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文化| 体育

豆瓣9.1分收官,《功勋》留下哪些成功经验?

2021年10月26日10:08 | 来源:上观新闻
小字号

由国家广电总局出题、组织推进,上海广播电视台等单位联合出品的重大现实题材作品《功勋》日前结束在东方卫视等平台的首轮播出,豆瓣评分高达9.1分,成为主旋律题材“叫好又叫座”的又一典型。10月25日下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召开《功勋》创作座谈会,电视剧主创及专家学者共议《功勋》的成功经验。

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

“从2019年10月接到创作任务,至今整整两年,总体演职人员多达2600多人。从整体看,《功勋》应该算交上了一份及格的答卷。”《功勋》以首批八位“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为人物原型,取材自英模人物的真实经历,总导演郑晓龙感慨,以真人真事为蓝本进行创作,要想成功极其不易,“这里说的成功,不仅是拍完播出后获奖,而是要传得开,记得住,讲得好,收视高。”

郑晓龙说,《功勋》的成功首先归功于功勋人物“自带光芒”,有了他们,才有了感动观众的故事。同时,创作的关键在于“真实”二字,“我们在创作中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原则和创作态度”。他举例,所谓“真实”,除了一向强调的细节真实,比如服装、道具、场景都要尽力还原外;还要求有时代的真实感,即人物的说话方式、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都要努力还原当时的历史年代,哪怕是虚构的情节,也必须以人物特点为依据,符合功勋人物的精神。

“真实”,也是演员王雷出演战斗英雄李延年时,对自己提出的要求。王雷从小在军人家庭长大,对军人有着特殊的情感,他的爷爷也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我带着对爷爷、对革命先辈和无数英烈的敬畏之心,走近了战斗英雄李延年。”为了表现出李延年身上有勇有谋、不畏艰险,舍生忘死的英雄特质,王雷决心把这次创作当成一场“战役”。他研究了李延年的生平事迹,下功夫学习并使用了李延年的家乡方言。一段七分钟的独白,他练习了上百遍,“就是为了给观众展示出一个心怀大爱,有血有肉的连队指导员”。

在《人民日报》文艺部主任袁新文看来,《功勋》最可称道之处在于通过生活真实与艺术真实的融合,通过大量可触可感的细节,把现实中的英模人物塑造成可亲可近的艺术形象,并对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进行生动诠释和深情颂扬。

以深刻笔触,定位功勋“高光时刻”

表彰功勋,意在为大众树榜样,为国家立精神。如何在影视作品中塑造功勋人物的形象?郑晓龙的破题思路是展现功勋人物的“高光时刻”。比如申纪兰,她当了十三届人大代表,更是新中国倡导和践行男女同工同酬的第一人,为妇女解放、男女平等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是她的高光时刻。又如李延年,一生参加过解放战争、湘西剿匪、抗美援朝战争、边境防卫作战等大小战斗20多次,《能文能武李延年》单元只选取抗美援朝战场三天两夜的故事加以艺术化呈现,因为这是李延年经历的最惨烈的一次战斗,也被他自己称为“一生最难忘的战斗”。“我们还必须找到每个功勋人物的职业特点、性格特征和所处时代的不同,这样才能创作出个性化、有血有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功勋人物形象。这样我们的创作就找到了方向,并且有了取舍素材的依据。”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文艺评论家仲呈祥被剧中的功勋人物深深打动:“为了千千万万个二妞”是李延年的肺腑之言,承载着“最可爱的人”以身殉国的伟大精神;“你怕谁就变得跟谁一样强”是于敏对“落后就要挨打”的沉痛体悟,是热爱祖国、无私奉献的“两弹一星”精神;“必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令袁隆平数十年穿越千山万水,他的“禾下乘凉梦”是对祖国、对人民最深沉的爱恋;“隐姓埋名三十载,名利看得淡如水”是核潜艇专家黄旭华这位“中国的脊梁”的人格操守;“像青蒿一样淡泊却情系苍生”是屠呦呦厚德博爱的精神风貌。“电视剧《功勋》以深刻的笔触,精准地定位到每一位功勋人物的‘高光时刻’,紧扣爱国主题。”他说。

在中国文联电视艺术中心副主任赵彤看来,《功勋》不仅是一组赞美诗,还是一道思考题。“在这部作品里,故事基本都发生在上世纪50至70年代,那是新中国创基立业、爬坡过坎的时期。今天,在国家实力和物质条件强大充裕的条件下,如何保持坚毅的进取精神,如何创造新的功勋,这或许是《功勋》带领我们在缅怀英雄前贤功绩之后,留下的思考。”

中宣部副部长,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书记、局长聂辰席参加会议并作讲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朱咏雷参加并主持会议。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