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精准赋能 上海市杨浦区发布全国首个“温暖指数”衡量城市温度
人民网上海9月23日电 (董志雯)社会救助工作关系民生、连着民心,是事关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和衣食冷暖的制度性安排。今年6月,上海市出台《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意见》,要求健全困难对象主动发现、精准识别、需求评估和精细服务机制,构建应对相对贫困的救助帮扶体系,助推社会救助事业高质量发展。
为全力推动杨浦社会救助数字化转型,加快建立智慧救助模式。9月22日下午,杨浦区以“数字化赋能精准救助、人民城市更有温度”为主题,召开2021年社会救助“政策找人”工作推进会暨“温暖指数”监测体系发布会。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李勇,杨浦区副区长李雅平出席会议并讲话。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刘荣华,区府办副主任、区地区办党组书记、主任区汤佳云,区民政局局长、党组书记明依,五角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胡琳等领导出席会议。与会领导共同启动杨浦区社会救助“温暖指数”监测体系发布。
现场通过短片《从最后1公里到最后1米——实现精准救助“零”距离》展示了五角场大数据精准救助服务应用场景。今年4月,区民政局在五角场街道开展试点,探索建立大数据精准救助服务平台。五角场街道依托数字化赋能,打通多部门数据壁垒,编织“一网统管”大屏端、电脑中屏端和手机小屏端三张网,发挥社区救助顾问“绣娘”职能作用,打造“三张网一绣娘”综合助人新模式,形成“找—析—汇—帮”工作机制,将救助政策落到实处,为杨浦面上推开精准救助工作提供了“五角场方案”。
现场启动了杨浦区社会救助“温暖指数”监测体系。“温暖指数”监测体系由杨浦区民政局联合社会救助领域专家共同研究设计,是国内社会救助领域首个具有数据支撑的工作评价体系。“温暖指数”监测体系分别以积极贯彻落实“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助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超大城市民政治理“上海模式”,破解制约社会救助工作可持续发展的瓶颈构成理论依据、制度依据和现实依据。通过指数的实时反馈,及时、准确、高效地监测全区社会救助工作成效,反映全区社会救助工作的规范性、创新性,进一步提升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李勇出席会议并提出三点要求:一是深化认识,提高对社会救助工作的政治站位。要充分认清社会救助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人民城市”建设为新时代社会救助工作发展赋予了新使命,社会救助制度改革为新时代社会救助工作发展指明了新方向,城市数字化转型为新时代社会救助工作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二是多措并举,实现社会救助工作新突破。要抓导向,积极探索新路子;抓创新,实践推出新亮点;抓协同,加快提升高效能。三是开拓进取,推动社会救助工作高质量发展。要坚持协同推进,各成员单位根据职责分工,相互配合,形成合力;坚持创新发展,既要在“救”上下功夫,也要在“助”上谋发展,增强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李雅平副区长在致辞中指出,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目标的实现,以及《改革完善社会救助制度实施意见》的出台,构建应对相对贫困的兜底线、精准化、发展型的现代社会救助体系势在必行。要在秉持“我为群众办实事”宗旨,充分运用大数据主动发现“沉默的少数”,积极推进“物质+服务+心理”的多元化救助,加快构建“温暖杨浦、智汇救助”的社会救助新模式,在新一轮发展格局中找准定位,紧跟智慧城市治理、城市数字化转型新步伐,着力构建“政策找人”精准救助机制,努力展现杨浦特色,贡献杨浦智慧。
杨浦区致力于打造社会救助专家智库,汇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专家学者,为杨浦区社会救助工作建言献策,提供专业化指导。会上,市民政局社会救助处处长刘荣华,区民政局局长、党组书记明依上台为社会救助专家顾问颁发聘书。
五角场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胡琳代表五角场街道作交流汇报。会议由区民政局副局长周萍主持。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