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大江东

大江东|与天对话,与日同行,上海天文馆先睹为快

人民日报中央厨房-大江东工作室 黄晓慧
2021年07月06日14:39 | 来源:人民日报中央厨房
小字号

上海地区唯一一次目击陨石,1729年出版的牛顿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英文版第一版,中国人第一个空间站“天和号”核心舱的1:1模型,让你掌握太空漫步的正确打开方式……7月5日,拥有这些天文瑰宝、建设了5年的上海天文馆迎来第一批压力测试的观众,将于7月17日正式开馆,18日起对公众开放。

7月4日,神舟十二号航天员乘组圆满完成出舱任务,浩瀚太空再次留下中国人的身影,再度激发国人探索太空的热情。大江东工作室先睹为快,且为读者揭开上海天文馆的神秘面纱。

作为上海“十三五”期间重大市政文化公益项目、重要科普基础设施,也是服务上海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举措,该馆落子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并顺势迈入集科技馆、自然博物馆、天文馆“三馆合一”的超大型综合性科学技术博物馆集群发展新阶段。

据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介绍,自2016年11月8日开工,上海天文馆建设者以建设国际顶级天文馆为目标,艰苦奋战、精益求精,克服疫情不利影响,历经1700多天拼搏,共同打造了这座科普新旗舰、文化新地标,为上海城市软实力再着一笔。

看点一:“三体”结构造型,展现“天文”建筑之美

俯瞰,犹如一个打开盖子的珍珠盒,而圆洞天窗、球幕影院和倒转穹顶,三个圆形元素构成“三体”结构,好比盒里的珍珠,共同诠释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占地约5.86万平方米、建面约3.8万平方米的上海天文馆,全新链接“人与宇宙”,任你仰望天空、浩叹宇宙、思索未来。

圆洞天窗位于主建筑入口,当阳光穿过圆洞,会在地面形成光斑,太阳走,光斑也走,仿佛日晷。球幕影院的球体外直径30米,如果滴水湖像太阳,它就是等比例缩小的地球。倒转穹顶的碗型设计,重造了一个观天的地平线,“屏蔽”城市喧嚣,让你静观天空,思考宇宙,设计师称为“与天对话的地方”。进入主大厅,300多米的螺旋状坡道盘旋而上,仿佛人类认识宇宙的历程,曲折却美妙。

独特的建筑设计,源自对轨道运动的形式化抽象,可以真实追踪太阳在天空中的运动,整个建筑成为一件表现时间流逝的大型天文仪器。夏至前后,光影与地面标记的重合,成为节气的标志。让建筑成为连接人和宇宙的工具,是具有开创性的博物馆体验。

景观区域设计了3组螺旋形绿化带,从主建筑向外自然延伸,象征星系的旋臂,与外围“星空之境”公园自然衔接,和谐地形成了一个以星空为主题的城市绿地公园。

俯瞰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供图

看点二:“我们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我们是在创造一段体验”

5年来,上海科技馆副馆长忻歌全程参与了上海天文馆的设计建设、展馆布置。她说,天文之美让她从天文“小白”成长为天文发烧友,建设者们“用美的语言讲述天文故事,希望创造一种全新的学习天文方式”。

“我们不是在写一本教科书,是在创造一段体验”,这样的设计理念,更讲究观众的沉浸感。300余件展品,原创比例高达85%,互动展品占比50%以上。8K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观众坐躺着360度观影。“家园”、“宇宙”、“征程”三大主题展区及“中华问天”、“好奇星球”、“航向火星”等特色展区,还有星闻会客厅、望舒天文台、羲和太阳塔与星空探索营,全景展现宇宙浩瀚图景,开启一场多感官探索之旅。

精心设计的环境氛围、灯光音效和高仿真场景模拟手段,构建沉浸式宇宙空间体验环境;体感互动、数据可视化、AR、VR、生物识别等先进展示手段,集视、听、触于一体,充分调动观众情绪和感官,在神秘美丽、怦然心动的时空意境,获得全新的宇宙探索体验。

以太阳系八大行星运行为模型建造的八音盒,每一颗行星以自己的转动带出一段属于自己的音乐旋律。黄晓慧摄

“家园”展区,从神话故事到宇宙星空,从日地月系统到神奇而令人感叹的太阳系奇景——宏大的沉浸式场景设计、3D打印高仿真立体模型、极具视觉冲击的视觉影像、AR互动及大型OLED曲面交互媒体、六自由度动感剧场等技术,以及琳琅满目的“天外来客”陨石,观众从宇宙视角审视家园,不禁好奇,我们究竟身处宇宙的何方?

“宇宙”展区,从“时空”“光”“元素”“引力”和“生命”五个角度,展现现代天文学核心概念及宇宙运行规律,触碰当代宇宙学最前沿。主题式环境氛围巧妙地对空间做了视觉分隔,如悬挂超窄无断点三维线型灯打造的时空网格、由三维双曲面水磨石天地墙构建的引力区。尝试运用大量艺术语言,传递晦涩难懂的科学内涵,以各种主题艺术装置、大型LCD镜像拼接屏、大型机电主题装置、交互式幻影成像等形式,在互动中一览天文奥妙,激发观众的好奇——我们从哪里来?

“征程”展区,全景式展现人类探索宇宙奥秘的漫漫征途,从古人的思考到近代天文学革命,再到当今天文科学成就和研究计划,对天文的认知不断开拓。伽利略、牛顿、赫歇尔、哈勃等天文“大咖”穿越时空与你对话,讲述“问天”之路;全球天文大科学装置模型和影像展示科学的伟大进步;天文数据实验室中,海量数据、模拟演算场景告诉你,天文学家如何开展研究;在高仿真“嫦娥五号”、“祝融号”及“天和号”核心舱面前,你赞叹祖国的强大,不觉畅想:我们将往哪去?

