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从“中国第一厂”到高端装备领航者:上海造船事业的辉煌历程

张秀莉
2021年09月29日12:23 |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小字号

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公司所属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军工造船企业,创建于1865年(清朝同治四年),历经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江南船坞、海军江南造船所、江南造船厂。1996年改制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是中国国内规模最大、设施最先进、生产品种最为广泛的现代化造船基地。该公司不仅有中国第一炉钢、第一门钢炮、第一艘铁甲兵轮、第一台万吨水压机,更有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还有中国最现代化的导弹驱逐舰和为中国航天事业作出突出贡献的“远望”系列航天测控船,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第一节 江南制造局:“中国第一厂”的前世今生

江南制造局创办于1865年6月,历经清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四个时期,迄今已有156年历史,创造了民族工业发展史的无数个“第一”,素有“中国第一厂”称号。江南制造局历史上经历过两次厂址变迁,第一次是1867年从上海的虹口迁往高昌庙地区,第二次是2008年为配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整体搬迁至长兴岛。期间还有1905年的局坞分家,对江南制造局的格局影响比较大,局坞分家后,军火业务归江南制造局,辛亥革命后改称“上海制造局”,1917年又改名为“上海兵工厂”,一直维持到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战,大部分机器搬迁至杭州;船坞部分归海军部领导,改名“江南船坞”,后改名“江南造船所”,也就是江南造船厂的前身。

江南制造局是在购买上海虹口区一家美商旗记铁厂(Thos. Hunt & Co.)的基础上开始的。江南制造局初设时,李鸿章即认为“本厂现在虹口每年房租价银六七千两,实为过费,兼之洋泾浜习俗繁华,游艺者易于失志,厂中工匠繁多,时有与洋人口角生事,均不相宜,应请择地移局”。 后来又因机器日增,厂地狭窄,不能安置,故积极准备在高昌庙建立新厂。另外,当时虹口一部分地区已被美国强占作租界,居住的外国人较多,制造局在该地区生产军火,外国人担心危及他们的安全,曾加以竭力反对。于是,该局于1867年夏,从虹口迁移至上海城南高昌庙镇,即后来黄浦江西岸的江南造船厂旧址。

高昌庙新厂的规模,比在虹口时期大得多,共占地70余亩,包括汽炉厂、机器厂、熟铁厂、洋枪楼、木工厂、铸铜铁厂、火箭厂 ,以及库房、栈房、煤房、文案房、工务厅、中外工匠宿舍等房屋。 1868年续建翻译馆于西北隅,1869年将广方言馆移入。1870年,又于西北添设厂屋四座,制造局的规模基本具备,所占面积扩展至400余亩。

1871年上海道应宝时在《江南制造总局记》一文中,详细描述了当时的机构设置与平面布局:

局滨黄浦,三面缭以高垣,前列木为闲,署其门曰“江南机器制造总局”。中为公务厅,厅西迤北为公局,局亦有厅,厅后有楼四楹,官吏筹议局事于此。局东为文案房,为书画房,又东为总库房,又东迤北为生铁厂,又东为木工厂。正北一带皆厂房,攻治大炮之地在其东,大机器厂在其西,汽锤厂及制造轮船、机器、锅炉厂皆在焉,实为制造总汇。厂门外治直道以达黄浦为马头。东南隅洋房两座,为西匠所居。东北隅百楹错杂,则中匠所栖止也。直道之东为船坞,又东为船厂。坞西则为木栈,又称西厂,为储积材料之所。局西迤北为翻译馆,为广方言馆。又西北为洋枪楼,楼东为熟铁厂,楼西迤北为气机厂,内设气机锅炉各二。又北为捲枪厂。於是广袤凡四百余亩。

江南制造局除在高昌庙一带的扩展,又在其它地方设立分厂,火箭分厂建于陈家港,占地五亩。1870年始又于龙华购地八十余亩,建立了制造分局,设立火药、枪子等厂。江南制造局从创建至1890年的20余年间,已从收买下来的一个中型铁厂,发展至拥有13个厂和一个工程处的大规模近代军事企业。其建置过程详见下表:

资料来源:魏允恭:《江南制造局记》,上海文宝书局石印版,第2卷,第3-11页。

江南制造局的第二次大规模扩建,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赶造美国订购的军舰而进行的。无论场地面积、机器设备、船坞码头、厂用房屋等方面,都进行了较大量的基本建设。造船场地扩大了三分之一,在原有船台之外,新建了大船台4座,每座打桩基地长396呎,宽36呎,桩深20呎,可处置500呎长的万吨船舰。为了扩大造船场地,曾几次向兵工厂商量出让地基。此外,还花费22000余元,陆续购买了周围的民地共61亩余,面积又比局坞分家初期扩大了一倍以上。并于1918年添建新厂一所,与旧厂相衔接,陆续添置各种新式车床、刨床、钻床、钳床、马达风力机等76台,并将原有的蒸汽动力机全部改用电动机,添置马达4部,总马力达425匹,电力由华商电气公司供应。对船坞和码头等设备也大加改善,此外,还新建了大库栈、办公楼、洋餐楼各一所。全所场地面积,一再扩展,厂房及机器设备,大量添置,生产工人从原来3000余人,猛增至7000-8000人。

