬实力互动并进、相得益彰
硬实力让城市强大,软实力让城市伟大。
上海的硬实力,毋庸置疑。全会透露,2021年前三季度,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9.8%,增速与全国保持同步;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长13.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4%;实到外资增长15%。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外资研发中心分别达到823家、503家。
以自身发展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上海不断夯实城市核心功能:证券市场筹资额、现货黄金交易量、原油期货市场规模位居世界前三;在2020年度国家科技“三大奖”中,上海牵头项目实现一等奖“大满贯”;口岸贸易总额继续保持全球城市首位,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连续12年居世界第一。
上海认定,未来发展的竞争不仅是硬实力的比拼,更是软实力的较量,上海到了必须充分发挥软实力“加速器”作用的时候了。今年6月召开的十一届上海市委十一次全会,在全国首次用一次省级党委全会专门讨论软实力议题,部署大力弘扬城市精神品格、全面提升城市软实力。习近平总书记概括提炼的“海纳百川、追求卓越、开明睿智、大气谦和”的上海城市精神和“开放、创新、包容”的上海城市品格,成为这座城市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
小组讨论现场,上海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市委外宣办、市政府新闻办主任胡劲军感慨,“这是一项谋长远、谋全局的工作。”
“一座城市,软实力与硬实力结合,才能持续发展。”华东建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顾伟华分析。
上海治城,将眼光从绚烂夺目的地标性建筑,更多投向热气腾腾的邻里街区。依托“建筑可阅读”,上海开放历史建筑1056处;完善“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持续拨开“城市蛛网”;实施千座公园计划,城市生态空间进一步拓展优化;全程分类体系基本建成,垃圾分类达标率达95%。
以文化神韵提升城市软实力。这一年,上海推出《朱鹮》《永不消逝的电波》《海上生民乐》等剧目;《1921》《功勋》《火种》《百年颂》等力作以及“百年大党——老外讲故事”等现象级融媒体产品。
当世界透过上海这扇窗口打量中国,会发现这个国家飞速发展的重要秘密——人民城市,人民至上。
上海延安初中英语课上,学生们利用AI设备进行听说练习。郑逸洁摄
打造“国际数字之都”——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
上海市延安初级中学八年级的英语课,每个学生都有一个手持语音互动答题器,同一个句子,朗读的完整度、流畅度、准确度,系统立刻做出评价。“以前,老师不可能关注到所有学生,现在我们更直观、更全面了解学习效果,课堂效率提大大提升。”英语老师张琦说。
70岁的王奶奶在老年大学接受“数字为老培训”,迷上了网络,还报名参加了一门线上绘画课程,“老师20多岁,同班同学多是小学生……”王奶奶很自豪。
这一年,是上海城市数字化转型“元年”,上海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
“我们将城市数字化转型列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按照整体性转变、全方位赋能、革命性重塑的要求,坚持边调研、边谋划、边推进。”李强在市委全会上说,上海打造了一批典型应用场景和示范标杆项目,布局了7个数字化转型示范区,成立了上海数据交易所,有利于城市数字化转型的数字生态系统正加快形成。
上海老年大学学员在智慧健康小屋学习操作设备。朱水苗摄
经济数字化转型,推进国家重大战略的落实。为打造浦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引领区形成的具体举措,就有数字化再保险登记清结算平台、金融数据港等;自贸区离岸贸易金融服务体系建设,有数字人民币的落地试点;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则有数字长三角建设项目。上海还在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加快国产软件试点应用,启动建设40家市级智能工厂。
上海持续推进政务服务“一网通办”、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这“两张网”建设。围绕城市运行“态势全面感知、趋势智能研判、资源全面统筹、行动人机协同”,重点聚焦“高效处置一件事”,实现“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
“一网通办”平台系统已接入公共服务事项3396项,实际办件网办率已达74.2%。通过对27个高频“一件事”进行业务流程革命性再造,推进“一次办”“免证办”,已实现平均减环节69%、减时间54%、减材料75%、减跑动71%。
“一网统管”迭代升级,基本建成市、区、街镇三级平台和市、区、街镇、网格、社区(楼宇)五级应用架构,接入67个部门的210个系统 、1150个应用。今年还上线了国内首个超大城市运行数字体征系统,初步构建起一套较为完备的指标体系,在抗击疫情、防汛防台、大客流管理等实战中发挥重要作用。
7月发布的推进上海生活数字化转型三年行动方案,提升各类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水平,已列入“底线民生”。今年年内,上海将有超过130个与百姓关系密切的App和公共服务网站完成适老化和无障碍改造。
在杨浦区大学路,200多家商铺接受数字化赋能,通过数字孪生技术搬到线上,打造一条“数字透明街道”。 入选 “国家智能社会治理实验综合基地”的杨浦区,致力让每个角落都成为数字化实验场,
“从‘工业杨浦’到‘创新杨浦’转型发展,向‘创智杨浦’加速迈进,我们要以‘闯’开路、以‘创’加速、以‘干’成事。”全会上,市委委员、杨浦区委书记谢坚钢说。
紧盯防疫关键——“抓紧第一个24小时黄金时间”
这一次全会,与会代表全程戴着口罩。
上海刚刚出现3例本土确诊病例,新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又让全世界绷紧神经。今冬明春,疫情防控面对更大压力。
疫情防控,上海从未有半分松懈。积极恢复、发展经济,享受美好生活,与疫情防控统抓并行,可圈可点。9月,国家卫健委在上海召开现场会,总结、推广疫情防控的上海模式。在一次次本土散发疫情的冲击下,上海依然交出一张精彩的经济发展、社会治理、民生改善成绩单。
10月,上海迪士尼乐园,涉及数万人的闭园筛查,伴随着绚烂烟花,成了抗疫史上的一则佳话。
这一次,新增3例本土确诊病例在沪居留时间长、交往活动丰富,排查范围之广、影响之大远超以往。即便如此,这座近2500万人口的城市,依然有把握,有定力。无需全员核酸检测,也能做好防控。11月25日确定感染者,27日弄清病毒源头,28日,上海市新冠肺炎临床救治专家组组长张文宏在微博自豪地说:“上海疫情接近扫尾”。
“常态化疫情防控,最能考验一座城市的治理能力。常听市民说,生活在上海是幸福的。”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党组书记、主任姚海说。
“我们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抓好人、物、环境同防,紧盯入城口、落脚点、流动中、就业岗、学校门、监测哨六个关键点关节点,持续查隐患、补短板,从严从实做好全流程闭环管理。”李强提及,作为超大城市、口岸城市、经济中心城市,上海承担着全国航空客运入境量的1/3、货运入境量的1/2,疫情防控的责任重大。针对每一起本土新发疫情,上海发扬“事不过夜”精神,抢抓第一个24小时“黄金时间”,迅速精准开展流调溯源,分级分类划定管控范围。上海疫苗接种覆盖人群已占全市常住人口93%。在全市人民共同努力下,上海坚守国门城门,巩固防控成果,为全国抗疫斗争作出上海贡献。
“上海的成绩来之不易。”上海市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宗明说,“事非经过不知难。我们的抗疫经验就是以快制快,用科学、严谨、精准的工作跑过病毒传播的速度。”
这份抗疫成绩单也是上海城市精神和品格的显现。正如上海市委在不久前一份提升城市软实力的意见中所述,“风雨来袭时同舟共济、共克时艰,在承平顺境时毫不懈怠、奋发进取,在日常岗位上精益求精、追求极致,在平时生活中友爱友善、和睦和谐。”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