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航天:甲子峥嵘续辉煌,砥砺奋斗铸一流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六十甲子,沧海一粟。
从“8公里那也了不起”到“实现了从地月系到行星际的跨越。”上海航天在一穷二白之中起步,从小到大,从弱到强。60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上海航天人不忘报国初心,团结砥砺奋进,铸国之重器,赴星辰之约,使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逐步成长为弹箭星船器专业领域俱全、航天技术应用成果不断转化的综合性航天研究院,成为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三大总体院之一,成为我国防务装备和宇航发展的主要力量,助推中国航天从跟跑到并跑的历史性转变,为我国航天及国防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产品亮相国庆70周年大阅兵。上海航天供图
1961年8月1日,上海市第二机电工业局正式成立,奏响了航天人在黄浦江畔开拓、进取、奋斗、发展的序曲。这是党中央审时度势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国而生的上海航天,自诞生之日起,就把满足国家战略要求作为生存发展的根本,恪守富国强军神圣使命,用成功、创新、奋斗书写了一部在困境中奋起,在挫折中前行,攻坚克难、百折不挠、浩气长存的发展史。
六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上海航天人砥砺奋进,坚持成功为本、开放包容,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综合发展之路。从“先锋批”仿制导弹三发三成,到七型自研装备先后参加国庆50周年、60周年、抗战胜利70周年、建军90周年和国庆70周年阅兵;从风暴一号“一箭三星”,到新一代运载火箭首飞“一箭二十星”;从风云一号极轨气象卫星首问苍穹,到两代四型19颗卫星助推我国从气象大国迈向气象强国;从神舟一号“保九争八”,到发射天和核心舱成功开启我国空间站时代;从嫦娥一号实现月球环绕探测,到天问一号飞行4亿公里实现我国首次自主火星探测“绕着巡”一次成功;从“五朵金花”军民结合,到新基建、新能源、新装备、新材料、新服务“五新”产业发展格局基本成形。60年来,上海航天从一张白纸起步,将型号成功作为安身立命之本,将发发成功作为持之以恒的目标,逐步发展成为弹箭星船器多领域并举、军民产业结合的综合性航天产业集团,奠定了中国航天事业主力军的地位。
“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效果图。上海航天供图
六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上海航天人敢想敢为,坚持守正创新、勇于探索,走出了一条锐意进取的创新发展之路。航天人矢志于让国家更安全、让科技更发达、让企业更繁荣,无惧风险与挑战,用对成功的强烈渴望,越过一道道沟壑深坎。推动防务领域关键技术突破,以“探索一代、预研一代、研制一代、批产一代”,奏响了科技兴军、航天强国的时代交响。在掌握火箭纵向耦合振动抑制、常温推进剂三级发动机二次启动等关键技术的基础上,突破新一代运载火箭“三平”测发、发动机氧箱自增压、偏置集中力设计分析与试验等关键技术,成为我国两大运载火箭研制基地之一。成功突破图像导航与配准、微振动测量及抑制、高精度高稳定度姿态控制等关键技术,完成第二代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的研制发射,实现了我国气象卫星从跟跑并跑向并跑领跑的跨越。同时,空间对接机构、半刚性太阳翼、柔性太阳翼、月面移动技术、火星制动捕获等关键技术和产品填补了国内空白,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
六十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上海航天人发愤图强,坚持大力协同、深化改革,走出了一条勤勉敬业的拼搏奋斗之路。上海航天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在改革中成长、在改革进中奋进、在改革中壮大的奋斗史。初创时期,面对一穷二白的现实状况,上海航天人边基建、边练兵、边试制,在一张白纸上摸索航天工业的建设之路。改革开放后,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主线,培育形成“五朵金花”,发展成为军民结合、科研生产结合、技工贸结合的科技先导型经济实体。20世纪90年代以来,面对市场经济的洗礼,加快深化改革的步伐,果断实施厂所分立、军民分线,积极推进军品、民品和资本平台建设,航天机电成为第一个以“航天”命名的上市公司。进入新世纪,上海航天立足航天科技工业发展的新要求,深化战略转型,持续加大专业整合和企业重组的力度,努力改变“散小弱”的现状,奠定了中国航天三足鼎立的格局。进入新时代,上海航天人进一步把变革作为发展的不懈动力,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聚焦“高质量保证成功、高效率完成任务、高效益推进航天强国和国防建设”目标, 深化科研生产管理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两个转型”,努力实现领域融合、创新驱动、军民协同“三个发展”。
上海航天创新创业中心。上海航天供图
回忆往昔成就显著,展望未来豪情满怀。60年发展历程是上海航天前进的基石,60年精神积淀是上海航天奋进的动力。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点上,“树立奋斗目标,做好奋斗准备,以奋斗者为本。”这是新一届领导班子奋进新时代的奋斗宣言。站在新的起点上,上海航天将继续瞄准世界一流,开辟新的战场,创造新的辉煌。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相关新闻
- 评论
- 关注