1927-1937年间,为适应造修海军舰艇的需要,江南造船所又进行了局部扩建,业务范围也有所增加。1930年冬,南京国民政府海军部首先将海军轮电工作所归并入江南造船所,以加强军舰电讯设备等的装配工程。1931年1月,海军部又将福建马尾船政局的制造飞机处归并于江南造船所,在该所的西侧着手建筑厂房,添购机器,专门研究制造飞机。至此,江南造船所不仅为海军造修舰艇,并且还为海军制造水上教练机和侦察机。1931年曾制成“江鹤”、“江凤”两架侦察机,1932年制成摩斯式“江鹢”、“江鹚”两架教练机,并于1933年为“宁海”军舰制造军用侦察机一架。后来抗战爆发,飞机处内迁,改属航空委员会,同江南造船所脱离关系。另一个主要工程是添辟第三号船坞,1933年动工,至1936年4月全部落成,长度达647呎,阔100呎,深26呎,为江南造船所最大的船坞,也是当时上海乃至全国最大的船坞,可容纳1-2万吨的巨大船舰进坞修理。此外,还扩充了打铜厂,添建海军码头一座。

抗战期间,江南造船所被日军占领,与之毗连的上海兵工厂的机器设备已全部搬迁,厂房亦在战争中大部分被毁,只剩下一片空地。日本侵略者便将上海兵工厂的全部场地,划入该所的范围。至此,原有江南制造局时代的全部面积,又复合并在一起。另外还侵占了附近一部分民用房屋及空地。结果江南造船所的厂地面积扩大至559亩,比原有面积增加近一倍。 抗战结束后,江南造船所着手局部扩建,至1947年底,所内机器设备的扩建方面,除对原有各厂分别作了部分的补充外,并新设立了电焊厂、内燃厂、外钳厂、第二发电厂及汽车修理厂等5座。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陈毅、粟裕率解放军进入上海后,5月28日,签署了上海市军管会第一号令,接管江南造船所。1953年2月,江南造船所改名为江南造船厂。历经建国后近60年的发展,到整体搬迁时,江南造船厂已成为中国造船工业及其它制造工业的重要基地,创造了许多新的全国第一:第一艘潜艇、第一艘护卫舰、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第一艘自行研制的国产“东风”号万吨轮、第一艘跨海火车渡船等等,厂区内有船台3座、船坞3座、码头10个,各种机械加工设备4000多台。

第二节 高端技术装备的摇篮

一、远望1号测量船

上海,黄浦江畔,龙华东路18号,退役的“远望1号”在这里静静停靠。

远望1号测量船是由中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代综合性航天远洋测量船,型深38米,最高时速20节,续航力达到100天。

1960年初,美国第一代远洋测量船“阿诺德将军”号和“巷圣堡将军号”,以及前苏联的“加加林”号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那时,航天测量船的建造,成为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的象征。1965年,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中央常委会议,提出并研究了建造航天测量船的建议。1967年7月18日,建设远洋综合测量船队的实施方案“718工程”确立,工程很快获得了毛泽东和中央军委的同意。该船得名于毛泽东手书、叶剑英所创的七律诗《远望》。1970年12月25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会议上,专门研究了该船的船名问题。经过领导小组研究决定,一艘为“北海”号,另一艘为“东海”号。时隔不久,发现那两个名字均与中国远洋运输公司的船重名,必须重新命名。船重名是犯大忌的事情,万一船舶遇险,将给救援工作带来很大困难。于是,海军专家建议用“大西洋”号和“太平洋”号,以表明中华民族建立强大海军的决心,但是,有人认为或多或少有点大海军主义,建议没有被采纳。时任国防科委副主任的钱学森提出借用毛泽东诗词,命名为“五洋”号和“九天”号,代表中华民族可上天揽月,测控导弹卫星、飞船;可下五洋捉鳖,跟踪海底潜艇发射的潜地导弹。按理说该名字寓意已经非常深刻,但是也没有被采纳。最后,国防科委副主任聂力提出用毛泽东写给叶剑英的诗词“远望”来命名。该名字寓意作为领导者,要站得高、看得远,既要承前启后,也要高瞻远瞩,放眼未来。于是,船名就诞生了。

1972年4月,叶剑英受周恩来委托,召开中央军委会议听取工程进展情况汇报会。在毛泽东、周恩来的批准下,1975年,在长江南岸的江苏省江阴市,航天远洋测量船队基地在一片滩涂上开始了近3年的艰苦兴建。同时,中国第一代远洋航天测量船也在江南造船厂开工建造。

1977年8月31日,远望1号测量船正式下水。远望1号测量船的任务是担负远程火箭全程飞行试验的再入段测量;担负潜艇水下发射导弹出水至落点的全程试验;担负人造卫星和宇宙飞船的跟踪、观测、遥测和遥控,并作为长江下游的活动观测站。为了完成这些任务,该船上设备空前齐全,装备了船舶、导航定位、测量控制、通信、气象、打捞救生六大系统。船上配备有C-和S-波段单脉冲跟踪雷达、激光测距经纬仪和跟踪系统、测速系统和舰载计算机去跟踪并控制宇宙飞船。它们使用组合惯性、卫星和星形用于精确导航和定位。通信包括HF、ULF、UHF和SATCOM,采用保密电话,传真和数据链形式。船上也被装备多种天气预报设备包括气象雷达、探测器和气象气球,气象卫星图像接收终端机。

