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73项制度创新!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结出硕果

王文娟 唐小丽
2021年10月27日08:49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跨省户口迁移、异地购房提取住房公积金、大中专学生毕业户口迁移、示范区医保公共服务便利共享……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成立两周年,在政务服务、教育等诸多领域,一项项突破行政区划限制的制度创新不停涌现。

跨省通办,长三角跨省户口迁移全覆盖

10月20日上午,上海市公安局青浦分局香花桥派出所迎来了一位“小客户”,来自安徽的陶先生带着两岁半的儿子到这里办理身份证。据介绍,自10月20日起,长三角区域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试点工作正式启动,居民首次申领身份证不再需要跨省奔波。

王女士仅用3分钟就完成了户口迁移落户手续。人民网 王文娟摄

早在去年10月14日,原籍浙江湖州的王女士在上海市徐汇区漕河泾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公安综合窗口,仅用3分钟就完成了户口迁移落户手续,成为享受沪浙“跨省市户口网上迁移”新政的第一人。

当天,上海市公安局联合浙江省公安厅推出“跨省市户口网上迁移”便民措施,积极推动跨省市户口迁移“一站式”办理,着力打造长三角区域“互联网+户政服务”线上办理新模式。即日起,上海与浙江的户籍居民在两地之间迁移户口时,只需在迁入地公安派出所申请办理即可,再也不用在迁出地和迁入地间来回奔波。据介绍,此项便民措施适用于沪浙两地户籍居民的配偶投靠、子女投靠、老人投靠三类户口迁移事项。

经过半年多的前期试点,自今年3月12日起,上海、浙江、江苏、安徽的户籍居民在长三角区域内办理跨省迁移户口时,也只需在迁入地申请办理即可,再也不用在迁出地和迁入地间来回奔波,真正实现“一地受理、网上迁移”,长三角三省一市实现了跨省户口迁移全覆盖。

随着长三角跨省户口网上迁移的全覆盖,“长三角地区大中专学生毕业户口跨省迁移”实事项目也于今年8月25日落地。申请人可在申请落户时或入沪审核同意后公安机关《准予迁入证明》开具前,自愿选择“跨省户口网上迁移”服务,签订《长三角区域户口网上迁移告知单》。迁入地公安派出所在收到申请后将直接发起网上迁移服务,待信息核验后,迁入地派出所便可通知申请人直接来所办理落户手续,免去申请人两地来回奔波。

除了居民户籍办理的便利,人才新政的出台,使得在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工作的符合条件的外籍人才可以通过所在企业申领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初步实现跨行政区域的海外人才互认与待遇互通。

今年2月,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首张跨区域“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顺利颁发,这项新政策的第一位“受益人”是来自马来西亚的翁文星,身份是苏州华德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虽工作生活在吴江,但在示范区人才一体化新政策下,翁文星成功“跨区”申请上海市海外人才居住证。

据了解,随着长三角“一网通办”的推进,目前,已有119个高频事项或服务实现长三角“跨省通办”,全程网办超508万件,线下窗口实现长三角区域41个城市全覆盖,线下窗口服务7.3万余次,让长三角区域的企业和群众享受更多“同城服务”。

生态优先,实现“一张蓝图管全域”

江南水乡、湖光山色、白鹭翩飞……元荡慢行桥,横跨沪苏两地,宛如一条随风飘动的丝带卧于湖面。元荡是示范区重要跨界水体之一,紧邻水乡客厅。

水乡客厅位于沪苏浙交界处,是依托长三角原点,由两省一市共同打造的功能样板区,也是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核心中的核心”。

江南水乡客厅。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供图

两省一市共建一个“客厅”,怎么建?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表示:通过编制设计方案、控制性详细规划,实现了“一张蓝图管全域”;通过组建由两省一市同比例出资、同股同权的长新公司,长新公司与三峡集团合资成立水乡客厅公司,实现了“一个主体管开发”;成立联合指挥部,实现了“一个平台管实施”;通过制订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实施先行启动区规划建设导则,实现“一套标准管品质”;在规划管理、土地管理、财税分享等重点领域,实现了“一体化制度管治理”。随着水乡客厅建设深入推进,这“五个一”的跨域共建共治新模式将进一步夯实。

在生态环保领域,印发“一河三湖”等主要水体的环境要素功能目标、污染防治机制以及跟踪评估制度,为提升示范区流域一体化治理水平、夯实生态优势转化基底提供制度支撑。发布固定污染源废气现场监测、环境空气质量、挥发性有机物走航监测等首批生态环境统一标准,在示范区先行先试这3项环境空气检测领域标准。在标准编制过程中,试行两省一市统一立项、统一公开征求意见、统一专家技术审查,体现了两省一市各扬所长、通力合作的示范区工作特色。

长三角科技创新劵通用通兑试点、上海公积金异地还贷、示范区医保公共服务便利共享……据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主任华源介绍,示范区揭牌两年来,聚焦一体化重点领域,已形成73项制度创新成果,涉及规划管理、生态环保、项目管理、要素流动、财税分享、土地管理、公共服务等领域,并加快向全国复制推广。 

(责编:唐小丽、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