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智能回收......这就是“杨浦模式”!
政府补贴、市场运作,新兴的合作模式为杨浦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提供极大帮助。特别是“互联网+智能”的可回收物回收服务体系已经探索形成,提高生活垃圾资源回收利用水平,进一步促进垃圾分类实效提升。“杨浦模式”正在垃圾分类轨道上稳而有力的前行。
“杨浦模式”如何运行?运行情况如何?跟随记者一起来了解下吧。
江湾国际小区门口人气正旺,四台智能回收柜就伫立在东门附近,相比传统的废品回收方式,智能回收柜可实时服务和无接触投递。
居民李先生最近在忙着搬家,家里的可回收物他并没有随意处置,而是凑满两袋拿到门口微信扫码自助投递。不仅智能称重,还能获取积分,累积一定积分还能通过微信提现。智能回收已改变居民可回收物投递习惯,成为杨浦区全新的“时尚”生活方式。
李先生表示:“现在可以随时随地把有用的垃圾投到里面去,免得乱扔。有害垃圾马上清理出去确实挺方便,有的废品还可以废物利用。”
目前,杨浦区已设置可回收物智能回收柜1164台。全区日平均投递次数40000多次,日回收量超过170吨。依托大数据运营平台的清运调度系统,智能回收柜在满仓后会自动上报运营监控平台自动测算,调度安排最合适的车辆清运,并为司机规划最优清运线路。
清运司机王进锋表示:“我早上6点多开始上班,已经收了有四五个小区。手机上有app直接通知我们哪个地方已收满,然后我们就直接过去收。像江湾国际小区可回收物比较多,我一般一天要来八九次。”
前端智能回收柜满仓后,袋装可回收物就由短驳车运到中转站暂存。不仅如此,利用AI技术每台智能设备都内置高清摄像头,可对投递行为和物品进行拍照和录像,并由后台通过AI识别算法进行图像分级筛选,结合人工审核,判断每次投放是否准确,可有效发现监控规避误投和违规投递行为。
中转站区域站长周游介绍说:“收货时,我们已接收到前端智能风控识别系统给出的提示,显示黄色表示存在黑色包装等不可识别的物品,我们将开袋检查确认,显示红色标识有违规物品,我们将会将其清理出来。”
衣服、纸板、塑料膜......可回收物经半自动人工分拣流水线精分成40多个品类。在民星路上,去年建成的杨浦区可回收物集散场总建筑面积约7200平方米,分大、小两仓,最大分拣能力达到每天250吨,直送末端再生资源加工利用企业进行资源再生加工,由此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集散场后方,电子大屏可以实时显示各类数据信息,为日常运营高效提供保障。
爱分类爱回收末端运营负责人李成华表示:“根据智能大屏可以有效调控我们生产端的运力,做到成本最低,让我们运营利润最大化。我们集散厂的人力达到双班100人左右,大仓处理量峰值在每天180吨左右。”
据了解,杨浦区已基本实现可回收物服务“点站场”体系布局。下阶段,将不断完善体系的规范管理和高服务标准,持续推进可回收物收运体系的洁净化、规范化、精细化管理,提升企业服务水平和我区可回收物体系环保管理水平。倡导分类减量、循环发展理念,营造全民参与生活分类的良好氛围。
(来源:上海杨浦)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