1980年5月,该船在6艘导弹驱逐舰及2艘补给舰等共计17艘舰船的护航下前往南太平洋执行中国第一枚远程运载火箭试验任务,快速、准确捕获目标并成功打捞出数据舱。该船的诞生,标志着中国成为继美、苏、法之后世界上第4个能够自主建造航天测量船的国家,结束了中国在陆地以外不能进行航天测量的历史,实现了中国航天测量网从陆地到海洋的历史性跨越。

1984年,该船对中国第一颗同步通讯卫星全程进行跟踪测量。1988年,“远望1号”以完成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测量任务为标志,攻克了运载火箭再入段和落点测量精度难关,测量精度比以前提高5倍,实现海上航天测量从水面到水下的跨越。1990年4月,该船联合2号成功运用四元素定轨法,完成了由美国休斯公司制造的“亚洲一号”卫星测量任务,美方称是他们经营卫星业务以来得到初轨预报精度最高的一次,实现了中国海上航天测量从国内卫星到国外卫星的跨越。1997年,该船在海上对卫星进行了596分钟跟踪测控,连续完成了“东方红3号”、“风云2号”卫星海上测控任务,在中国国内首次单船成功对“风云2号”卫星进行姿态和章动联合控制,实现了由海上测量到海上测控的跨越,在世界上开创了在远洋测量船上遥控卫星的先例。

1999年11月,远望1号测量船会同2号、3号、4号船同时布阵三大洋,拉开天网揽神舟,对“神舟1号”飞船成功实施太阳帆板展开、变轨、制动返回等一系列测控任务,实现了从海上卫星测控到载人航天测控的跨越。2003年10月16日,该船携三艘远望号测控船横扫三大洋,成功“牵引”航天英雄杨利伟凯旋归来。2005年10月,该船在某任务海域克服恶劣环境,成功完成神舟6号的测量任务。2007年,该船克服船舶老、航线新、任务重等困难,辗转印度洋、太平洋,连续出航88天,安全航行2万余海里,先后圆满完成了北斗二号卫星、尼日利亚通信卫星、鑫诺三号卫星的海上测控任务,创造了单次出航作业时间最长、航行距离最远、执行任务最多的历史记录,为远望号船队后续任务积累了宝贵的航海经验。2008年9月,该船会同“远望6号”前往太平洋执行任务。圆满完成神舟七号飞船和委内瑞拉通信卫星海上测控任务后,于2010年11月12日安全返回。

1978年至2010年的32年间,该船先后44次远征大洋,安全航行2600多天、44万海里,圆满完成远程运载火箭、气象卫星、载人飞船等57次国家级重大科研试验任务,享有“海上科学城”的美誉,为国家和民族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先后荣获集体一等功1次、二等功6次、三等功3次,并荣获“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突出贡献集体”称号。在圆满完成32年的海上科研任务后,该船正式退役。2011年11月26日15时许,该船成功驶入上海江南造船厂原址2号船坞。2010年10月22日,该船被中国卫星海上测控部赠予江南造船(集团)公司。为了让后人铭记历史,进一步弘扬中国的军工文化、国防文化和海洋文化,中船集团公司、江南造船(集团)公司将进一步借鉴成功参加2010上海世博会的经验,将中国船舶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翻译馆和江南原址2号坞及远望1号测量船打造成三位一体的展示平台,使江南原址成为集当代造船与军工、船舶与海洋乃至航天与航海等为一体的文化艺术博览圣地。

二、中国首座“海洋石油981”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诞生记

“海洋石油981”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首座第六代先进的深海半潜式钻井平台,也是上海自开埠以来所建造的最大海洋装备工程项目。该平台投资总额高达60亿元人民币,是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深水油气开发舰队的旗舰,用于南海深水油田的勘探钻井、生产钻井、完井和修井等复杂作业。由于业主方、设计方和建造方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专门设立了海洋工程部,将项目所涉及到的各个部门集中起来,强化过程管理,并把为美国康菲公司建造30万吨FPSO的核心团队全部植入该部,使海洋工程部成为了中船集团海洋工程项目中一支最强有力的专业技术队伍。

“海洋石油981”号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由中船集团第七○八研究所设计,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建造,是我国“十一五”期间重点 863项目之一。“海洋石油981”建造团队的员工平均年龄不足28岁,骨干管理力量平均年龄不足35岁,60%左右的员工是2006年以后毕业的大中专生。他们与韩国现代和三星船厂的海工队伍平均年龄相比,每个岗位的年龄都有着10岁左右的差距。年龄的差距意味着经验和能力的不足。但在困难面前,管理层始终注重发挥团队集体智慧,激发每个参建人员的创新潜能和工作激情,鼓励大家迎难而上,脚踏实地地打好每一个攻坚战。从2007年10月18日项目建造合同正式签订,到2011年12月2日正式交付。四年多来,每一个小小的进步后面无不凝结着参建造人员的心血和汗水。“海洋石油981”在船厂建造期间,每20万工时的损失工时事故率仅为0.17,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0.4的标准。

“海洋石油981”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长114米,宽89米,高117米,最大钻井深度12,000米,最大作业水深3050米,自重超过3.1万吨,堪称海洋工程装备的“航空母舰”。它有两个水下浮箱、四个立柱和上部箱形船体结构组成,甲板面积相当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平台主甲板可容纳约160人的居住区,居住区域顶部有完整消防系统的直升机起降平台。

“海洋石油981”,按照200年一遇的南中国海的海况条件进行平台整体稳性和结构强度设计。为抗击海上飓风和各种复杂波流的影响,配置了世界上最先进的DPS3全动力定位设备,以及一个半钻井系统和先进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为平台的全天候作业提供了安全保障。

