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现有400余家“密室”,消防安全几家过关?
“原创主题剧情”“沉浸式体验”“惊险刺激”……近年来,主打这些卖点的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实景游戏,已成为年轻人趋之若鹜的娱乐方式。而在讨论剧情内容、场景布置、机关设计的同时,密室逃脱类场所的安全问题也引起公众关注。
上海公安部门披露的数据显示,全市范围内密室逃脱类场所共有400余家,且数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记者跟随公安、消防部门走访本市多家密室逃脱类场所,发现这类场所存在大量消防安全隐患,有些场所虽经整改,现存隐患仍让人触目惊心。一旦出现火情,身在“密室”中的人恐难以逃脱。
这背后,既存在部分经营者浑水摸鱼,也暴露出监管难题。“长期以来,密室逃脱类场所都作为‘新兴业态’存在,监管主体和监管依据都不明确。”在专业人士看来,对密室逃脱类场所的安全管理存在一定监管盲区,如今存在的消防隐患“已有些积重难返”。
前不久,国家应急管理部消防救援局发布《密室逃脱类场所火灾风险指南(试行)》《密室逃脱类场所火灾风险检查指引(试行)》,要求从业单位要对照并自查自改,相关部门、单位要严查严管,为此类场所的火灾风险预防指出了方向。
消防隐患随处可见
当游戏结束,灯都亮起时,李宇佳终于看清此前一个多小时“为逃离梦魇的吞噬”而奔跑、闯关的“密室”,原来这般纵深而复杂。
这个密室约200平方米,分布着三条互不相通的崎岖甬道、数十个上了锁的房间,地上躺着床板、木箱、“石块”等障碍物,墙边排布着连接机关、门禁的电线,用于营造恐怖氛围的绸带、丝带、旧报纸从吊顶悬垂而下。
然而,目之所及,她没有看到一处安全出口的引导标志,也没有见到灭火器的影子。在合资企业从事生产安全管理的李宇佳对消防安全尤为敏感。之后她特意询问了工作人员,如果游戏中发生火灾等意外时,如何处置火情、疏散人员,“他说会有专人负责,具体情况并不清楚,安全意识比较淡薄”。
类似情况在密室逃脱类场所中并不少见,记者通过随警采访和走访发现,几乎每一间密室都存在消防隐患。
江苏路街道的“白兔子密室”藏身居民小区,由地下民防工程改建而成。据店员介绍,这家店开了5年多,此前曾因为存在消防安全隐患被派出所要求整改,现在已由主营“密室逃脱”改为主营“剧本杀”,同时加装了更多逃生标识和监控探头。
然而,检查人员在现场发现,尽管此前已经过一次整改,但这家店现存的消防安全隐患依然随处可见。在店内通道的一道暗门后,还暗藏一条20多米的地下通道。“这条通道长度超过20米,必须有排烟口,但因为它是民防工程改建,位于地下,根本没有窗户,按规定必须安装机械排烟装置。”上海消防救援总队长宁支队综合指导科科长种晶晶告诉记者,经过检查,通道内不但没有机械排烟装置,烟感报警和自动喷淋装置的数量也严重不足。此外,这家店虽然有三处安全出口,但有两处都已上锁关闭,不符合娱乐场所安全规定。
随着检查深入,更多安全隐患随之暴露。消防人员发现,这家店的墙上虽然贴着“逃生疏散示意图”,却形同虚设。“他们没有在图上标注人员当前所在点位,一旦发生紧急情况,根本不知自己身在何方、该往何处逃生,所以这张图并不能真正起到指示作用。”
再往里走,检查人员发现一间间狭小密室内,有的堆放着大量衣物,边上就是纠结缠绕的电线,墙壁都用可燃泡沫材料装饰,“一旦出现电气火灾,这些都是助燃剂,火势将一发不可收拾。”
这间密室场所存在的消防安全隐患并非孤例。在长宁公安和消防部门近期对辖区13家“密室”展开的排查和专项整治行动中,共发现8大类65处安全隐患。对于这些隐患,监管部门将逐一督促落实整改。
