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上海频道

上海天文馆:70件“天外来客”讲述宇宙的故事[组图]

2021年07月16日11:25 | 来源:新华网
小字号

新华社上海7月15日电 题:这些“天外来客”邀你共赴“星空之约”

陨石“家族”。新华社记者陈爱平摄

上海天文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将于7月17日正式开馆并于18日起迎接公众。在这个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里,有约70件著名陨石,讲述宇宙的故事,带领观众开启“星空之约”。

地球上的陨石来自哪里?专家介绍,太空中散布着无数碎片,或细如尘埃,或大至巨砾,被称为流星体。当流星体高速飞入地球大气层时,会与大气剧烈摩擦,产生明亮的光芒。其中,较小的流星体会在大气中燃烧殆尽,较大的流星体会有残余部分坠落地面,成为陨石。专家介绍,每天有几十吨太空碎屑落在地球上。

东乌珠穆沁旗陨石。新华社记者陈爱平摄

这些“天外来客”非常珍贵——人们无须前往太空,便可获得研究宇宙的样本。上海科技馆天文研究中心主任林清介绍,陨石母体年龄大多超过45亿岁,它们长期处于寒冷的太空,原有结构未被破坏,很好地保存了太阳系形成之初的信息。“我们通过对陨石中硅酸盐球粒、钙铝包体等矿物的研究,可以挖掘太阳系形成和演化的秘密。”

专家介绍,若按化学成分来看,陨石可以分为石陨石、铁陨石和石铁陨石。其中,石陨石是最常见的陨石,占陨石总数的95%左右,主要由橄榄石、辉石等硅酸盐矿物组成,根据其是否还含有微米至毫米大小的球状结构,石陨石又可分为球粒陨石和无球粒陨石。铁陨石主要由铁镍金属及其硫化物组成。石铁陨石主要由铁镍金属和硅酸盐组成,其数量不足陨石总数的1%,十分罕见。

第六站陨石。新华社记者陈爱平摄

馆内展出的东乌珠穆沁旗陨石于1995年9月在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地区上空陨落。这是一块稀有的石铁陨石子类中铁陨石,切面可见漂亮的大颗粒金属结核状结构,局部可见角砾状橄榄石晶体。

陨石的到来可能十分“轰动”。上海天文馆内有一件第六站陨石,别看它只有71克,其貌不扬,但它是人类第一次,也是迄今唯一一次跟踪小行星坠落地球并找回的陨石标本之一——2008年,小行星2008TC3在苏丹努比亚沙漠上空发生空爆,形成陨石散落区,最终人们在该地区收集的标本总计3.95千克,第六站陨石是其中之一。

长兴陨石。新华社记者陈爱平摄

长兴陨石则是上海地区有记录的唯一一次目击陨石。馆藏的这块重达21.4千克,陨石表面包裹一层黑色熔壳,并留有气印和熔流纹,是其中最大的一块。1964年坠落时,它砸穿了一个农舍,还将农舍下的地面撞出一个直径半米的大坑。

上海天文馆收藏的曼桂“陨石坑”,记录下陨石到来的瞬间。2018年,云南发生了一场陨石雨,数百块陨石散落在勐遮镇一带,其中最大的一块坠落在当地曼桂村一个茶园里,在地面形成直径13厘米、深25厘米的小型陨石撞击洞。林清介绍,绝大多数陨石坑形成后容易被破坏,或者坑洞过大不适用于收藏和展示,这件曼桂“陨石坑”保存完好、大小适中,十分难得。

陨石可能散落在喧嚣城市、郊野乡村,也可能分布在寂静无人地区。专家介绍,南极地区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有利于陨石的保存,数百万年来冰川的移动和消融形成了特殊的陨石富集机制。1912年,“大洋洲南极考察队”首次在南极发现陨石。随着中国极地科考事业的推进,中国渐渐成为在南极收集到陨石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

曼桂“陨石坑”。新华社记者陈爱平摄

上海天文馆藏品征集业务主管杜芝茂说,因陨石散落于世界各地,上海天文馆馆藏征集工作在开馆前已持续多年。这位“80后”专家在过去5年间奔波于世界各地寻找珍贵的陨石等藏品,单是乘坐飞机里程数就近12万公里,“要不断积累经验,尽可能多地寻找到具有代表性的各类陨石,起到科普作用,又要选择一些有潜在科研价值的‘镇馆之宝’,支撑科研工作。”

如今,上海天文馆的约70件著名陨石及超过120件/套文物藏品,体现着天文学领域国际一流的收藏水准。“上海天文馆是展现我国天文学研究进展、航天强国历程的窗口之一,通过科普教育为建设科技强国的中国梦做出贡献。”上海科技馆党委书记王莲华说。 

(责编:陈晨、韩庆)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