“海洋石油981”是国家南海深水海洋石油开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成功建造是我国装备制造业高端技术获得重大突破的又一成功范例,不仅填补了我国在特大型深水钻井装备项目上的空白,也为“外高桥”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海洋工程建设项目的优秀人才,为“外高桥”走向国际市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同时,“海洋石油981”的建成也有效地提升了我国在海洋权益争议区域中的话语权,有力地维护了国家民族利益,实现了国家能源战略规划,对加速我国进军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开发、设计和制造领域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作为“海洋石油981”的诞生地,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将在厂史馆内专门展出该装备的模型。

三、中国第一艘LNG(液化天然气)船

造船业是“综合工业之冠”,是一个国家工业水平的象征。在当今世界民用船舶制造业,豪华游轮、LNG(液化天然气)船,被誉为“皇冠上的明珠”。

中国既是一个能源相对贫乏的国家,又是一个能源消耗大国。上海,是一个国际化大都市,也是一个无资源之地。我国清洁能源天然气的使用,仅靠国内开采、输送,十分紧缺,必须大量依赖进口。然而,能否成功建造天然气运输工具LNG(液化天然气)船,也成为上海乃至中国使用清洁能源的制约因素之一。

LNG(液化天然气)船是世界造船业公认的高技术、高可靠性、高附加值船舶,是一座移动的“海上超级冷冻库”。它的研制建造,既是一个国家现代科技水平的综合体现,又是造船强国的主要标志。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1998年开始研制LNG(液化天然气)船,历时10年,至2008年4月,中国第一艘LNG船“大鹏号”交付使用。它标志着中国造船人已经掌握了世界造船的尖端技术,中国造船工业实现了造船大国到造船强国的转变,跨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LNG船作为漂浮的“海上超级冷冻库”,需要将天然气冷却到零下163摄氏度,将气体压缩600倍液化后运输。为保证液化天然气在远距离海上运输过程中不气化,不泄漏,必须在每个船舱内建立一套非常特殊的密封保温层——液货舱围护系统,形同保温瓶的内胆,紧紧包附在船舱壁上。液货舱围护系统是整个LNG船建造中,技术含量最高,建造难度最大的环节。

液货舱围护系统内胆等部位是用一种叫殷瓦钢的特殊材料焊接而成的,厚度仅0.7毫米。虽然这种材料薄如纸片,但其金属性能极其稳定,能直接与零下163摄氏度的液化天然气接触而不变形开裂。一艘LNG船,总体使用殷瓦钢材料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半足球场那样大,全船殷瓦钢的焊接长度达到130多公里。

殷瓦钢焊接时,不能有一滴汗水落到上面,也不能留下手印,更不能有丝毫的损伤。国外专家形容,在薄如蝉翼的殷瓦钢上焊接,好比是在钢板上绣花,在刀尖上起舞。没有高超的技艺,连一寸焊接都无法完成。一旦出现瑕疵,必须全部更换,而这种材质的市场价格却十分昂贵,即使更换一块也价格不菲。

殷瓦钢焊接后不能有一个泄漏点,只要一个点焊接不到位,就等于埋下一颗威力巨大的定时炸弹。满载液化天然气航行的LNG船,会因为天然气泄露,导致一场船毁人亡的惨剧。如果LNG船正在港口卸货,后果将更加可怕,其能量足以毁掉半座城市。

造船行业平时培养一个普通焊工仅需花费数千元,但培养一名殷瓦钢焊工则需要花费近20万元。不仅如此,在LNG船建造过程中,焊接工人要严格遵循“轻伤必须下火线”的职业规范。每天工人上船施工前,都要检查身体。心跳快,不能施工。血压高,不能施工。情绪不好,不能施工。如果有伤,就更不能施工。这就是建造LNG船对技术工人提出的职业要求,谁都不得越雷池半步。

就是在这样的规范约束下,沪东中华建造的LNG船围护系统的施工质量才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目前,沪东中华正在建造第六艘LNG船。为确保工程质量,船东聘请了外国专家组负责报验工作。经过反复检测,该船1号舱围护系统的殷瓦密性焊接报验,创造了泄漏点为零的纪录。外国专家惊叹地称之为“建造奇迹”。他们知道,即使当今造船强国建造LNG船的每舱次围护系统焊接泄漏点,平均也都有三至五个。创造“零泄漏点”纪录,在世界范围内确属不易。

十年磨一剑。从1998年起步,到2008年交付,中国建造了第一艘LNG船,中国造船人终于成功摘取了这颗“皇冠上的明珠”。世界航运界、造船业对中国造船人由此刮目相看。

2010年,沪东中华又相继研发出更先进,载重量更大的LNG船,陆续向市场推出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6万立方米电力推进船,以及17.2万立方米和22万立方米低速机推进加再液化装置的LNG船。世界航运界、造船界再次将目光聚焦在中国造船人的身上。

2011年7月中旬,埃克森美孚公司和日本商船三井株式会社,与沪东中华正式签订4艘17.2万立方米LNG船的建造合同。中国造船人相信,未来,在世界航海史上会留下更多由中国造船人书写的浓墨重彩的华彩篇章。

