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文化| 体育

看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 品读三重文化价值

2021年09月28日11:01 | 来源:新闻晨报
小字号
原标题:看上博受赠文物展 品读三重文化价值

晨报记者 詹 皓

上海博物馆自1952年成立以来,一直受到社会各界的慷慨捐赠,如今,上博馆藏的珍贵文物14万件当中,有3.3万余件来自各界人士捐赠,约占馆藏珍贵文物总量的23.6%。为了向关心和支持上海博物馆发展的所有捐赠者致敬,2021年9月28日至12月26日,上海博物馆特甄选147件/组馆藏珍品,举办“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

上海博物馆将近70年的历史上,曾有过两个受赠文物的高潮。1949年9月7日,上海市古代文物管理委员会成立,1950年1月20日改名为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并准备在上海筹建一个“具有规模的代表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博物馆”。当时,一大批文物收藏者通过捐赠的方式积极投身于新中国的文化建设,以胡惠春、潘达于、谭敬、沈同樾、顾丽江、乐笃周、孙煜峰、丁燮柔、罗伯昭、李伟先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收藏家,踊跃向上海市文管会、上海博物馆捐赠文物,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形成了第一次文物捐赠高潮。

这一时期的捐赠人还包括徐森玉、吴仲超、谢稚柳、陈植等早期文博事业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们一面筹备规划文物事业发展的蓝图,一面用自己的行动来影响、动员和号召广大收藏家支持文物博物馆工作。

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有感于国家建设的再次飞速发展,许多藏家将其多年珍藏,包括落实政策返还的文物精品,慷慨地捐赠给上海博物馆,从而极大地丰富了上博馆藏,形成了文物捐赠的第二次高潮。

本次展出的文物涵盖青铜、陶瓷、书画、竹刻、钱币、雕塑、印章等各个门类,大规模汇聚了众多上博文物捐赠者。看这样一场文物展,不但可以品读文物本身所具有的艺术、历史价值,也可品读捐赠者的文化素养、品位,更可品读他们化私藏为公藏、将个人赏玩提升为全社会文明传承的崇高情怀。

我们就来品读几件本次展览的重要展品,缅怀一下捐赠者的无私情怀吧。

展览开篇第一件,是郑振铎先生1956年捐赠给上博的汉代人物画像砖。这是该文物第一次与公众见面。郑振铎先生是中国杰出的爱国主义者、社会活动家、作家、诗人、翻译家、收藏家,他在上博成立之初捐赠文物给上博,代表了新中国文物事业开拓者对上博的支持,也是对广大收藏家群体的捐赠号召。

徐森玉先生是我国著名文物鉴定家,也曾担任过上海博物馆馆长,他从1950年起,分四次捐赠藏品给上博。此次展出了他捐赠的箕型虢石砚、明代雁塔三藏圣教序拓本和清代黄士陵的篆书八言联。

吴仲超先生曾任故宫博物院院长,1950年和1952年他两次捐赠陶瓷、书画、碑帖给上博。此次展出了他捐赠的唐代彩色釉陶双鱼扁壶、明代景德镇窑青花花鸟纹罐。

夏衍先生向上海博物馆捐赠的纳兰成德《手札》卷也亮相本次展览。纳兰成德也即纳兰性德、纳兰容若,清代著名诗人,也被认为是《红楼梦》中贾宝玉的原型。1961年,夏衍先生在北京琉璃厂偶然购得此手札,爱不释手,此事也在文化圈引起了小小轰动。夏衍先生当时委托上海博物馆将手札进行珂罗版复制,分送给圈内好友共赏。落实政策后,几经周折,这通手札终于被追回。夏衍先生在手札上盖的收藏印是“仁和沈氏曾藏”,“仁和”是他出生地杭州仁和,“沈”是他的本姓,“曾藏”而不是通常的“珍藏”,表明了夏衍先生不占有文物的态度。1980年代末,夏衍先生向上博捐赠了这件他心头最珍爱的文物。

展览中还有巴金先生于1963年向上博捐赠的一本董其昌行书诗册。作为中国文坛领袖,巴金先生捐赠文物代表了他的崇高情怀,通过他的藏品,也能品读出他的文化修养。

此次上博受赠文物展中还包括胡厥文、胡叔常1965年捐赠的马和之《周颂十篇图卷》,暂得楼后人2021年捐赠的景德镇窑苹果绿釉印盒(一对),谭敬1951年捐赠的陈纯釜,陈植1961年捐赠的纪昀铭旱烟管,丁燮柔1961年捐赠的赵之谦“潘祖荫”石章,沈同樾、顾榴、顾佛、顾笃璋、顾笃瑄、顾笃球1951年捐赠的齐侯匜和华祖立《玄门十子图卷》,庞维谨、庞增和、庞增祥1952年捐赠的《缂丝佛手花鸟图》,孙煜峰1965年捐赠的项圣谟《看梅图卷》,乐笃周1980年捐赠的景德镇窑蓝地金银彩桃果纹瓶,唐祖诂、宋景文1959年捐赠的甲簋,夏弘宁1962年捐赠的李叔同《行书华严经句轴》,张永珍2004年捐赠的景德镇窑粉彩蝠桃纹瓶等。

上海博物馆馆长杨志刚表示,当文物从私人收藏空间进入到公众视域,它便由赏玩的功用中升华出来,具备了提炼记忆、凝聚品格、传承文明的意义。希望今后能和更多捐赠者一起,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上海博物馆曾于今年6月举办了“鼎盛千秋”受赠青铜器展,本次展览之后、上博东馆建成之前,上海博物馆还将举办相关捐赠主题展,作为对文物捐赠者的回馈。

(责编:严远、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