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文化| 体育

把宇宙星辰装进音乐里 中国首部科幻歌剧在沪首演

2021年11月05日11:55 | 来源:解放网
小字号

把宇宙星辰、人生叩问装进音乐里

中国首部科幻歌剧在沪首演

《七日》视觉效果图:利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墙上的反声板为幕布,营造沉浸式影像体验。 上海交响乐团供图

■本报记者 吴桐

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的科幻电影《沙丘》正在热映,宏大的世界观、诗意的画面和汉斯·季默震撼人心的配乐都令观众津津乐道。科幻电影是电影类型片的重要分支,中国科幻电影《流浪地球》赢得票房成功,国产剧《三体》也引发期待。然而,用歌剧表现科幻题材,在国内前所未见。

11月4日、5日,中国首部科幻歌剧《七日》由上海交响乐团在沪首演,并将在线上播出。这部室内乐歌剧由作曲家郝维亚创作,是他“中国新歌剧”系列第二部。《七日》探讨未来:当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高科技全面超越人类,我们是谁?我们的价值和生命的意义是什么?

引入了电影手法

身在北京的郝维亚因疫情防控要求未能亲临现场。关于《七日》,郝维亚说:“我们没有现成的人物关系和情节可借鉴,更多依赖想象。从主题到人物关系,从音乐结构到舞台呈现,都抱着对未来的向往或担忧,还有对歌剧艺术规律的尊重。”

演出前,跟随《七日》导演杨竞泽走进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如同进入浩瀚宇宙。舞台上出现一片沙丘,黑色金字塔倒映其中。沙丘上一个白色低音提琴琴盒如一艘船,杨竞泽说,那象征着“诺亚方舟”。《七日》将电影手法运用于歌剧舞台,一块长16米、高6米的巨幕上,投影出变幻无穷的星空。杨竞泽还以音乐厅内的五块反声板为幕,制造沉浸式影像体验。

杨竞泽透露,《七日》中每一日都有不同的视觉呈现。“光”这一母题贯穿着郝维亚音乐的始终,在视觉呈现上,杨竞泽也希望能传递出光的温暖、辉煌、深邃,以及人物内心的情感变化。三位主演的服装也是杨竞泽设计的,材质和剪裁都营造出一种未来感。“都说歌剧是用来‘听’的,我们希望《七日》也可以很‘好看’。”

在上海交响乐团的演奏家们手中,装着水的高脚杯也变成乐器。上海交响乐团驻团指挥家张洁敏解释:“因为郝维亚的音乐里反复描绘光的色彩和影子,所以酒杯成了打击乐的一部分,制造出一种想象出的、未来的声音,一种光和影的碰撞。”

执着探索新歌剧

关于科幻歌剧,郝维亚提及美国简约派作曲家菲利普·格拉斯20世纪70年代的《海滩上的爱因斯坦》。这部时长4个小时的先锋之作,没有传统的剧情和角色发展,唱词如天书。演出的颠覆性和争议性也让菲利普·格拉斯和导演罗伯特·威尔逊声名鹊起。

这些年,郝维亚从未停止对实验歌剧的探索。他创作的《画皮》2018年曾在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首演。在有限的制作经费下,他用零舞美、零灯光、反串、民乐队的方式,给观众营造出全新的歌剧体验。

《七日》由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上海交响乐团、中央音乐学院创作中心联合委约创作,延续室内歌剧形式。张洁敏带领十几位乐手组成的室内乐队,居于台下,与观众距离更近。

直到《七日》上演前几天,郝维亚还在修改乐谱。每天排练,张洁敏都会录像,随时传给郝维亚,两人再根据排练沟通修改意见。“最长的一次排练超过11个小时,从早上10时到晚上9时半,虽然累但很兴奋。尤其对周正中、董芳、李晶晶三位歌唱家来说是巨大的挑战,音准很难把握,更不用说表演的情绪。”张洁敏说。

对未来充满信心

虽然创作了一部科幻歌剧,但郝维亚坦言,他个人是“反高科技”的。“科技能帮助我们解决很多问题,但从离不开的手机到电脑,从吃饭到穿衣,甚至人与人的交流,乃至两性关系,高科技侵入太深了,所以我的反对其实是担心人类被物化而已。”

在歌剧中,这个问题被反复讨论,三个主角基于各自的身份提供了不同理解。他们平行讨论,相互之间不沟通,只在最后郝维亚给出一曲三重唱。“我们最终也没有答案,能引起观众的一些思考足矣。”

在《七日》中,智能人渴望着人类爱情。如果真到了那个时候,爱情还存在吗?艺术会消亡吗?张洁敏说:“可能你输入所有伟大指挥家的大数据,也可以复制出一个虚拟指挥家。但我相信,艺术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依然不可替代。未来已不可避免地到来,但我更怀念过去,可以给远方的人写信,可以打开门和邻居打招呼,买个酱油也能和老板聊两句。”

无法来首演现场的郝维亚给演员们写了小卡片:“《七日》的可贵之处在于关注未来。在剧中我们探讨人的局限和困局,但我们依然对未来充满信心,就像我们对待今天的生活,饱含热泪,却依然嘴角上翘。诚然,创造、创新都很难,但我们努力过,大家在一起快乐地工作过。”(来源:解放日报)

(责编:严远、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