第三节 “中国第一厂”的工业遗产

一、上海世博会:工业遗产的留、改、拆

2002年12月,上海获得世博会的主办权,根据世博会的总体规划,世博会场地位于南浦大桥和卢浦大桥之间,沿黄浦江两岸进行布局。世博园区规划用地范围为5.28平方公里,其中浦东部分为3.93平方公里,浦西部分为1.35平方公里。按照上述规划,江南造船厂所在的浦西片区就纳入世博会的用地范围,必须进行整体搬迁,历经6年时间的建设与搬迁准备,最终于2008年全部迁至长兴岛。

图1:上海世博会园区规划图,来源:世博网,2008年4月2日。

自从被划入世博会选址范围,江南造船厂的历史建筑和遗址保护便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不仅是国内外的船舶界、海事界关心,上至中央领导、各大部委,下至各界学人、平民百姓也都程度不同地投以了关注的目光。一位高层领导曾经说过:江南搬迁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作为中国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民族工业,其工业遗产的保护就成为工厂搬迁中的一大问题,如何保护作为民族工业代表的“江南文化”和工业遗产,成为检验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宗旨的一个体现。

2003年两会期间,刘庆柱等41名全国政协委员联名提案,提案强调“江南造船厂的发展史,就是一部中国民族工业史和科技史。”“厂区内至今保存有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建筑,如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初创时期的建筑,建于1872年的船坞,建于1931年的指挥楼和飞机库、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厂房以及改革开放后新建的工业建筑等。在调查江南造船厂工业遗产的过程中,无论是企业领导,还是普通员工都对江南造船厂的辉煌历史充满自豪。”“由于江南造船厂的工业、仓库设施位于世博会的核心区域,世博会的一些设施将利用现有历史建筑和工业建筑进行改建。于是,江南造船厂旧址作为我国最重要的工业遗产,其保护问题随即被提上议事日程。……特别是在城市化进程告诉发展的今天,如何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妥善处理好工业遗产与城市发展的矛盾,实现工业遗产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平衡互动与和谐共存,成为摆在城市和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提案建议遵循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原则,整体保护江南造船厂工业遗产;加强对江南造船厂工业遗产的工业考古研究和文献档案研究,制定总体保护规划,对江南造船厂各个时期的代表性工业遗产进行整体、系统的保护,真实、全面地保存江南造船厂工业遗产的历史信息及突出价值,尽快开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申报工作;着手建设中国工业博物馆和大型工业遗址公园,突出江南造船厂工业遗产的社会教育功能,将其建设成为世界水平的工业遗产博物馆和弘扬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5月《现代城市研究》杂志上首先发表了深圳大学研究生唐修俊呼吁保护和利用江南造船厂工业建筑的文章,后来又发表了刘会远教授同样主题的六篇文章,从学者的角度为江南造船厂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对策、引起舆论的关注。同济大学郑时龄院士指出,位于浦西的世博会选址规划控制区域内大约有十余家工厂企业,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在世博会场馆建设过程中,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利用价值的工业建筑、船坞和构筑物应该得到有效保护并改造成船舶工业博物馆、商业博物馆和能源博物馆等。

政协提案以及学界的研究与宣传引起了中央和上海市政府的重视,江南造船厂工业遗产的调查和保护工作正式启动。由于江南造船厂长期以来为保密单位,外人对其内部的情况无从了解,因此世博土地控股有限公司专门委托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专家团队,于2004年3月至10月期间对区域内现存的建筑物和构筑物逐一调查,研究,确立保护与再利用的界定原则,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留、改、拆”的规划设想,为上海世博会总体规划提供依据。

依据2010年上海世博会总体规划,江南造船厂区域在世博会期间承担的城市功能是世博会各类企业展馆区,而从上海总体规划的长远目标来看,则是结合城市产业和功能结构的调整,以世博会为契机迅速启动黄浦江两岸地区改造和更新,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将该区域逐步改造成为公共开放空间和滨江绿地,并成为上海城市空间的核心区域。世博会和城市总体规划的定位,均为保留江南造船厂的文化脉络和工业遗产提供了可能性。

根据专家组的调查归纳,江南造船厂的现存建筑、构筑物共分为四类:(1)办公建筑和服务用房;(2)工业厂房和仓储类用房;(3)特殊建筑构筑物,如船坞、船台、机械轨道等等;(4)大型机械设备,如塔吊等等。其中部分具有重大历史见证意义的建筑、构筑物,对区域文化脉络的延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被整体保护和再利用。详见下表:

船坞、船台和码头是船厂最具特色的构筑物。2号船坞长240米,宽40余米,深20余米,单个船坞的面积相当于1.5个足球场大小。船台为自岸向江倾斜的平台,宽约20余米,长约上百米。码头则是亲水性较好的沿江作业平台,为特殊构造的构筑物。此三类构筑物空间形式独特、结构基础复杂,建造投资巨大、拆除的费用高昂,它们还具有很强的产业类文化特质和滨江产业类建筑景观地标作用,对延续城市脉络意义深远,影响极大。

对建、构筑物整体保护与再利用,主要针对具有特殊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建筑形态较好的历史建筑而言,即保留原貌、功能更新。具体措施为外观处理主要是以保护修缮为主,包括清楚外墙表面的油漆,重新油漆或更换木结构,按照原有格调恢复走廊以及保护原有周边的围墙和植物等等,保留这些建筑物所反映的历史文化特色,使文化脉络得以传承。内部空间在保留原有结构体系的基础上,以改造为主,使之适应新的功能,赋予这些建筑新的活力。但改造要保留原有形式和新修内容之间的明显对比。对建筑结构的保护与功能更新,主要是针对工业厂房、仓储建筑和船坞、船台等特殊构筑物而言。通过利用结构、全面改造,使其适应新的功能。