大多重体验轻安全
一些从业人员的安全意识欠缺,在应急处突、人员疏散等方面能力较弱,也是此类场所安全经营的风险点。
华阳路街道的“神盾局科技密室”是一家开在商务楼里连锁经营的密室逃脱场所。消防检查人员发现,这里狭长的通道上方安装了机械排烟装置,密室墙壁均为双层石膏的防火墙,每一间独立的密室都安装了烟感报警和自动喷淋,各种逃生指示灯和示意图也标识得非常规范。
在检查人员的要求下,这家门店现场开展了一场逃生演练。演练模拟密室内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烟雾,工作人员组织人员紧急疏散。演练开始后,监控室负责安全监督的店员发现烟雾情况,立即通过电台向密室内工作人员通报,同时一键关闭密室锁定装置,开启应急逃生门。密室内的玩家在工作人员指引下,使用浸湿的毛巾捂住口鼻、弯腰从应急逃生门离开密室。
“在引导玩家离开时要提醒他们注意脚下和身边环境,不要因为紧张造成伤害,也要时刻保证没有人员在撤离时离队。灭火器等扑救设备要摆放在显眼位置,不能藏在角落里,以防突发火情玩家来不及找寻。”演练结束后,消防检查人员进行了点评。
“工作人员在应对突发事件的反应和处置时表现挺规范的,但对玩家的引导还不够。”检查人员指出,游戏前应组织玩家观看逃生自救演示视频和工作人员现场讲解,提高玩家自防自救意识和能力。“尤其要提醒每一位玩家,一旦出现危险情况,可以通过房间的摄像头求救,以便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发现,展开救援。”
“相对连锁经营的密室,一些经营规模较小的密室场所往往忽视对工作人员的安全管理。”从事多年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的专业人士告诉记者,在过往的检查中发现,不少密室场所的工作人员“兼职”多,人员流动性大,岗前培训的内容多围绕密室剧情内容,对于安全管理责任鲜少提及。“很多工作人员都不知道怎么用灭火器,根本不具备应对突发火情的处置能力。”
不仅是工作人员,场所经营者自身消防意识同样淡薄。有密室经营者直言,如果严格遵循消防安全管理要求,“现在的密室可能没有一个能过关”。他告诉记者,在筹备密室时考虑的多是“店内装修怎么烘托悬疑气氛”“NPC(非玩家角色)怎么提升演技”“游戏剧情怎么完善”,而消防安全方面,想到的就是“要买几个灭火器”。
重体验、轻安全,普遍存在于密室逃脱类场所的经营活动中。在专业人士看来,此类场所一旦起火,不仅消费者,经营者和员工也无法第一时间疏散逃生,极易造成人员伤亡甚至群死群伤。
新业态存监管盲区
实际上,密室逃脱类场所的消防安全隐患早就引起监管部门注意。但此类场所作为“新兴业态”,长期存在场所性质未明,管理缺乏依据等问题,造成了一定的监管盲区。
据了解,密室逃脱类场所2011年左右在我国开始出现,现阶段正朝着大型机械机关、光电自控装置、高度趣味性、逼真场景仿真等方向快速发展,目前在上海就有规模不等的相关经营场所400余家。
一名负责消防安全管理的民警说,目前对于密室逃脱类场所的管理主要参照“公共场所”执行。“事实上这些场所的性质更偏向娱乐场所,但因为没有明确定性,造成对这类场所消防安全管理的松散。”
这也给一些密室经营者造成困惑。“我们会跟设计师沟通,在设计密室的时候将安全问题考虑进去,但具体什么要求,我们也不清楚。”郭先生进入密室逃脱行业8年了,目前经营着3家店。他告诉记者,密室逃脱类场所没有相关行业标准,也没有明确的监管要求,都是独立的团队去设计制作,消防安全方面只能靠经营者自觉。
“我希望有个行业的规范,也愿意去学习改进让整个行业升级。”郭先生告诉记者,上海市场上的密室因为租房成本原因,大多在写字楼经营。有些店家为了多开主题,在房间做了大量隔断,这就导致一些房间无法设置安全门,顾客只能从带有机关的暗门出入,增加了意外发生的风险。“如果有关部门能出台一个规范的话,可以让密室行业更加正规。”