世界顶级天文馆,怎能少了顶尖的天文利器?世界上最先进的自适应光学系统太阳望远镜、国内最大口径科研科普两用望远镜……还原出的爱因斯坦在普林斯顿大学讲解相对论的教室,以及在星空探索营里搭建的特色天文教室、陨石实验室、创客实验室等教育体系,学生们可以开展科学实验,聆听科学故事,讨论科学问题,未来还可以宿营,体验星空的奥妙。

上海天文馆展示的“天和号”核心舱模型。上海科技馆供图

看点三:阅览天文珍宝与星辰大海

丰富的藏品资源,是顶级天文馆重要指标。这里的馆藏陨石和文物藏品,已达到国际一流收藏水准。

上海天文馆天文研究中心主任林清介绍,该馆不仅征集了品种稀有的月球陨石、火星陨石、灶神星陨石,而且以精品目击陨石为重要收藏目标,包括随州陨石、鄄城陨石、长兴陨石、东乌珠穆沁旗石铁陨石、车里雅宾斯克陨石、阿林铁陨石等约70件,成为国内陨石精品最为集中的展示场所。看陨石,来这里就对了。

1964年坠落于上海长兴岛前卫农场、上海地区唯一一次目击陨石,故命名为长兴陨石。该馆收藏了其中最大的一块,重达21.4千克。这块陨石当时砸穿一个农舍,将地面撞出一个直径半米的大坑。陨石表面包裹一层黑色熔壳,并留有气印和熔流纹。

上海天文馆馆收藏的陨石。上海科技馆供图

众多珍贵的文物藏品也不容错过,总数超过120件/套,如牛顿、第谷、开普勒、伽利略、惠更斯等天文大师的原版著作。惊艳亮相的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英文版第一版(1729年),是从海外征集得来。在这本标志着17世纪科学革命的巅峰著作中,牛顿总结了天体力学和实验力学的重大发现,提出了力学三大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其影响遍及经典自然科学几乎所有领域,并为近代工业革命奠定了理论基础。

伽利略第一台折射望远镜和牛顿第一台反射望远镜的高仿复制品,出自国外工匠大师之手,曾经改变人类宇宙观的科学仪器,再现夺目风采。精美的《和谐大宇宙》星图,以及欧洲早期各种天球仪和望远镜,集中讲述了人类探索星辰大海的故事。

上海天文馆馆藏的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英文版第一版。黄晓慧摄

看点四:点亮科创中心的“飞天梦”

在上海建设天文馆,是许多科学家、天文爱好者持续近半个世纪的梦想。

2010年,天文学家、中科院院士叶叔华向上海市领导建言:21世纪,深空探测将成为各国科技竞赛场,我国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兴建天文馆,对广大市民进行天文科学知识普及推广,补充青少年天文科学方面的非正规教育至关重要。

上海要建全球最大天文馆!

2014年1月,上海市发改委立项;2016年11月,在临港滴水湖畔开工;2021年6月,上海天文馆展示工程整体通过验收……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上海既注重大科学设施的投入建设、大科学计划的牵头发起,也注重创新环境营造和创新文化建设,上海天文馆即为佳构。

上海天文馆项目工程造型复杂,施工难度大。为营造最佳宇宙沉浸感,整个天文馆几乎所有混凝土和钢结构都采用不规则形状,建设过程中攻克多项空间结构技术难题,如国内罕见的悬挑长度36米、最大宽度61米建筑钢结构空间,“悬浮”于混凝土壳体上方外径30米、内径23米的球幕影院,仅少量点支撑的200多米长旋转步道以及直径40米的倒转穹顶等。

馆方将建筑信息模型化技术纳入工程项目管理,囊括建筑全生命周期内的信息,以精细化管理打造一流建筑。16项授权发明专利、18项实用新型专利、7项软件著作权助力建设团队最终顺利实现了建筑结构、功能与形态的完美融合,使整个建筑成为一件精致的天文仪器,也成为上海天文馆最大的一件“展品”。

如何讲好科学故事?如何触动观众心灵?如何实现建设国际顶级天文馆的目标?馆方布展人员不停探索。天文馆展示方案经历四个阶段,修易十几稿,形成近5000页设计方案,体现了对极致的追求,对完美的执念。

“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铸就了上海天文馆的品质。希望这里成为讲述宇宙故事的最美课堂、观测浩瀚星空的最佳平台、激发科学兴趣的最酷基地,体验旅游文化的最好去处。站在百年新征程起点,期待上海科技博物馆集群成为播撒科学种子、启迪未来梦想的地方。”王莲华说。

上海天文馆内的螺旋坡道犹如天体运行轨道。黄晓慧摄

新闻多一点:

7月5日首场压力测试后,上海天文馆还会组织若干场定向测试,根据各方反馈及时优化调整。7月10日将面向社会公众进行压力测试。7月9日9时起,观众可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上海天文馆”和官方网站(www.sstm-sam.org.cn)进行7月10日压力测试的网上实名制购票预约,总票数3000张,统一票价1元,一人一票。特别要注意,所有参加压力测试的观众必须实名进行网络预约购票,门票售出后不得转让,入馆当天须凭身份证或人脸信息实名验证后方可入馆。压力测试期间,上海天文馆附属建筑及个别展项暂不开放。

(责编:严远、轩召强)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