专家团队所提出的调研方案,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规划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有较多体现,规划文件指出有25万平米的工业厂房被保护、保留或改造,占原工业建筑总量的近五分之一。除建筑物外,一些具有历史价值和特色的船坞、船台等构筑物列为保护利用的对象,根据对工业遗产历史、科技、文化价值,以及建筑物已公布的保护身份,分为了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保留历史建筑、改造利用建筑三大类分别进行控制管理。文物保护单位和优秀历史建筑指法定保护建筑,同时也是永久保留建筑。保留历史建筑指建筑风格、建筑结构、建筑装饰、人文历史等有明显特色的历史建筑(建于1949年前),也属于永久保留建筑。改造利用建筑指建筑风貌一般,但建筑结构与形式方面符合世博会期间对于会展空间或配套服务设施需求,尚具有较大使用价值的建筑,会后视建筑使用和地块后续开发的情况,可继续保留,也可拆除。

图2:世博会关于保护建筑的分布图,来源:世博网。

根据规划,江南造船厂的工业遗产在世博会期间的实际保留情况如下:

具体改造过程中,1号船坞被改造为船坞剧场,3号船坞改造成儿童职业体验的育乐湾,1号、2号船台则被完全拆除。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国船舶馆,由江南造船厂东区装焊车间单层钢结构厂房改造而成,建筑面积11566平米,形似船的龙骨,又形似龙的脊梁,寓意中国民族工业坚强的精神,建筑内部保留了原来的大量吊车梁。世博会“城市足迹馆”由江南造船厂旧厂房改造而成。翻译馆建筑形象修缮采取了修旧如旧的形式,恢复其原始历史风貌。

综观世博会期间对江南造船厂工业遗产的保留,虽说不无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非常多,具体实施中距离专家组的调研论证包括世博会的规划文件都有一些差距,原本列为保留的一些建、构筑物都尽数拆除,特别是作为船厂重要标志的船台全部拆除,而且拆除后这里并未有什么实际的功能利用,非常遗憾。

二、江南造船展示馆

江南造船博物馆是展示江南造船(集团)沧桑巨变,辉煌成就的窗口,是全国和上海市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分上下两层,有1800平方米的展厅,展示了江南造船厂自1865年建厂以来的历史,459张老照片,77件实物和21件船模,具有深厚的历史沉淀,是上海唯一跨越三个世纪科技史、工业史的大型博物馆,是中国近现代民族工业发展的缩影。博物馆分为五个展区:历史馆、民船馆、军船馆、重工馆、江南长兴馆。

历史馆展示自1865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建立至1949年上海解放时期江南造船的军事工业、造船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历史。入口处正前方的第一件展品是李鸿章照片,以及1865年他上报建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的奏折,拉开江南造船140多年的历史序幕。随着历史的变迁,江南造船的名字经历了八次更名,直至今天的江南造船集团。展厅中央,陈列着1888年江南制造总局制造的中国最早的阿姆斯特朗后膛钢炮和江南造船厂创造的数十个国内第一的照片。如:第一台车床,第一批后膛枪,第一炉钢、第一台钢炮和中国最早的无烟火药等。照片还展示了江南造船所应用电焊分段制造船体,建成的“民铎”号川江客货轮,标志着我国焊接技术的一大突破。从一幅幅珍贵的历史图片中,看到的不仅是江南造船厂的成长,更是我国船舶技术进步的缩影和实力的提升。

民船馆展现解放以后至改革开放前江南造船厂在中国工业技术上突破的代表产品。进入展馆,观众首先看到的是历任国家领导和外国首脑视察、参观江南造船厂的大幅照片,留下了我国几代领导对船舶事业的关心、支持和希望。厅中央摆放着江南造船集团中心厂区的大型模型,在这个占地一万多平方米的厂区里,诞生了100多个民船制造史上的“中国第一”,反映了不同时期我国先进的造船技术。观众还可以看到由我国著名的造船工程学家张文治负责设计的“民众”号1953年9月下水时的欢庆场景。这是我国解放后,建造的第一艘大型内河客货轮,排水量达到1540吨,可载客968人,货物700多吨。

军船馆展示了江南造船(集团)公司生产的多种军事,科研产品以及老军工企业为国家的国防工业做出的贡献。该馆引人注目的是,1955年开工建造的第一种中型常规动力潜艇“03”型潜艇的照片,揭开了我国潜艇建造的历史;1956年1月10日,毛主席亲自视察了建造工地,这也是毛主席唯一视察过的一艘潜艇。观众还可以进入潜艇指挥舱的模型,尝试操作一下,体验一番指挥潜艇的感觉。在这个模型的右边展示着2002年中国海军首次环球航海示意电子图,可以清楚地看到由江南造船厂建造的“青岛”号导弹驱逐舰,历时4个多月,航行33,000余海里的路线,横跨5大洲,环绕地球一周,先后对新加坡、埃及、土耳其、乌克兰、希腊、葡萄牙、巴西等10个国家和港口进行了友好访问,创造了人民海军舰艇编队出访时间最长,航程最远,访问国家最多的纪录。