据业内人士介绍,目前在上海不少密室逃脱类场所以文化传播公司、文创企业等形式注册登记,也有一定数量的小型场所藏身在小区、商务楼内,甚至没有领取工商营业执照。与此同时,政府推进“放管服”改革过程中,取消了很多经营类场所的前置消防验收环节,也让这些性质未明的密室逃脱类场所“钻了空子”,不需强制通过住建部门消防审验,也未经过文化、治安等相关审查。总体来看,由于此类场所性质不明确,各个部门的监管职责不清,特别是一些小型场所处于失控漏管状态。
上海市消防救援总队法制与社会消防工作处副处长杨波表示,密室逃脱类场所在前期的发展过程中,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均未明确此类场所的定性,导致各地在日常监管和行政审批上标准不一,在安全疏散、消防设施、防火分隔等关键问题上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依据,确实造成一定程度的监管盲区。
对策:联合检查新备案门店 严防难以逃脱的密室
如何破解监管难题?在专业人士看来,首先要明确密室逃脱类场所的性质,继而厘清管理部门和管理规范。
针对此类场所火灾风险大的问题,今年国庆节前夕,国家消防救援局印发《密室逃脱类场所火灾风险指南(试行)》和《密室逃脱类场所火灾风险检查指引(试行)》,对密室逃脱类场所的火灾风险及开展火灾风险检查的重点内容进行说明。
文件指出,各地消防救援部门要依托安全生产委员会、消防安全委员会等平台,向文旅、住建、公安等部门发送建议函,提示加强密室逃脱类场所消防安全管理;要指导此类场所压实消防安全责任,向社会公开消防安全承诺,落实火灾风险分级管控机制,强化消防安全自主管理;要提请政府,会同文旅、住建、公安等部门开展联合检查,对密室逃脱类场所对照《风险指南》《检查指引》开展自知自查自改工作要进行重点抽查,对检查发现的消防违法行为,依法责令改正;对存在重大隐患的,依法采取查封、关停等措施。这两份文件主要在密室逃脱类场所的火灾预防方面作出了指导,然而,此类场所到底由谁来监管仍未有定论。
市消防救援总队法制与社会消防工作处副处长杨波和他的同事对新业态场所的消防安全常态化管理需求展开调研。他发现密室逃脱场、剧本杀等场所为营造氛围,常会设置暗门、封闭安全出口、疏散通道处设置门禁系统等,发生火灾时无法正常开启,严重影响人员安全疏散。“有的玩家长时间沉迷情境,疏散反应能力弱,发生火灾时不能及时安全疏散。”
依据这些情况,他们形成初步调研报告,制定了相关监管规范。针对密室逃脱类场所,报告中提出相关建筑设施的应当遵循的防火规范,还制定了“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不宜大于300㎡,当一个厅、室的建筑面积大于75㎡时,应设置不少于2个安全出口”“发生火灾时,应具有确保所有的安全出口正常开启的技术措施”“场所内主要疏散路径的地面上应增设能保持视觉连续的灯光疏散指示标志”等要求。
此外,他还提出:对于新业态,考虑其多变性和不确定性,不能仅凭其申报名称或商业名称来进行功能定性,要综合考虑其平面布局、安全疏散、消防设施设置、内部装修、营运模式等与原业态的异同,制定符合场所火灾危险性特点的消防安全管理规范。
记者了解到,围绕此类场所的消防安全管理,上海有关部门正在建立跨部门的信息通报机制,对新备案登记的门店,上门开展联合检查,探索建立常态长效治理机制,避免出现“难以逃脱”的密室。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