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要闻

上海天文馆迎客 6000观众“赴约”

2021年07月19日09:07 | 来源:新闻晨报
小字号
原标题:上海天文馆迎客 6000观众“赴约”

  18岁的茅译文与吉祥物“科飞”合影

  自7月5日接受第一场压力测试至今,经历了十几天的预热,已然爆红,频上热搜的上海天文馆昨天终于正式开门迎客,6000个人成为首日幸运观众。18岁小伙子开票当晚卡着时间41秒成功抢购门票,昨天7点38分第一个到馆,9点30分开馆后第一个入馆……然而他的幸运不止如此。

  假如来过这里,上海这座全球最大的天文馆打几个星?

  你猜,它在院士眼中什么样?

  吉祥物热情拥抱首位观众

  茅译文,家住静安,18岁的他刚完成高考,昨天上午7点38分,作为上海天文馆正式开门迎客的首位观众,他很是开心。

  18日一早,天文馆的工作人员早早就准备迎接观众,对于第一位观众,吉祥物“科飞”热情地送上了拥抱,送上了精心准备的大礼包。不过,小小的欢迎仪式也让小茅错失了预约太阳塔的机会。看到他失望的神情,馆方工作人员连声安慰,留下了他的联系方式,为他申请特别通道,小茅将成为羲和太阳塔的第一位观众。

  上午9点50分,馆方在羲和太阳塔前和每一位排队观众说明情况。观众们也都表示理解,一同帮助他达成心愿。

  馆内工作人员提醒,出于疫情防控考虑,目前天文馆所有门票都采用网上售票形式。大家买好票后,最好做一下人脸录入,那么进馆就可以刷脸了,连身份证都不用拿出来。

  天和号核心舱最有孩子缘

  “我们一家人都是天文迷,从它开建我们就一直关注它。最近新闻媒体对上海天文馆的报道很多,还有各种直播,虽然从未来过,但感觉已经是‘老朋友’了。”王先生昨天一早带着孩子赶来,来之前已经做好了攻略。提起最想打卡的“网红点”,今年才5岁的女儿,最想去看的是天和号核心舱的1:1模型,要去看看宇航员们在太空中生活的地方,来一次“假装在太空”。

  “我自己最想去走走星际穿越,听说穿越其间,可以感受宇宙磁场的流动。”王先生说自己的一个朋友幸运地抢到了10号的公众测试票,对星际穿越赞不绝口,“我也想去那里思考一下人生,想象一下平行世界中的我……”

  女性天生爱浪漫,刘小姐和闺蜜最想去看看“一眼万年”的地球,走进那座徐徐转动、演绎45亿年来陆地和海洋变迁的天象厅,躺在懒人沙发上,看满天星辰。

  宇宙展区中元素周期表的展示让程女士印象深刻。这个元素周期表超级炫酷。元素框内,展示了一些常见元素代表的实物;移动墙壁前的操作杆,选择不同的环境,表上的元素颜色就会发生变化,颜色的深浅就表示元素的丰富程度。“儿子今年刚开始学化学,暑假每天都在背元素周期表,看到这些,瞬间觉得枯燥乏味的知识有趣多了!”

  昨天来逛馆的观众几乎都是第一次来,可记者和他们聊起来却发现,几乎所有人来之前都做好了“功课”。提及最想去的“打卡点”并不相同,真是“一万个人看天文馆,也会有一万个天文馆”。

  但大部分孩子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天和号核心舱。“他们的床好小呀,他们睡觉的时候如果不把自己绑起来,会不会飞起来?”“这是他们的蔬菜宝宝吗?这些菜得长多久啊?够他们吃吗?”……小小空间里,充满好奇的宝宝们的“小问号”。

  [院士寄语]

  希望上海天文馆越来越好

  上海天文馆的诞生离不开一个非常重要的人,她就是中国首位女天文台台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上世纪70年代,是她提出要建设上海天文馆,并许下愿望,希望上海天文馆不仅仅是全球最大的,更是全球最好的天文馆。

  如今,上海天文馆终于建成。17日开馆,叶叔华院士在天文馆待了整整一天。记者问她,面前的这座天文馆可是她心中理想的模样?她说:“上海天文馆非常好,但还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现在的天文馆没有真正比较系统地介绍宇宙的环境。(展馆)内容上要多照顾一下社会上一般的群众,比如里弄的老人,或者一些根本没有接触过天文的人,进来之后能对宇宙,对我们周围的世界有更深的认识。”

  已经94岁高龄的叶叔华院士,面对站着提问的记者们,坚持站着回答问题,面带笑容,语气温和,最后还不忘叮嘱,她说的这些不足,不是批评,只是一种希望,希望这座天文馆越来越好。

(责编:严远、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