重工馆展现了江南对上海和全国重点工程的贡献,体现了企业在非船舶产品市场的竞争力。在这个馆,观众可以看到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的模型。1958年5月,我国机械工业先驱沈鸿上书毛主席,建议我国自行设计制造万吨水压机,以改变大锻件依靠进口中央批准后,江南造船厂担起了设计制造重任,经过半年的努力,我国第一台万吨水压机诞生了。这1.2万吨水压机,高23.65米,工作液体压力达到350个大气压,能锻造250吨重的钢锭,是重型机器制造工业的关键设备。半个多世纪以来,这个“巨人”依然屹立在上海重型机器厂,服役至今。绕过水压机,可以看到大名鼎鼎的“东风号”的模型。这是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第一艘万吨级柴油机远洋货轮,经过江南人7年努力,于1960年4月15日下水,全船总长161.4米,载重量11,642吨,每小时航速17.3海里,能在海上连续航行40昼夜,远航至欧洲,非洲和拉丁美洲。

江南长兴馆展示了江南造船搬迁长兴岛以来为建设第一军工造船集团而努力拼搏再创辉煌的风貌。观众可以看到江南造船集团未来的宏远规划。2005年6月3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江南造船集团在庆祝140周年华诞之时,中船江南长兴基地开工建设,开启了一个新江南航程。江南长兴基地位于长江入海口的长兴岛,拥有长达8公里的优良岸线,有4个大型船坞,年造船能力450万吨,是国内造船规模最大、设备最先进的基地之一,为江南造船集团在造船技术和生产规模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基础。

江南造船集团在我国远洋测量事业上,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先后建造我国远洋测量“远望1”号到“远望6”号的六条远洋测量船。“远望1”号是我国船舶工业高科技产品的里程碑,它在出色地完成远洋测量服役任务后,光荣退役回归江南。在总装备部、上海市委市政府、中国人民解放军23基地、中船集团的关心支持下,于2011年11月26日顺利进入老江南2号船坞,丰富了江南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使江南原址上的翻译馆、飞机库、红房子等5处上海市历史保护建筑和中国船舶馆形成“三位一体”,成为江南造船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拓展和延伸了爱国主义的教育资源。

第四节 “中国第一厂”的红色记忆

一、革命先烈杨培生

崇明江海公路1号的革命先烈杨培生广场,位于上海船厂船舶有限公司崇明基地办公大楼的西北侧,安放有杨培生烈士的半身铜像。

杨培生烈士是上海早期工人运动的杰出领导者,曾代理上海总工会委员长,为上海工人运动作出重要贡献,1927年“四·一二”事变后,因叛徒出卖遇害,壮烈牺牲。1929年《牺牲》党刊刊载了杨培生烈士的生平事迹,上海市烈士陵园保存的两张杨培生烈士照片。

1925年5月15日,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引起了全上海工人、学生和广大民众的极大愤怒。杨培生被大家推选为工人代表,带领祥生铁厂、和丰铁厂数百名工人,去南京路参加游行示威,目睹了英帝国主义制造的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为动员更多工人开展斗争,他到招商局内河机厂、日华纱厂、英美烟厂、和丰铁厂等发动工人参加反帝罢工。为更好地组织工人开展斗争,在党的领导下,杨培生等组建了祥生铁厂工会,工人们推选他为工会会长。6月11日,在工会的组织下,杨培生带领祥生铁厂1000多名工人,加入了全市20万人的示威队伍。9月10日下午,在刘少奇同志支持下,上海总工会召集英商工厂工人代表开会,商议了复工条件。按照会议精神,杨培生等代表工会与该厂总大班进行多次谈判,终于使厂方答应了工人提出的复工条件,罢工斗争取得胜利。

为加强对工人运动的领导,中共上海区委一边积极发展工会,一边在工会建立党的组织,上海总工会积极培养杨培生等积极分子,加入中国共产党。1925年6月中旬,上海总工会张佐臣同志根据组织指示发展他为党员,他当即表示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后,在张佐臣的安排下,他来到厂附近的林间荒地上,面对党旗庄严宣誓,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杨培生激动地对张佐臣说:“我永远听党的话”。

“五卅”运动后,为了广泛地发动、组织、宣传群众,扩大党的影响,壮大党的力量,杨培生等人在祥生铁厂工会办起了工人夜校,采用学唱“五卅”小调、看漫画、讲故事等方式,启发工人思想觉悟。据中共浦东部委关于党员组织的报告,当时下属八个支部,党员85名,杨培生任支部书记的第一支部表现最突出。1926年12月,杨培生当选为中共浦东部委委员,负责组织工作,他认真做好党员发展工作,为党的事业做出重要的贡献。

1927年2月,杨培生按照中共上海区委指示,参与组织第三次上海工人武装起义。起义前夕,他与上海总工会干部、浦东有关厂的工会负责人一起研究浦东起义路线,准备洋圆、木棍、铁棒等,发动群众参加武装起义。3月21日中午,祥生船厂工人拉响浦东工人武装起义信号的汽笛,浦东3万名工人和纠察队占领了浦东第三警察署,夺取了俞家庙军营,缴获了钦赐仰殿的骑兵队马匹及120支枪,取得了武装起义胜利。3月27日,上海工人代表会主席团议定杨培生同志任副委员长。

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国民党反动派勾结帝国主义,加紧反革命政变阴谋。4月11日,在国民党反动派一面指使大流氓杜月笙以邀请汪寿华赴宴为名,将其绑架杀害,一面袭击工人纠察队。第二天,发动了血腥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大批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惨遭杀害。面对白色恐怖,杨培生到南市工人纠察队沪南总部坐镇指挥,与国民党反动派开展坚决的斗争。当晚他接到党组织通知,才匆匆去武汉,作为上海代表出席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汪寿华遇害后,杨培生代理上海总工会委员长,坚持领导上海工人运动。1927年6月29日,因叛徒出卖杨培生遭国民党特务被捕。在狱中,他表现了共产党人威武不屈、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和英雄气概。7月1日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壮烈牺牲,时年45岁。全国解放后,人民政府将杨培生烈士遗骨移葬到川沙县烈士墓,让后人永远纪念他为上海工人运动作出的贡献。

二、战斗到天明:江南造船厂工人护厂斗争

1949年初,人民解放军势如破竹,迅速占领了长江以北的广大地区,南京、上海地区的解放已是时日问题。国民党政权不甘心失败的命运,加紧了在其统治地区的残酷镇压,并开始向台湾抢运物资,准备破坏上海、南京、重庆等中心城市的市政设施和重要的工厂学校,妄图将一个烂摊子留给新生的人民政权。此时,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开展以“反搬迁、反破坏”为核心的护厂、护校斗争,迫在眉睫。2月上旬,中共上海市委将全市地下党组织按地区划分成沪东、沪西、沪南、沪北、沪中、新静长(新成、静安、长宁)、北郊、徐龙(徐汇、龙华)、浦东九个地区委员会。全市公用事业和市政等生产部门,另行成立市政工作委员会(包括电灯、自来水、煤气公司)、交通工作委员会(包括电车、公共汽车公司),加上原有的文化工作委员会、警察工作委员会和新成立的妇女工作委员会,由上海市委直接领导。所有各区委和市政工委、交通工委、警委、妇委由市委委员分工联系,统一领导本地区各条线的党组织和群众工作。

当时,国民党反动派把搬迁、破坏的重点放在军事工厂、官僚资本和重要的民族工业企业。江南造船所是国民党海军部直属兵工企业,反动军警用武力胁迫工人拆卸机器设备运往台湾。但是,工人们在地下党组织的领导下,将精密机器拆散隐藏起来,而将那些残破报废的设备、工具甚至废铁、石块装进木箱,贴上“贵重机器,小心轻放”字样,蒙混过关,送上运输船只,暗里把储存的铆钉风枪、风钻、自动电焊机、风割刀、风表、电表、银焊片、银焊条和仪表等贵重的机器以及工具、材料藏匿起来。轮机厂的工人为了保存一批车床,故意将敌人急着赶修的紧急军事生产任务,放在这批车床上慢慢地加工,拖住了敌人的手脚。仓库工人利用敌人的贪婪和无知,故意先把专门储存美国剩余物资的26号仓库打开,把里面储藏的大量玻璃绒、玻璃布让敌人过目,敌人看到这些五光十色的美国货,当作贵重物品连连催着装箱。电气厂工人把已经被国民党海军陆战队运到码头上准备上船的贵重仪表设备,通过搬运工人的协助,巧妙地调换下来,保存在废物堆里。当敌人最后准备封厂炸厂之际,工人们机智地将在炸药旁边油桶里的汽油换成了自来水。工人们还利用放水养坞的机会,尽量将船坞注满水,迫使敌人无法安放炸药。解放前夕,国民党反动派在江南造船所的主要厂房、机器间、机器和船坞的闸门上装上炸药,爆炸声震数里,大火彻夜燃烧,尽管厂房受损严重,而至关重要的车间、船坞和机器设备基本完好,尤其是2.6万余张技术图纸也在工人们的保护下安全地留存了下来。当江南造船所人民保安队接到帮助解放军9兵团20军59师浦东作战的任务后,仅用两个小时就突击修复了三艘拖轮,把几千名解放军战士运载过江,以肃清浦东残敌。

上海解放后不到两个月的时间,被国民党毁坏的江南造船所就在工人英勇护厂和事后努力抢修下,复苏起来。1949年7月23日,江南造船所举行护厂庆功大会,陈毅市长应邀出席讲话,陈毅有力地指出:“国民党要炸毁江南造船所,我们一定要建设江南造船所,国民党的破坏轰炸是有限的,我们的建设力量是无穷的。”这次庆功大会上,有49人获得一等功臣称号,38人获得二等功臣称号,47人获得三等功臣称号。

1949年5月23日,一批溃败下来的国民党军队占领了沪东英联船厂。面对这一突发事件,该厂人民保安队员一面严密监视敌人动向,一面以帮烧饭、聊家常等方式主动接近敌军,伺机分化瓦解敌人。5月25日,苏州河南岸解放,保安队员找敌连长谈话,宣传“约法八章”等政策,敦促他们放下武器。当连长、副连长表示愿意弃暗投明后,保安队员又动员他们去说服敌团长,争取附近几个厂的敌军一起投诚,以立功赎罪。经过强大的政治攻势,5月27日早晨,英联船厂东大门大楼上升起了红旗,驻守在临近几个厂的国民党青年军202师606团2500人在团长率领下集中在英联船厂,向人民保安队缴械投降。当天上午,解放军来到后,保安队员又协助部队代表一起看管俘虏。直到5月31日,连同三卡车武器、23匹战马一起移交给市军管会。 

(作者系上海社科院历史所研究员)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